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中國文物市場的現狀,有人不禁感嘆道:現在的文物市場,收藏者專業知識缺乏,易上當受騙;鑒定專家魚龍混雜,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拍賣公司知假拍假,擾亂市場。整個文物市場怎一個“亂”字了得啊!
2012年3月底,國家文物局從文物鑒定資質、行業道德、文物評估、輿論導向、管理機制、交易市場六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規范化措施。這些措施是否能規范文物市場呢?吳樹說,對于這些舉措,我們可以做出積極評價,但文物市場亂局盤根錯節,僅出臺一些修補性措施,恐預后難以樂觀。那么,文物市場究竟“亂”在哪里?“亂”的根源是什么?怎么治“亂”?吳老對此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記者:吳老,您好!您覺得當前中國的文物市場現狀如何?
吳樹:從2004年開始,我花了7年多時間,反復考察了全國幾十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文物市場和陶瓷、青銅、玉器制假基地,明察暗訪了近百位各具特色的收藏達人、文物專家、制假高人和盜墓者。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文物市場繁榮、亂象叢生、善惡并存、整體違法。
記者:那么,您認為文物市場亂象叢生,“亂”在哪里呢?這些亂象后面又有著什么深層次的法律糾葛與社會因素?
吳樹:我用一組調查數據說明我得出的結論:
近30年,中國境內集結了收藏大軍8000余萬,盜墓大軍約10萬人(官方認為此數據偏多);全國現有各類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近萬處,商鋪數百萬家;制假基地、制假作坊數千家。近30年,被盜掘、基建私分境內古墓約200萬座以上(2005年國家文物局官方公布數據被盜古墓20萬座)。近30年來,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約數億件之多。在我的調查對象當中,個人收藏出土文物平均約為20件左右。走私出境文物約6000萬件左右。
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文物市場的亂象,遠遠不止是什么“金縷玉衣”或“漢代玉凳梳妝臺”等幾件引起人們關注的天價制假賣假案那么簡單,它不但涉及到幾千萬、上億收藏者的資產安全,這一波歷時幾十年的全民收藏運動,已被演化為一場場鬧劇百出的“金錢秀”。它摧毀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末,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愛古、藏古、揚古的收藏傳統、收藏文化,導致約占中國人口1/14的收藏者和市場經營者成為理論上的“違法者”、經濟上的冤大頭(藏真違法、藏假虧本)。更重要的是,使得我國的文物巨量流失,使得我們原本歷史悠久、享譽世界的傳統文化陷入空前的資源危機和信譽危機。我曾在調查中發問:中國是文物大國嗎?理論上是,但數據上不支持。從博物館館藏數比較看,外國人將中國藝術品制假列入恐怖名單。
記者:您覺得導致中國文物市場亂象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吳樹:中國文物市場亂象叢生,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滯后,《文物法》保護不了文物,《拍賣法》搞亂了拍賣市場,比如說《拍賣法》第61條就是最大的漏洞。二是輿論導向失衡。媒體的炒作也是主要原因,大肆宣傳國寶,而且現在的很多鑒寶節目都是輕文化、淡價值、重價格。三是政府有關部門不作為,放任市場違法違規操作,導致問題成堆、積重難返,原因是既得利益集團是這個亂成一團的不規范市場的最大受益者。
文物市場已然混亂了20余年,其中已經形成了若干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掌控著文物市場的政策解釋權、鑒定話語權和商品定價權,無論是“三盜文物”還是贗品,經過他們的二次包裝都可以暢通無阻地被送上拍場,牟取那些盜墓者和制假者做夢也想象不到的巨額暴利。假若真要觸動他們的利益,勢必牽一發而動全身,可謂山高路險、迷霧重重,真正要治理文物市場的亂局,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