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小驥
當災難突然襲來之后,遭遇災難的人們生活亦被徹底改
變,幸存的人,內心從此不復平靜,而是充滿焦慮
和對災難的想象。不少人將自己災難后的生活描述成
“天翻地覆”,處于一片混亂之中,焦慮和無助主宰了一切。
的確,災難確實能毀滅人們對常態和現實的正常認知,令原有
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蕩然無存。然而,災難并不是一切的終結。
正因有積極有效的災后康復的幫助,人們才能在治愈創傷的道
路上堅強地走下去。
日本震后“治愈系”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震驚了整個世界,更讓世界
震撼的則是,日本全民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的“治愈精神”。
地震后,由于11座核電站被關閉,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實施
輪流停電計劃。秋葉原的網民們發起了“屋島作戰”省電行
動,制作了一份在網上廣為流傳的“NEVR”通知書:“自下
午6時起電力將出現顯著不足。請將城市中的霓虹燈、游戲中
心以及柏青哥等店中的機器全部關閉電源。東京電力的需要量
高峰將出現在下午6時到7時左右。請在上述時間內盡量避免電
力使用。您晚吃一會飯的時間可能會救助一條寶貴的生命。還
望大家盡力配合。”
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一周年之際,日本首相野田佳
彥談到日本災后重建時表示:“加速‘迎向復興的步伐,
導入再生能源、醫療革新、用于康復護理的智能機器人開
發等。通過這些,我們既希望作為從災害中復興的先驅者示
例,同時也促進日本經濟的再生。”
而一組名為“毀滅與重生”的日本震后一周年對比圖也
見證了日本人民強大的災后康復治愈能力:地震中化為瓦礫
的街道在一年后就修葺平順,車輛川流不息;地震后,母親
站在廢墟前茫然地尋找著孩子,一年后她抱著孩子在整潔的
新家前展露笑顏。
美蘇的治愈啟示
除地震這樣的天災外,給人類造成災難的還有戰爭,戰
后康復也是人們治愈創傷的主旋律之一。就此,暨南大學附
屬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醫師陳卓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講述
了二戰后,美蘇兩國采取的不同的治愈體系的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每個參戰國都有大量的傷員,各國都
有各自的處理辦法。這其中有兩大派:一個是以美國為首的
康復派,另一個是以前蘇聯為首的療養派。
以美國為首的康復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康復器
械,最大限度地訓練傷殘人員,為他們配上假肢,幫助他們
回歸社會。以前蘇聯為首的療養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
造療養院、榮軍醫院,雇請了大量的正常人,給予傷員優厚
的醫療護理。許多傷員有專人喂飯、穿衣,照料他們生活。
然而,兩種康復體系的結果,卻不盡相同。
美國的康復派不僅為戰后傷員從心理上摘掉了傷殘的
帽子,還通過各種鼓勵傷殘人員就業的政策,幫助他們回
歸社會。這些傷員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的負擔,還為社會創
造財富。蘇聯的療養派在戰后幾年得到了人道主義的高度評
價,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傷殘人員遠離了正常人的生活
圈子,逐漸成為了社會的負擔。當社會逐漸意識到這些問題
時,所有的傷殘人員已失去了最佳的康復時機,永遠被籠罩
在傷殘的陰影下。
陳卓銘說,這兩種對待傷殘人員不同的康復模式,社會
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但收效明顯不同。這對促進現代康復理
念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中國康復體系建設
在面對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樹大地震等災難
時,我國的康復醫療能力實實在在地禁受住了考驗。
汶川地震中因堅強幽默而感動國人的“可樂男孩”薛梟
在災難中失去了右臂。此后,薛梟在華西醫院接受了近5個
月的康復治療,安裝了電子智能的肌電手后得以痊愈出院,
他的體重也由原來的60公斤升至70公斤。
為薛梟安裝肌電手的周勇教授表示,只要進行磨合訓練,
薛梟用右手看書寫字完全沒問題。而薛梟也不負眾望,努力學
習,被上海財經大學錄取,開始了災后康復的新生活。
同樣的,在玉樹地震中雙腿受重傷的1歲5個月的藏族小
男孩桑周多杰,在青藏兵站部第22醫院得到了科學治療,醫
院連線7家軍內外大醫院的專家教授會診,成功地進行了手
術,保住了小多杰的雙腿。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護理,2010-
年6月30日,小多杰終于完全康復了,回到了玉樹老家,和
媽媽重新開始幸福的生活。
在政府積極幫助傷者進行災后康復的同時,我國的康復
醫療體系也在抓緊建設。
今年3月21日,衛生部醫政司首次召開全國康復醫療工
作會議,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間康復醫療管理與發展。
根據衛生部日前印發的《“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工作
指導意見》,我國將初步建立分層級、分階段的康復醫療服
務體系,逐步實現患者在綜合醫院與康復醫院、基層醫療衛
生機構間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
《意見》提出,衛生部組織制定常見疾病康復診療技術
規范、臨床路徑和康復治療質量評估標準;建立國家和省級
康復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有條件的地市也要成立質控中心;
綜合醫院逐步建立康復醫學科與其他臨床各科室的合作機
制,開展早期康復治療;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大力推行實
用傳統康復治療技術。
“十二五”期間,衛生部計劃開展國家級康復醫療服務
示范基地遴選工作,發揮康復醫療服務示范作用。
(新聞來源:新華網,搜狐網,譯言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