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五月后,個別水產養殖品種可能發生暴發性疾病,其應急預案如下:
快速反應。暴發性魚病發生地區要快速反應,緊急行動,采取果斷措施防止魚病蔓延擴散。要積極組織專家盡快查明病因,盡快落實對癥防治技術。要加強病源監測,密切注意疫病傳播情況,并迅速采取對水體和養殖設施嚴格消毒、染病水生動物實行撲殺深埋等強制性控制措施,同時也要防止急病亂投醫、濫用漁藥行為的發生,使暴發性魚病得到有效控制和防治。要舉一反三,從源頭抓起,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方式,搞好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做好養殖病害測報和魚病防治工作。
建立機制。要對春夏季突發性、暴發性魚病的可能發生引起高度重視,堅持“預防為主,防治并舉”的方針,建立監測預警、控制、撲滅和防疫等快速反應機制。要組織工作專班,深入基層,深入養殖現場,開展一次養殖病害普查,密切關注病發地病情控制動態,對本地同類品種加強監測,防止同類疫病傳入本地和在本地發生。對于疑似病例,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控制”,做好逐級上報、送樣檢測、診斷防治等工作。
重點監控。水產養殖重點地區要加強對等重點養殖品種的監控,密切關注氣候變化,防止泛塘現象發生;要切實加強養殖投入品的管理,引導養殖戶科學合理投喂,提高魚體免疫力,嚴防“應急性”魚病的暴發。
強化服務。各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要組織水產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搞好以魚病防控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服務,采取集中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宣傳魚病防治知識,強化質量安全意識,指導養殖基地和漁民科學使用養殖用藥,杜絕禁用藥物的使用,合理投喂餌料,正確調節養殖水域水質,普及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技術操作規范。
確保安全。要按照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切實做好養殖規劃,優化生產布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養殖方式,庫區、湖區養殖要嚴格控制養殖密度,對集中連片的網箱養殖,調整網箱間距,防止病害的傳播。要加強養殖水域生態保護,做好水質監測,防止工業和生活污水對養殖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水產品質量安全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