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凱
蘋果公司的光環
有人說,歷史上有三只蘋果改變了世界,一只是夏娃的蘋果,一只是牛頓的蘋果,還有一只就是喬布斯的蘋果。
蘋果公司自喬布斯創辦以來,就不斷帶給這個世界以各種各樣的“驚喜”。其定位于中高端市場,推出的Macintosh電腦、iPod音樂播放器、iTunes商店、iMac一體機、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無一不席卷整個IT行業,“蘋果”產品一時間獲得千萬“果粉”的追捧,甚至出現了排隊搶購、賣腎購Iphone等各種離奇現象。“蘋果熱”不僅體現在驚奇的社會現象中,更體現在蘋果的業績和股市上。
2012年1月,蘋果公司公布其2011年第四季度財務報表,收入463.3億美元,凈利潤130.6億美元,季度收入同比增長73.3%,凈利潤同比增長118%。各產品銷量均有大幅增長,其中iPhone、iPad、Mac都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該季度,蘋果公司銷售了3704萬只iPhone,同比增長128%;iPad銷量達到1543萬只,同比增長111%;Mac銷量達到520萬臺,同比增長26%;銷售了1540萬只iPod,同比增長21%。目前,蘋果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5千億美元。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更有分析稱,到2014年蘋果股價將會達到1000美元,據此計算,蘋果市值將會超過一萬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萬億美元的企業。
蘋果背后的隱患
然而,“滿則溢,盈則虧。”蘋果也可能面臨“物極必反”的命運。我們在驚嘆“蘋果奇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蘋果模式”背后的隱患。
“個性化”效應減弱
我們知道,相當多的人成為“果粉”,主要是為了追求“個性化”體驗。這部分人作為社會的上層社會,追求時尚、非主流。那么,在購買電子數碼產品時,選擇蘋果產品主要是為了追求“差異化”體驗。
然而,隨著蘋果產品市場份額的急劇擴大,蘋果產品迅速普及。根據C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進行的一項All-America Economic Survey(全美經濟調查),50%的美國家庭中至少有一款蘋果產品;或者說超過5500萬的美國家庭中至少有一款iPod、iPhone、iPad或者Mac產品,平均每個家庭有1.6款蘋果產品。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蘋果消費者都是工人階層用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蘋果產品,蘋果產品帶來的差異化體驗也勢必逐漸降低。蘋果公司面臨著由“個性化”路線向“大眾化”路線的變動。然而,任何一家公司只靠單純的幾種產品來走“大眾化”都是很難成功的,蘋果也不例外。
“封閉式”環境限制蘋果的持續發展
如果說“封閉式”開發環境是蘋果公司“個性化”路線下的產物,那么,由“個性化”向“大眾化”轉變的情況下,我們要問,“封閉式”開發環境還能持續多久?與之對應的Android系統,自面市以來,市場占有率就迅速超越蘋果,成為了智能手機系統領域的龍頭老大。2011年第二季度,Android的市場份額迅速由第一季度的36.00%增長到43.40%。而蘋果僅僅增長了1.5%,剛到18.20%。從數據上看,Android操作系統的份額已經完全超越了蘋果iOS,但這跟系統的封閉與開放有著直接的關系,封閉式系統穩定性高,但是產品推出慢,覆蓋速度遠比不上開放式系統。有分析師擔憂,蘋果正在重復1990年代幾乎讓公司垮臺的相同策略性錯誤:即以硬件及軟件整合在一起的產品,試圖完全控制市場,而其它公司則共享一種通用的平臺。
其實,不僅操作系統處于封閉式的環境中,整個蘋果公司內部一直充斥著封閉式的文化環境。蘋果公司既不讓從iTunes下載的音樂和視頻能夠在其他的MP332播放,也不讓從他的競爭對手的音樂商店下載的音樂和視頻在iPod上播放。同樣,AppleTV也是一款被打了很多折扣的機頂盒,只能適用于高清電視。用戶首先要將iTunes里節目下載到電腦上,再用無線網絡將內容從電腦上傳到AppleTV。AppleTV剛剛上市的時候,用戶可以選擇的只有350部電視以及迪士尼和派拉蒙公司的250部電影,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這大大限制了他們的選擇空間。后來,AppleTV追加了不少選擇,用戶可以瀏覽YouTube~500多萬部的原創視頻。在以分享為核心精神的互聯網時代,AppleTV顯然是落伍的。由此可見,依然保持封閉精神的蘋果公司,在這個強調兼容和共享的時代顯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如果蘋果不能及時修正自己公司的“氣質”,那么在蘋果面臨新的強勢競爭對手或市場環境開始劇烈變化時,公司潛在的危機就可能爆發。
