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人。然而,如何讓孩子成為有能力有作為的人呢?國內外有關教育研究資料表明,要讓孩子健康成長、持續發展,成為有用的人才,應從小、從早、從實事做起,尤其要盡早指導和幫助孩子學會記事、記賬和記讀書筆記,這幾方面的事情是培養和發展孩子辦事、理財和學習三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指導孩子學會記事
首先,應指導孩子逐漸學會把自己在學習、娛樂、休息、學做家務和參加活動中的點滴感受;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包括有趣的人和事以及心里想到的、或生活中碰到的喜悅與煩惱,等等,擇其一、二件,用拼音、畫圖、日記、活動記事等形式記錄和表述出來。這樣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因為孩子要想把每天所經歷過的事情記錄下來,必須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篩選,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學會過濾和篩選材料。這個過程就是孩子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過程。從中可讓孩子學會抓住有用的東西,選取合適的素材。同時能從中學會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天長日久,日記、記事就成為孩子進步的成長史。另外,還有利于通過讓孩子學會記日記、記事,或者記周記,來培養孩子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學習上的自學能力,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對社會的審視能力,交往能力和辦事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為孩子今后的繼續學習,走上工作崗位,融入社會,打下扎實基礎。
指導孩子學會記賬
同時,應指導孩子逐漸學會記載父母給的零花錢的數額及其使用情況,即能按照使用的時間順序,記錄錢的收入和支出兩方面的情況。收入部分可用加法,支出部分可用減法,低年級的孩子一般都會計算。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記賬理財的重要意義,從小培養他們的經濟意識。讓他們知道錢是怎么來的,什么樣的錢可以拿,什么樣的錢不可占有。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正確消費觀念和節儉品質,讓他們懂得自己還是一個消費者,自己所花的錢是父母辛勤勞動所得,花錢應有限度,不可以想要什么就買什么。讓他們懂得買東西必須事先征求家長同意,應在家庭經濟條件許可的范圍內,不要與別人攀比等道理。家長對孩子的合理支出應給予表揚,如果是亂花錢則要給予批評處罰。另外,也可讓孩子體驗參與當家的滋味,淡化孩子對錢的支配欲,讓孩子明白錢是有用的,但也不是萬能的,不要以為有了錢,就什么事情都可以辦到。在孩子記帳過程中,應教育幫助孩子從小就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從小就懂得自己的前途不能用錢來鋪就,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奮斗、頑強拚博和艱苦勞動來獲得。
指導孩子學會做筆記
另外,還應指導孩子學會邊讀書邊做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指導孩子在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時,學會把寫景狀物的佳句、富有哲理的箴言、名人名言、俚語俗語、掌故出典,以及天文地理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性資料,摘錄記錄下來。然后,加以分類,妥善保存;也可以指導孩子學習寫讀書內容摘要或讀書后的感想體會。天長日久,可以積累許多資料,成為孩子自己的資料庫,這樣做不僅可培養孩子做筆記、做摘錄、分類保存和積累資料的良好習慣與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促進孩子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課內學習效果。當然,對于孩子的課外閱讀,要嚴加把關,給予正確的指導,逐步養成他們讀好書、好讀書和活讀書的良好習慣。
由此可知,要想使孩子成為具有能力和有所作為的人才,家長和老師不妨嘗試一下,從小、從早、從實事開始,指導孩子學會記事、記賬、記筆記。久而久之,孩子的辦事、理財、讀書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將會不斷地得到培養與提高。以上能力提高,會為他們發展其他能力提供“養料”和奠定基礎。
(吳劍 無錫市教育研究中心 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