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梅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擁有大量個人信息的公共事業部門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與傳遞更加方便和快捷了,這類系統注①需要在互聯網環境下實時地進行數據傳遞以實現為用戶提供服務的目的。在為用戶提供可查詢的信息服務和數據交流的同時,大量的個人信息隨時面臨著被泄露或被篡改的危險。就當今的個人信息管理者注②而言,這種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以電子介質為存儲方式管理的個人信息比傳統的無網絡載體、以紙介質為存儲方式具有更大的挑戰性,面臨著更大的個人信息安全風險。近年來,國內外不斷發生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對公民的個人隱私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使其蒙受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引發了公民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以及對個人信息管理者的質疑,代表公民愿望的新聞媒體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和呼聲也愈加強烈。因此,建設安全的網絡運行環境以保證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已成為個人信息管理者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確系統的安全隱患
通常,這類系統是由內網和外網構成的,內網構造了一個完整的業務處理環境,運行和處理個人信息核心業務;外網則為利用互聯網登錄的用戶提供了聯接、使用本系統的服務窗口。由于互聯網使用的自由性、廣泛性以及黑客攻擊的頻繁性,組織內部注③保管的個人信息隨時面臨著非正常用戶的非授權訪問。信息被篡改、泄漏甚至丟失等安全威脅,要達到系統安全、可靠、穩定的目標,首先應通過風險分析明確系統的安全隱患,為最終規劃系統的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
由于這類系統構造的龐大性和復雜性,為便于分析,我們一般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將系統劃分為物理層、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和管理五個部分來進行分析,各部分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是:
物理層安全隱患:物理層的安全隱患主要是網絡周邊環境和物理特性導致的網絡、線路和設備的不可用(如設備被盜、被毀壞、意外故障等),進而造成網絡系統的癱瘓,它是網絡安全的前提。
網絡層安全隱患:網絡層的安全隱患主要是數據傳輸中的風險(如:信息的泄漏、丟失、偽造、篡改等攻擊)、網絡邊界風險、服務器安全風險、用戶安全風險等。
系統層安全隱患:系統層的安全隱患主要是來自于信息系統采用的操作系統、數據庫及相關商用產品的安全漏洞和病毒威脅。
應用層安全隱患:應用層的安全隱患主要是身份認證漏洞和非授權訪問,提供信息數據服務的服務器因缺乏安全保護,可能會被非法用戶直接訪問網絡資源,造成信息外泄。
管理的安全隱患:管理是網絡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缺乏可操作性、各崗位責權不明或管理混亂等都可能造成安全隱患,這些缺陷使得系統在受到安全威脅的情況下不能實時地檢測、監控、報告、預警,并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后,缺乏對系統運行的可控性和可審計性。
建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
從個人信息安全隱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統面臨著多層次、多形態的安全隱患,解決系統的安全問題,只依靠某個單一的或孤立的安全技術手段是遠遠不夠的,不僅需要有完善的技術和可靠的設備做支撐,同樣需要有與之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保障。因此,組織內部應對系統的過程、策略、標準、監督、法規、技術進行綜合后,構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系統安全保障體系,如下圖所示的《系統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基礎安全服務設施”、“內部安全管理保障機制”、“安全技術支撐平臺”、“緊急事件處理與恢復機制”等組成了《系統安全保障體系框架》,各組成部分是相互制約的?!断到y安全保障體系框架》表明:完善的“內部安全管理保障機制”是實現系統安全之根本;而“基礎安全服務設施”、“安全技術支撐平臺”是相互依賴的,只有實現了下層的安全,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保證上層的安全;“緊急事件處理與恢復機制”是當系統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時,為保障系統盡快恢復運行并將事故損失降到最低的保障預案。
劃系統的安全保護策略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知道,控制、管理網絡系統和應用操作過程是實現系統安全的重要途徑,任何組織內部的系統安全都是制度和技術的結合,要保證系統的個人信息安全,必須根據安全風險分析的結果,從安全管理、安全技術兩大方面規劃系統的安全保護策略,以實現個人信息在網絡環境下的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核查性和可控性。
