許高峰
當今世界網絡四通八達,信息無處不在。可以說,有信息的地方就有隱私,有隱私的地方就有泄露,有泄露的地方就有“交易”。
如隱私保護最早的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局問責局調查2500名病人信息外泄時,竟然發現,在接受調查的24個機構里,至少有19個機構曾發生過把個人信息暴露給盜賊的違規行為。美國一家從事黑市買賣信用卡資料的網站,曾盜取1000萬人的賬戶,使消費者直接損失高達50億美元。2011年7月,韓國SK通訊公司承認,旗下門戶網站Nate和社交網站Cyworld被黑客攻擊,不計算兩家網站的用戶重合部分,被盜取信息的用戶數達3500萬(韓國總人口數4900萬);由于實行網絡實名制,被盜取的用戶信息非常詳盡,包括電話、身份證號、生日、電子郵箱、地址,甚至血型。英國政府更是郁悶,相繼丟失了300萬名駕駛人員資料和一臺記錄皇家海軍60萬人信息的筆記本電腦。謹慎小心的日本政府也沒能逃過劫難,海上自衛隊護衛艦相關密碼信息、陸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的業務信息等機密文件相繼流出;2011年5月“索尼泄密”事件中的數據遭竊受影響用戶可能超過1億人,使之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用戶數據外泄案;用戶的信用卡,銀行密碼等大量信息或隨之外泄。香港人乘車、購物等日常活動息息相關的八達通公司承認,曾將200多萬客戶資料轉售給其它公司,非法獲利4400萬港元。國內的隱私泄密就更嚴重了,誰沒有接到過各種推銷的電話和短信呢?
在隱私信息被瘋狂泄漏、盜取和販賣的今天,你的隱私,誰來保護?
觸動了你的隱私
去網購,你的信息就留在了交易網站;去注冊賬號(社交網站或郵件等),你的信息就留在了網站服務器中;你出門辦事(銀行、保險、基金、電信、教育、旅行交通、代理中介、房產、職介、醫院醫療、婚姻登記、車輛管所、打印復印店、酒店賓館、商場會所、社會保險、其他政府部門等),甚至于你熱心的參與一下問卷調查,你的信息就留在了這些機構或公司,他們都在有意或無意間觸及到了你的隱私。
你上網,你的信息與網絡痕跡在不經意間被有關不良軟件收納記載,電腦木馬悄悄的植入你的系統,偷走你的私密信息;還有不懷好意的“黑客”四處“潛伏”,伺機竊取你的隱私。在這里粗略統計一下泄露或可能泄露你隱私的類別、機構及危害:
1、手機號碼外泄
“黑手”總部:通信公司
危害:收垃圾短信,接騷擾電話。
2、簡歷外流
“黑手”總部:招聘公司
危害:身份遭偽造,不法分子用于行騙。
3、網站泄密
“黑手”總部:各類網站
危害:信息外泄,造成不良后果,垃圾郵件滿天飛,以及各種推銷的電話短信。
4木馬軟件
“黑手”總部:黑客組織
危害:盜取各類密碼,后果嚴重,輕者丟失重要密碼信息,重者被黑客直接操控你的電腦,保存在電腦中的各類資料就有可能被盜被曝光,甚至有被勒索脅迫的危險。
5、資料登記及各種卡
“黑手”總部:各個酒店、航空公司、推行會員制的商家、房地產商、有關部門
危害:個人隱私被泄。
6、金融服務
“黑手”總部:各大銀行、保險、證券公司
危害:直接關系到家庭金融財產安全,輕則被騙,重者涉及人身安全。
便捷發達的網絡與信息化讓你的隱私無處藏身,誰都可能會觸及到你的隱私,誰都可能會被“人肉”!那些詳細的個人資料,盡管要求征用方不許對外公開,但很難保證不被一些受利益驅動的人所利用。于是,出現了一些專門收購和買賣個人信息的“生意人”,一條信息根據來源渠道、用途不同,價格從幾分錢到幾元錢不等。這種“黑色”交易,讓公眾隱私泄露防不勝防。活在一個完全透明的年代,隱私不隱。也許你不禁要問,誰該為你的隱私保密負責?
