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京華 李自芳
銅元,俗稱“銅板”或曰為“銅鉻子”。從幾十年前的一文不值,到現在的身價百萬,也許你會說那是天方夜譚。然而,如此傳奇的故事卻由一枚枚小小的銅元在書寫。
由于在民國期間的大量鑄行,曾進入老百姓的千家萬戶,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年歲稍長的人,都能耳熟能詳,還有人親手使用過。但因為當時的社會時局動蕩不安,軍閥割據,土匪橫行,民不聊生,人們無暇顧及或很少有人留心收藏。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饑區的災民不去種蘭花,賈府的焦大不會愛林妹妹”一樣。記得1982年暑假,曾和老同學李廣寧一起在縣土產公司收購站,僅花一塊錢就買下一大串古錢(多為普品)之事,如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再說,誰也無法料到這么多年來價格一直走低的破爛貨,在今時今日竟能與“寶馬”、“奔馳”等相提并論。據《中國收藏-錢幣》雜志2010年第四期《中國機制幣海外上演“讓價格飛”》一文稱:“12月3日在香港喜來登飯店舉行的黃華樞中國和亞洲集藏拍賣之TOP10(注:銅元拍賣前十名):四川當三十40.4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03.6萬元;己酉中心汴大清銅幣二十文12.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3.5萬元;余依次為河南五百文紅銅樣幣68.3萬元;安徽光緒元寶二十文和袁世凱共和紀念幣十文簽字版,分別為人民幣56萬元;江西贛字辛亥大漢銅幣十文人民幣51萬元;民國五年壹分簽字和江蘇無邊花九尾龍白銅樣幣,分別為人民幣49.3萬元;民國廿二年山東貳拾文人民幣36萬元;民國二十五年廣東壹仙人民幣24.6萬元……”
銅元是古錢幣收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雖不如其他古錢那樣地位顯赫、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但亦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一個時代制錢的不同特點,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興衰過程,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此次香港亞洲集藏拍賣銅元前十名的成交價格,就是最有力的佐證。相反,正是由于銅元鑄行的歷史時間短、存世多、級別低、積淀少、“錢微位輕”的緣故,長期以來被人“瞧不起”,以至于很多人錯過收藏機遇。
筆者因自幼酷愛文學與書法,進而與古錢收藏結緣,故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即開始古錢幣的業余收藏。君不見,歷代古錢幣的錢文書法與撰寫,幾乎是千篇一律,概為通寶、元寶和重寶之類。僅其所冠年號不同,比如天德、天輔、天成;大朝、大德、大安;乾統、乾祜、乾隆等等,雖經數千年沿襲竟無一雷同。不僅錢文稱謂名稱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并且在內涵上寓意深遠,足見古錢文化的博大精深。錢文書法上,則更是別出心裁,真、草、隸、篆,形神兼備;點、挑、撇、刀,入木三分。單從書法藝術角度衡量,至今仍無人可以超越。諸如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鑄造的玉箸篆書常平五銖,唐武德四年歐陽詢隸書的開元通寶,宋太宗淳化元年御筆親書真、行、草三體的淳化元寶和宋徽宗崇寧年間鑄造的“瘦金體”崇寧通寶與大觀通寶以及金太祖完顏曼御筆真書的天輔元寶與天眷通寶等,在歷史上均堪稱千古一絕。書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錢文撰寫,不僅在直觀上為古錢幣增添了秀色,給人帶來以美的享受,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古錢幣對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反過來,書法則利用古錢幣為載體,使“自己”得到更加廣泛地傳播和藉以持久的保存。二者互為利用,相得益彰,可謂是一舉多得,這不能不說是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才使我對古錢幣的收藏如此執著,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為此幾乎傾盡家中的全部積蓄,時常為購得一枚心儀的古錢幣而東拼西湊,南跑北奔,踏遍祖國大江南北各個文化市場的角落。經過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始得占古錢大綱所列半數以上名家書法古錢被盡收囊中(銅元自不例外)。
為增進古錢幣的學習研究和相互交流,今特從自己的古錢藏品中甄選出若干稀見品和無載品,供大家交流和鑒賞。由于個人水平所限,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期盼各地泉友方家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