(一)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是各類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也是其它安全保障措施實施的基礎。安全管理保障體系是以文檔化的方式管理系統中各種角色的活動,以組織內部的政策和制度為準則,規范操作流程,以工作日志等手段記錄和審計操作過程。它主要包括:
1組織管理
應識別組織內部的安全風險,制定對應的安全制度,明確信息安全事故報告流程,確保使用持續有效的方法管理信息安全事故,建立信息安全監查工作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2員工管理
員工是系統安全的操作者,因而是系統安全的管理對象,要提高員工的信息安全意識,落實安全管理責任,責任分離以減少潛在的損失,定期進行信息安全知識培訓。
(二)安全技術
安全技術是通過在系統中正確地部署軟、硬件,利用各類安全產品和技術手段達到無偏差地實現既定的安全策略和安全目標,為整個網絡構筑起一個真實的安全環境。這里重點介紹:
1物理安全要點
物理安全是保證系統所涉及場所的環境、設備、線路的實體安全,防止基礎設施的非法使用或遭受破壞。應建立完善的電力保障系統及適宜的溫度、濕度等物理運行環境;具有良好的防雷擊、抗電磁干擾等基本保障設施;具備抵御地震、洪澇災害等抗自然災害能力;等等。
重要工作區域應設置物理安全控制區,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和防盜設施,鑒別進入人員的身份并登記在案,將準入重要工作區域的人員限制在可監控的范圍內。
2主要技術手段
由于網絡安全存在很多問題,抵御網絡攻擊,防止信息泄密,預防信息破壞,控制用戶訪問范圍和權限是規劃網絡安全的重要內容,通常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
(1)身份認證,識別技術
身份認證,識別技術是通過物理級、網絡級、系統級等多種手段,對網絡中用戶的訪問權限進行控制,是判斷和確認用戶真實身份的重要環節。它通過識別用戶的身份決定是否執行其提出的訪問要求,可信的身份服務為驗證提供準確的用戶身份確認信息,沒有可信的身份驗證服務,防火墻就可能根據偽造的合法用戶身份做出錯誤的判斷。
(2)網絡反病毒及安全漏洞掃描技術
反病毒及安全漏洞掃描技術是防御網絡病毒和惡意代碼侵害的主要手段,反病毒技術可通過預防、查殺等技術手段實現對侵入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病毒實施安全地防御;而安全漏洞掃描技術則是通過對系統的工作狀態進行檢測、掃描并加以分析,找出可能威脅系統的異常系統配置,并及時做出反應。
(3)訪問控制技術
訪問控制技術可用于防止非法用戶的侵入并控制合法用戶對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行為,阻斷攻擊者從任何一個終端利用現有的大量攻擊工具發起對主機的攻擊、控制并進行非法操作或修改數據。
(4)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是保護網絡系統不受另一個網絡攻擊的網絡設備,它能夠隔離安全區域,根據制定的安全策略控制進出網絡的信息流向和信息包,提供使用和流量的日志和審計,隱藏內部IP地址及網絡結構的細節,防止內部信息的外泄。
(5)入侵檢測技術
入侵檢測是能夠監視網絡或網絡設備的網絡資料傳輸行為的網絡安全設備,能夠即時的中斷、調整或隔離一些不正?;蚴蔷哂袀π缘木W絡資料傳輸行為,完成對網絡攻擊的決策分析,可分為實時入侵檢測和事后入侵檢測。
(6)設備/數據備份技術
設備/數據備份技術是保證系統持續運行的一項重要技術。設備備份是在網絡構建時,對重要的連接點考慮鏈路及設備的冗余和備份,確保網絡的高可用性;數據備份是對重要信息進行備份,并提供恢復重要信息的功能。
(7)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技術是網絡技術安全的基礎,是用加密密約和加密函數的方式偽裝需要保護的數據,使網絡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和應用系統的鑒別信息、敏感的系統管理數據和敏感的用戶數據采用加密的方式實現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8)日志、審計技術
日志、審計技術可用于檢測系統重要的安全相關事件,包括重要的用戶行為和重要系統功能的執行等操作,經對檢測數據分析后,盡早地發現可疑事件或行為,給出報警或對抗措施。(注意:審計記錄應受到保護,避免受到未預期的刪除、修改或覆蓋等。)
處理個人信息的公共服務系統,與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選擇最優的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是保證個人信息安全、防止公民隱私泄漏的關鍵環節。因此,個人信息管理者在系統的建設初期,應根據所建設系統的應用環境、網絡結構和業務需求等特點,從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安全的風險隱患分析人手,面向需求,構建一個能夠規避系統風險的、符合本部門業務需要的個人信息安全之網絡解決方案。
注①系統:本文泛指公共事業部門擁有的利用互聯網提供用戶服務(含用戶個人信息)的信息服務系統。
注②個人信息管理者:本文指“獲個人信息主體授權,基于特定、明確、合法目的,管理個人信息的機關、企業、事業、社會團體等組織及個人”。參見《個人信息保護規范》(DB21/T1628.1-2012)
注③組織內部:本文指個人信息管理者組織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