準對你的隱私保密負責
首先,是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在面對各種信息登記時,要時刻繃緊隱私這根弦,考慮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把信息提供給對方,如若必須,一定要記錄獲取你隱私的單位及時間,這是對自己隱私負責的最起碼的保護行為。例如,在日常購物消費的過程中,當你經不住禮品或各種優惠的誘惑時,那么就請默默地告誡自己,“沒有什么比保護自己的隱私更重要”!
其次,觸及公眾隱私的單位或機構也應該為保護公民隱私承擔一定的責任,包括政府機構、金融、交通、教育、電信、醫療衛生等部門。這些機構因為社會安全或管理的需要涉及到了公眾的隱私,那么它們就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公眾的隱私不受侵害。
同時,各類服務機構,作為社會分工組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對公眾提供良好服務的過程中,也有義務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對獲取的公眾隱私進行保密。如若泄漏,也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此外,國家對個人隱私保護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應該為個人隱私的保護進行立法、宣傳并嚴厲打擊隱私犯罪等。
何保護你的隱私
提高防范意識管理隱私信息
要強化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從日常小事做起,對個人的隱私信息進行有效地保護。如不隨意丟棄自己的消費票據,對個人電腦做好加密管理,隱私信息不對外開放等。此外,網購時盡可能的選擇貨到付款,避免網上電子交易,以防隱私泄露。
涉及到隱私信息被征用的,做好記錄管理工作,在可能的情況下,請征用者給出保密保證書,并注明使用范圍,從而降低隱私被泄露的風險。
國家立法盡快健全法律法規
與美國2003年通過《網上隱私法》相比,我國的隱私立法嚴重滯后,特別是中國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網絡隱私泄露已經成為重災區。2009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七)》,但其只對: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工作人員非法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處罰,對于一般企業和服務機構信息泄露就鞭長莫及了。
2012年4月的《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上報國務院批準,,據稱可在2012年底前實行。這項標準明確要求,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特定、明確和合理的目的,應當在個人信息主體知情的情況下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應當在達成個人信息使用目的之后刪除個人信息。但是,信息保護指南非強制標準。因此,我國在信息應用與安全立法上的不完善和不完善,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人隱私屢屢被販賣的不良風氣。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國多個地方政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法規條例來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并有明確的處罰標準。
建立網絡防范機制預防隱私泄露
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在為電腦加裝殺毒軟件的同時,也可根據設備系統情況進行訪問設置,并加裝合適的防火墻軟件。網絡安全級別設置要高,上網時謹慎點擊不明或不熟悉的網站與廣告,下載時要啟動病毒掃描軟件,防范木馬植入。同時若離開電腦時,切記切斷電腦的網絡鏈接。
嚴厲打擊隱私泄露犯罪斬斷“利益”黑手
各級部門應加大對個人隱私泄露犯罪的打擊力度,追根溯源,挖出隱私泄露背后的“黑手”們,嚴加懲處,特別要對哪些關鍵崗位的涉案人員,加大打擊力度和范圍,重點打擊從事隱私信息販賣的“信息公司”,讓不法分子的畸形的致富夢幻盡早破滅,同時要追究相關人員的管理責任,給公眾一個交代。
做好社會宣傳尊重個人隱私
重視社會宣傳和輿論導向,各級機構部門公司應重視個人隱私的保護,倡導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讓公民有尊嚴的生活,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采取實際行動共同維護個人隱私權利。
隱私保護任重而道遠
個人隱私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要讓公眾不“裸奔”,有尊嚴的生活,需要社會各界的齊心努力與奮斗。50年太遠,10年應該能夠看到曙光,相信公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