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柏松

我國政府近來在外貿領域頻頻出臺新政策,如主動降低進口關稅,采取便利化措施,舉辦進口博覽會等,其政策基本含義主要是為了配合我國經濟轉型,擴大內需,平衡進出口貿易。這些措施已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對我國企業來講,這些措施可以帶來諸多實惠,認真加以研讀,企業可以將政府給予的實惠攬入懷中。
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分析
從2005年前后,筆者陸續發表文章,分析日本與美國之間發生貿易摩擦事件,總結經驗教訓,發現日本政府諸多政策失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其中最主要教訓就是:日本政府沒有真正采取擴大內需、實現經濟轉型的政策,而是緊抱出口帶動經濟增長模式“依依不舍”,而國際市場已經沒有日本發展的空間。因此,曾多次建議我國政府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采取實實在在的擴大內需政策,平衡進出口貿易等舉措,逐步建立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由“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到實行基本平衡的貿易政策演變,我們看到,2005年7月我國開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允許人民幣小幅走高;我國陸續出臺降低進口關稅,近期還在研究出臺進口貿易便利化措施等,為我們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我國外貿企業也應及時轉變思維,調整經營方向,尋找新的市場。
擴大進口的關稅措施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市場準入,2005年至2008年,我國政府一直在兌現承諾。加入世貿組織后主動降稅措施如下:2005年關稅總水平10.1%,工業品9.3%,農業品15.5%;2006年關稅總水平9.9%,工業品9.0%,農業品15.2%;2007年關稅總水平9.8%,工業品8.95%,農產品15.2%;2008年關稅總水平9.8%,工業品8.9%,農產品15.2%。
2008年秋季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發生大衰退,在此期間我國政府采取擴大內需的政策主要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植戰略新興產業,擴大投資4萬億,而擴大進口的措施較少,2011年重新活躍。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為了抑制通脹,增加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進口,2011年我國政府對600多種資源性、基礎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產品實施較低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2012年我國對73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730余種商品主要分為五大類:
能源資源性產品,包括煤炭、焦炭、成品油、大理石、花崗巖、天然橡膠、稀土、銅、鋁、鎳等;
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關鍵設備和零部件,包括噴氣織機、渦輪軸航空發動機、高壓輸電線、手機用攝像組件、高清攝像頭、小轎車車身沖壓件用關鍵模具等;
農業生產資料,包括大馬力拖拉機、大型收割機、乳品加工機、種用鯨、農藥原料、化肥、動物飼料等;
用于促進消費和改善民生的日用品,包括冷凍海魚、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嬰兒食品、護膚品、燙發劑、餐具、廚房用具等;
與公共衛生相關的產品,包括疫苗、血清、人工耳蝸、X光片等。
此外,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新增對數字電影放映機、各類畫作原件以及雕塑品原件實施進口暫定稅率。
為擴大多邊、雙邊經貿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更好更快發展,依據我國與有關國家或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優惠協定,2012年我國海關繼續對原產于東盟各國、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韓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家的部分進口產品實施協定稅率,其中產品范圍將進一步擴大,稅率水平也有進一步降低。
在內地與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貿易安排框架下,對原產于港澳地區且已制定原產地優惠標準的進口產品實施零關稅。
根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原產于臺灣的部分產品實施包括零關稅在內的協定稅率。
如今我國繼續對原產于老撾、蘇丹、也門等4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部分產品實施最優惠的特惠稅率。
以上這些降低關稅、調升人民幣匯率等鼓勵進口措施,對我國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擴大進口業務,具有實際意義。
進口貿易的便利化措施
商務部首先發出積極信號
2011年11月16日,商務部副部長李金在第十三屆高交會“2011先進技術裝備進口論壇”會上,透露我國政府將協商出臺貿易便利化措施,擴大進口。
中國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措施
具有對進出口商品檢驗、進出口商品安全質量許可、食品衛生監督檢驗、動植物檢疫等職能,包括報檢單電子數據申報、現場報檢、接單審核、計收費、查驗、制證、放行等各項作業環節,這些環節同時也是通關手續組成部分,各口岸因地具體試行。
上海浦東措施
推進5項促進貿易便利化試點措施,包括:一是推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增強國際貿易功能優化區域通關“屬地報關、口岸驗放”作業模式,探索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屬地實施集中申報、集中監管、集中收付匯的新模式;二是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試點;三是推行分類管理,為誠信企業提供更多貿易便利;四是大力推行網上行政審批和并聯審批,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試點,全面推行出口電子通關單試點;五是深化適應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改革試點。
廣泛應用IT技術的運行模式
我國海關、商檢等部門經研究一致同意廣泛應用IT技術編制便利化運行模式,其意義在于:
運用IT技術可以實現貿易單證簡化、標準化,以電子單據報關、通關,可降低貿易成本和海關監管成本,提高效率。
利用IT技術,設計合理的庫存管理模式,可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企業競爭力,幫助企業更快地融入到國際貿易體系之中。
利用IT技術,建立跨部門的兼容“接口”,實現網絡的無縫連接,為企業構建統一的電子貿易平臺。
應用IT硬件技術,編制合理的軟件程序,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貿易便利化,提高效率。
天津口岸實行“三集中”業務模式
該模式建立了一套以信息化為手段、以業務規則為基礎、以專家審單為后盾的自動化管理系統,統一了執法依據,規范了執法尺度,有效地降低了企業交易成本,為天津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檢驗檢疫保障,可大幅提高效率。
廣西“一站式”通關
南寧海關加大支持中國—東盟博覽會力度,實行“口岸轉關、展出地集中驗放”的快速通關模式,聯合聯檢實行“一站式”監管服務,派員駐會監管;在海港、空港和陸路主要口岸開辟展覽品和人員進出綠色通道,提供通關便利;認真落實出售合理數量進口展覽品免征進口關稅政策;開發應用博覽會展覽品通關監管系統,提升服務水平。在友誼關中越邊境,貨物貿易通關實行“一站式”服務,建立起廣西電子口岸信息平臺和口岸營運機制,實現高效率通關。
此外,廣西還在友誼關采用“一站式”通關模式,提高效率,為企業帶來極大便利。
隨著中國發展,貿易規模擴大,積極推廣各種貿易便利化措施,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發展,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中國商務部也主動與相關部門合作,以更大力度推動海陸空各個口岸開展貿易標準化、電子化、信息化工作,也鼓勵各口岸依據各自情況,摸索符合自身需要的便利化措施。
此外,從廣義角度解釋,無論是內貿還是外貿,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中外企業都需要中國各級政府和相關公共服務部門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實行便利化措施,以信息技術編制運行模式,還將杜絕各環節產生腐敗、尋租的可能性,真正為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值得廣泛推廣。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