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不就是家長教育孩子嘛!”“這孩子,真該好好教育教育!”這些聽起來很耳熟的話代表了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殊不知,這種普遍認知中存在著很大的偏差。
通常,人的一生要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那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中在家庭環境中所接受的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對人的影響最為深遠。可是,對于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卻認識不足,經常提供給孩子一些貌似正確實則不然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原本應該得到的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在此,姑且把這些方式稱之為“偽家庭教育”。總結來看,偽家庭教育主要有四個表象。
家庭教育,就是長輩對晚輩的教育。
在家庭環境中,是不是只有父母對子女、長者對晚輩的教育才能被稱之為“家庭教育”呢?實際不然。在教育領域,我們把所有家庭成員間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稱之為家庭教育。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庭教育通常是父母對孩子、長輩對晚輩進行的,父母、長輩的身份決定了其權威的地位。當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要站在一邊畢恭畢敬地聽,不能提出任何異議,更不能進行反駁。父母把批評稱之為“教育”,孩子有意見就是“大逆不道”。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僅負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同時也應該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并且在向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
去偽存真: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卻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同時,要從鏡子里面反觀自身有什么不足,及時地調整和完善。
※孩子是社會人,是不斷發展的個體,父母不要把兒童等同于成人,要給孩子發展的空間,更要尊重兒童的成長。
家庭教育,只針對問題家庭、問題孩子。
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多年,我接待了大量的個案咨詢,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問題,這些問題不外乎孩子不好好學習、說謊、寫作業拖拉、早上不起床、早戀、上網成癮,等等。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這孩子,該好好教育教育了。”也經常會有人問我:“你帶的孩子是不是都是有問題的孩子?”
每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家庭教育并不只是針對那些問題家庭和出了問題的孩子,目的也并非僅僅為了讓孩子們改掉一些不良習慣。事實上,家庭教育不是亡羊補牢,而是未雨綢繆。它是每一位父母學習和掌握的相關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中,幫助他們分析和判斷造成問題的原因,便孩子健康成長。
去偽存真:
※在父母眼里有問題的孩子,其實并不像父母們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只要用心,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夠發現閃光點。
※兒童出現問題,折射了家庭系統中有需要修復的地方,就好比是樹根腐爛,樹葉自然就要枯萎一樣,家庭系統正常運轉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
家庭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的延伸。
家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是以婚姻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社會最微小的細胞。家庭環境是任何環境所不能取代的,孩子也只有在家庭的環境中才能夠找到安全感。父母是孩子的親人,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最值得信賴的人,任何人不能代替。孩子最初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學習而來的。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于是就把孩子交給了社會教育機構所辦的輔導班或特長班。孩子從早上到晚上一整天的時間都待在那里,幾乎和父母沒有任何的交流,孩子同時也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他的成長就是有缺陷的,這對孩子的身心都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去偽存真:
※輔導班、特長班、補習班這類社會性質的教育均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根本不可能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
※每天或者是每周一定要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
※及時發現孩子的潛力,把重點放在孩子的特長上面,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讓孩子參加,都讓孩子去學。
家庭教育,就是找個老師來當家教。
曾和一位朋友談起了家庭教育,她一臉疑惑地說:“家庭教育是不是家教?”不少人會把家庭教育理解成家教,認為給孩子找一個家庭老師就是在給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了。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家庭輔導老師只是對孩子的作業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指導,教給孩子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很少涉及到孩子的人格培養,其作用存在著局限性和單一性。
父母給孩子找個家庭老師為孩子輔導作業,這種方法是可取的,但如果父母片面地認為有了輔導老師自己就可以解放了,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給輔導老師去管理,自己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的話,那么最終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很可能會受到限制。
去偽存真: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家庭老師只能彌補父母不能輔導孩子課業的不足,父母則要擔負起孩子全面發展的重大責任。
※父母要配合家庭老師的工作,和老師、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成長計劃。
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說:“人在入學之前所生活的場地是家庭。入學以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生活,家庭的教育仍在進行,只是教育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在學齡前和學齡期,家長對子女進行的教育多是行為規范、智力開發、文化學習、思想品德和身體保健等方面的;而成年以后,則是為人處事、就業選擇、工作態度、戀愛、婚姻,以及成家、夫妻關系、養育子女等方面的。”可見,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它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教育過程。父母們一定要明確家庭教育的真諦,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了解孩子每一個年齡段的心理變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孩子創造一份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也要做好孩子的堅強后盾,為孩子以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劉平易 山東聊城家庭教育公益學校校長,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