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廣 呂繼新

3月13日,新豐縣醫療系統傳來喜訊: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軍隊醫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與該縣醫療系統結成“對子”,未來幾年將在醫學技術、人才培訓和大型搶救等多個方面對新豐縣進行大力幫助和指導。這是該縣近十年來不斷推進醫院改造升級的其中一幕。
提起新豐縣基層醫院的改造升級,縣衛生局局長陳漢輝感慨很深,他連說了幾個“不容易”和“很感動”來概括其中的艱辛:作為廣東省16個特困縣之一,當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只有區區幾千萬的新豐縣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進行基層醫院改造,很不容易;在全市率先完成基層醫院改造升級,使深受衛生條件不足困擾的革命老區人民群眾走出“看病難”,很讓人感動……
黃慶道,一個普通的老人,因為基層醫院改造升級與新豐結緣,因為情系新豐革命老區而讓新豐人永遠感念。新豐縣衛生局副局長賴群力清楚地記得,2005年,曾任廣東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的黃慶道,親自給新豐縣基層醫院改造升級當“紅娘”,牽線搭橋讓新豐縣到東莞市去找有關領導爭取支持,得到了時任東莞市委書記佟星的大力幫助,一下子撥出300萬元,支持新豐鄉鎮衛生院改造,回龍、沙田、小正三間衛生院因此受益,2007年上半年就完成了改造升級正式投入使用,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
在新豐人的“感恩記錄本”上,幫助和支持新豐縣革命老區醫院改造的“貴人”很多,每一筆善款都記錄著一段真情,不僅有省直有關機構的對口幫扶,還有東莞市海外聯誼會的真情相助,甚至有日本駐廣州領事館“利民工程”的無私捐贈。2003年,經由省、市、縣僑務部門的聯系,新豐縣成功爭取到日本駐廣州領事館“利民工程”的40萬元捐贈,簽約那天,可把當時新豐縣衛生局的負責人高興壞了,贊助方安排他食宿在白天鵝賓館,但他卻顧不上休息一下,就連夜趕回新豐,把好消息告訴大家。
實際上,新豐作為廣東省16個特困縣之一,在完成老區醫院改造升級前,每年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足1億,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新豐縣各級領導深知,要完成老區醫院改造任務,只有依靠爭取“外援”。因此,新豐縣從來都不肯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爭取的機會,從縣委書記、縣長到分管縣領導再到衛生局領導、醫院負責人,都在為醫院改造升級積極爭取,形成了干事創業的堅強合力。
除了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新豐縣還想方設法改善醫療設備配備狀況。2003年以來,該縣通過國債項目、社會捐贈和自籌資金等方式配置了大量的醫療設備。目前,鄉鎮衛生院都擁有了200mAX光機、尿液分析儀、生化分析儀、綜合產床、胎心儀、B超機等醫療設備,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系統在逐步完善中,村級衛生室擁有血壓計、聽診器、小冰柜、中藥柜等設備。“在鄉衛生院工作了這么多年,印象中‘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三大件是主要診療設備。而現在變化多大,B超機、X光機、生化分析儀,連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系統都有了……”談及鄉鎮衛生院的變化,在馬頭鎮工作了20多年的李副院長深有感觸。
2008年,隨著革命老區鄉鎮黃磜鎮衛生院改造升級工程的完成,新豐縣在全韶關市率先完成了該項任務。榮獲這一“單打冠軍”的殊榮,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居于全市靠后位置的新豐縣來說,實屬不易。而曾經為革命事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卻長期深受衛生條件不足困擾的革命老區群眾,對醫院完成改造升級的欣喜若狂,怎么形容也不過分。在黃磜醫院改造升級工程竣工剪彩的那一天,很多群眾自發來到醫院,將他們自帶的鞭炮在門前鄭重其事地燃放了好一陣子,氣氛十分熱烈。
欣喜之余,新豐人也清醒地看到,醫院改造升級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條件的根本改善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硬件建設上去了,軟件建設不能長期“短板”。人才,無疑是這塊“短板”中的“短板”。據新豐縣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02年以來至2008年,每年都有5-10名醫療衛生人才外流,雖經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盡力慰留,但留得住人家的人,留不住人家的心。
光靠感情留人看來行不通,關鍵是要解決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發揮平臺問題!為此,新豐縣幾經探索和努力,開出“兩劑攻心猛藥”:一劑是體制改革,一劑是競爭上崗。按照全國、全省、全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2010年將全縣全部鄉鎮醫院列為公益一類,核準收支差額,由縣級財政“兜底”,員工工資實行績效考核,一下子就使基層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提高了40%!最近兩年開始,新豐縣實行醫療衛生系統全員競爭上崗,縣級統籌各醫院正副院長競爭上崗工作,各醫院內部實行中層崗位競爭,競爭上崗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豐縣醫療衛生系統的“兩劑攻心猛藥”很快就見到了成效,優秀人才的心慢慢穩定下來。該縣順勢而為,推出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其中一項就是鼓勵在職員工進修學習,實行學費補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過去我的檔案工資是2600塊錢,能拿到手的工資只有70%。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后,月收入都超過了3000塊,還有中級職稱津貼,現在就連加班都更有干勁,我準備在山區長期干下去……”提起最近兩年的改革,作為新豐縣鄉鎮醫院為數不多的主治醫師,回龍鎮衛生院的何焱堯這樣表達他的心聲。
解決“看病難”這一千百年來的農村社會頑疾,單單從醫療系統本身入手,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有了好的醫院好的醫生,還得幫助和引導農民群眾解決沒錢看病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新豐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惠民政策,縣級財政節衣縮食投入巨資統籌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報銷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鄉鎮醫院住院最高可報銷比例達到85%,門診報銷比例可達35%,100%的農村人口受惠。“這里服務好,干凈又衛生,還有電視看。”在病房里,村民李大姐躺在床上,右手拿著遙控器調換著電視頻道,左手打著生理鹽水。她告訴記者,因為重感冒已經在這里住了3天,“大伙都愿意來這兒看病,特別是有了新農合,50元錢能管一年……”
經過十年來的不懈努力,“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長期夢想正在新豐縣慢慢變成現實。一組數據反映出新豐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的巨大變化:全縣有老區基層衛生院8間,其中,中心衛生院1個,鄉鎮衛生院7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64人,其中有執業醫師112人,注冊護士42人,床位144張。萬元以上醫療衛生儀器設備65臺,1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4臺。業務用房面積 4萬多平方米。2011年基層衛生院門(急)診患者35.1萬人次,住院患者2482人次,業務收入164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