蘋果實際性能難以達到用戶期望
“高性能,高品質”“追求完美”這是蘋果產品在“果粉”心中樹立的美好形象。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2011年,RescueCom公布的第一季度美國市場PC可靠性報告,蘋果電腦的可靠性得分僅為149分,居于第四位,遠遠落后于得分254分的聯想和242分的華碩。其實,經過市場驗證,蘋果也確確實實暴露出眾多的質量問題。針對iPhone的質量投訴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6月前,各類消費者維權機構收到的有關iPhone的質量投訴不足100起;而截至2012年2月中旬,相關的投訴已經上升到了600余起。而對于iPhone4和iPhone4S的屏幕質量,不少消費者也表達了不滿,認為其屏幕過于“嬌貴”,稍有碰撞就會破碎。有測試網站放出視頻顯示,將iPhone4S從一米高度自由落體釋放,兩次后無法開機,四次后屏幕碎裂,而用市面上的其他多款手機進行相同的測試,均不會出現屏幕碎裂的情況。美國第三方質保服務提供商SquareT rade的測試數據和調查則顯示,超過1/4的iPhone在兩年內會出故障,包括硬件損壞以及其它故障,其用戶中有20%會選擇不購買下一代iPhone產品,除非質量問題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過高的用戶預期與無法做到完美的蘋果產品,顯然出現了不協調,這一矛盾如果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必然影響蘋果在廣大用戶心目中的形象。
偏執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蘋果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嚴重蓋上了喬布斯的烙印——偏執、狂傲。當然,這種偏執的企業文化在一定時期內幫助蘋果擺脫了經營困境,成為了IT行業的領袖。然而,不得不說,這種偏執也存在太多太多的問題。偏執的企業文化下,蘋果公司封閉自己的開發環境;隨意封殺流行的flash技術;傲慢對待甚至無視消費者的需求;頻繁的采用法律手段,甚至對那些衷心的支持者也痛下殺手;在公共場合公然嘲笑微軟的Vista;無視中國等少數重要市場的價值。這種狂傲、自大、偏執甚至頑固的企業文化很可能導致蘋果公司走向“固步白封”的地步,偏離市場的真正需求,進一步會阻止蘋果的持續健康發展。
“喬布斯時代”到“庫克時代”的過度問題
自從喬布斯逝世后,蘋果公司正逐步邁向“庫克時代”。領導層的變遷必然給蘋果公司帶來許多問題。首先,是“產品戰略”的改變,庫克領導的蘋果公司發布了最新產品“Iphone4s”、“New iPad”,然而,這兩款產品讓“果粉”大跌眼鏡。因為所有的升級基本都在預計之內。而在喬布斯時代,蘋果的產品發布永遠是個懸念,在喬布斯拿出新產品時,總是讓人驚嘆:“啊,原來之前又猜錯了!”在市場占優的情況下,小幅升級現有產品是獲得利潤最大化的最佳捷徑,上個世紀的柯達也是這么做的。可見,蘋果公司正在改變自己的產品戰略,由“以創新為中心”轉向“以市場為中心”;由“完全性創新”轉變為“微創新”。除了在產品戰略上發生了大的變化外,蘋果公司在對待中國市場的態度、對待股東分紅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庫克走訪中國市場,公司從接近1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中拿出一部分,向股東支付每股2.65美元的季度股息。這些都暗示著蘋果本身經營理念的重大調整,在由“喬布斯時代”向“庫克時代”過度的過程中,蘋果公司能否順利完成調整,調整的方向是對或錯,都是蘋果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以上任何一個問題處理不好,都可能嚴重影響蘋果公司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可以將蘋果公司帶入危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目前,蘋果公司應該跳過其眼前的光環和成就,認真思考其背后的隱患,針對這些隱患,及時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調整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