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勵教授,您從事康復工作30多年,對國內康復發展的歷程
非常清楚,能否談談目前國內康復醫學發展的形勢,和您對中國康復醫學
發展前景的看法?
勵建安:今年2月29日衛生部剛剛頒布的《“十二五”時期康復醫療
工作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中非常明確地講了幾個要點:
第一,“康復醫療是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注重預防、治
療、康復三者的結合為指導”、“全面加強康復醫學能力建設”,這就
強調了康復醫療的重要性,說明衛生部已將康復醫學能力建設作為提高
我們國家整體醫療水平的一件大事來抓。第二,初步建立分層級、分階段
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實現患者在綜合醫院與康復醫院、基層醫療衛
生機構間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第三,重點強調發展康復醫院:“大力
推進康復醫院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提高康復醫院建設標準,為疾病穩定
期患者提供專業、綜合的康復治療,并具備相關疾病的一般診療、處置
能力和急診急救能力”。第四,康復人才的培養,衛生部提出:“爭取到
2015年底完成在崗康復治療師的全員培訓”,旨在解決目前康復醫學人才
緊缺的問題。目前我們全國有1.4萬治療師,到2015年底要完成4萬治療師
的全員培訓,因此任務非常艱巨。最近中國康復醫學會組織調查了全國康
復醫院的建造情況,其中300張床位以上的康復醫院已建成20多家,預計
“十二五”期間有可能達到100多家。
而在3月21日,衛生部醫政司首次召開全國康復醫療工作會議,研
究、部署“十二五”期間康復醫療管理與發展,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在會
上指出,“康復醫療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短板。康復醫學的建設和發
展要納入醫改的大盤子。”我認為在國家政策支持之下,我們康復醫學的
學科的發展已經突破了拐點,進入到上升期!
健康管理:汶川地震已過去4周年,您四年來在震后康復中做了大量
的工作,也見證了震后中國康復醫療的發展,能否談談您的一些經驗和體
會?
勵建安:汶川地震對我們康復醫學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不僅是民
眾,包括政府機構甚至醫務人員對康復的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1年6月9日在紐約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
大會上頒布了《世界殘疾報告》,報
告提到“殘疾”幾個定義上的改變。
第一個重要的改變:“殘疾是人類的
一種生存狀態”,我們每個人在一生
中部不同程度的經歷過殘疾狀態,因
此“殘疾”不是殘疾人所特有的。老
年人當衰老到一定程度會不能獨立生
活,需要別人幫助就進入了“殘疾狀
態”;另一重要的變化是:“殘疾是
人與環境相作用的消極因素”。比如
我們很多人近視,沒有“眼鏡”這個
環境,那就會影響你的學習、出門走
路,那你就變成殘疾人了,因此“眼
鏡”就是環境的積極因素;再打個比
方,假設給盲人裝上GPS導航,在你出
門的時候隨時提醒什么時候上臺階、
轉彎等等,那出門就不成問題了,也
就是說環境改變后,原有的“殘疾”
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技術進步了,
很多消極的環境因素可能會變為積極
的環境因素,那么“殘疾”也會改
變。我們對殘疾人、老年人的態度是
需要改變的,還有政府政策,如醫
保、就業、社會福利等政策如果對
殘疾人有足夠的幫助,很多殘疾人都
可以不是“殘疾”。如果把汶川地震
作為例子,原有的6~8萬殘疾人在治
療之后,我估計達到殘聯規定的“殘
疾”標準的只剩下兩三千了。我國對
四川地震傷員的處理達到了一定高
度,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同。
健康管理:在災難康復救援方面
您有沒有國際動態可以和我們分享?
勵建安:7月20~22日將在成都
召開自然災害救援的研討會。國際康
復同道還在醞釀怎樣把“突發事件”
的康復做成一個平常事件來準備,建
立類似我國的“民兵預備役”一樣的
隊伍來應對災害。我們還在設想組建
一個集裝箱樣的大卡車,將一個流動
的康復醫院配備在車上,平時作為扶
貧使用,災害發生后可以隨時奔赴災
區。我們也設想組織一個全球性的隊
伍,不同的語言、民族都有人參加,
在災害發生后開展早期的康復醫療工
作。我們國家的災害救援能力近年來
也有了明顯的提高,2008年5月12日汶
川地震發生后,國家衛生部正式召開
地震傷員康復工作會議是6月22日,相
距40天;而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發
生后4天,我們就接到衛生部通知赴西
寧開展地震傷員的康復工作;而2011
年7月23日晚8:23發生的溫州動車追
尾事故后幾小時我們就接到通知,馬
上就趕赴現場參與救援。從40天到4
天,再到幾小時,這反映了我們國家
在災難救援康復工作上的長足進步。
健康管理:目前民眾對康復的認
識如何?您認為應如何讓民眾具備基
本健康常識和科學素養?
勵建安:目前老百姓的康復意識
還是很膚淺。提到“康復”,人們的理
解的概念常常有兩個極端的錯誤:一個
極端是“康復”就是“痊愈”,而我們
講的康復是改善功能,臨床上很多疾病
并不能達到“痊愈”,大部分疾病都是
長期存在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壓,但
疾病所帶來的功能障礙是可以改善和克
服的;另一個極端是,認為“康復”就
是指那些癱瘓的人所需要的治療,這也
是不對的。實際上亞健康狀態的改善、
抑郁癥的治療、老年人無法生活自理通
過治療改善自理能力等都屬于康復的范
疇。不僅是民眾,我們醫療人員也需要
改變觀念。
舉個例子,你認為洗澡是不是一個
治療手段?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是。但
是對于一個長期臥床的患者來說,數
月甚至一年都無法洗澡是非常痛苦的
事,因此當一個患者非常想洗澡而無
法洗澡時,洗澡不管從生理上還是心
理上都是一種治療。而且洗澡中的很
多方式都是治療,例如足浴、藥浴、
水中運動、通過水浴緩解肌肉痙攣
等等。而且很多觀念在未來會發生變
化、康復的觀念會深入人心、很多康
復措施也會變成日常活動措施,深入
到千家萬戶。
(采訪整理:朱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