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勇
摘要:對農廣播節目一直是服務“三農”的主陣地,筆者根據多年對農廣播工作體會,結合對農品牌欄目實例剖析,認為:重在貼近,惠農之道更務實;勤于創新,惠農之道更廣闊。
關鍵詞:對農廣播 節目 惠農之道貼近 創新
我國有9億多農民,黨和政府素來十分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許多強農富農惠農的新政,要求全面協調地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建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在經濟較發達的浙江省,近年來的新農村建設為“三農”工作開創了良好的局面,農村的變化日新月異,這其中,作為在農村地區具有優勢的廣播媒體功不可沒,理所當然地成為服務“三農”的主陣地。
筆者所在的浙江省長興縣位于長三角地帶杭嘉湖平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曾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縣62萬人口中51萬是農民。多年來,長興電臺因地制宜開辦對農廣播,運用形式多樣的節目為農民提供種養技術、致富信息、市場行情、法律咨詢、政策解析等全方位服務,把極富地方人文特色的廣播節目融入到當地農村生產生活中,成為農民群眾交口稱贊的好幫手、不可或缺的好朋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其中,《鄉村節節高》節目成為全省馳名的對農品牌欄目。
參與了多年的對農節目,筆者深刻體會到對農節目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惠農之道。惠農就是讓農民朋友得實惠,在全社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際,農民朋友迫切需要了解更詳盡的政策信息、享受更豐富的文化服務。如何充分運用對農節目這一有效載體積極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讓農民朋友在農村生產生活中切切實實地獲得幫助、享受服務?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惠農之道,更是值得我們廣播人不斷探究和深思的問題。
一、重在貼近,惠農之道更務實
1. 貼近時代,反映農村風貌
受農村生產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影響,目前,廣播仍然是農村輿論宣傳最有效的載體,對農廣播依舊是農民接收信息資訊的重要媒介。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但是打開收音機,都是股票、汽車、房產、時尚等話題,對農民而言沒有實際意義,因而,在對農節目的欄目設置和內容選擇上要注重貼近,緊跟時代節拍的同時,從農村實際出發,為農民朋友著想,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惠農。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的新農民觀念更新了,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們也不能再沿襲傳統而老套的對農廣播習慣,而要讓節目風格貼近時代,反映農村風貌,節目內容則應在保持“農味”“農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鄉村節節高》節目緊緊圍繞一個“農”字,開設了“鄉村新事”“五朵金花走鄉村”“惠農信息”“他山之石”等子欄目。“鄉村新事”主要內容是謳歌農村新人新事,宣傳最新農業政策資訊。為此,節目組人員經常到鄉間農戶了解農村發生的新鮮事,經常到各涉農部門幫助農民了解各種農業政策資訊,在節目中宣傳發布,在展示新農村新風貌的同時用政策引導農民進行現代高效的農業生產。
2. 貼近“三農”,滿足精神需求
對農節目的主心骨是服務“三農”,廣播是黨的宣傳工具,對農廣播節目作為文化意識形態,必須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了讓節目更加貼近“三農”,我們在《鄉村節節高》中設置了一個小欄目叫“五朵金花走鄉村”,專門安排了五位女記者、主持人負責這個欄目。她們一改往日那種呆在直播室我說你聽的方式,走出電臺,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交朋友,和農民建立平等交流、傾心交談的和諧關系,把來自農村一線的真實聲音帶給聽眾。根據農民的需求,把致富能手和農業專家請進直播室,通過熱線電話,讓致富能手現身說法,傳遞致富信息,讓農業專家講解和指導農事活動,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內容涉及作物栽培、植保植檢、水產養殖、農機推廣、畜牧獸醫、家畜改良、漁政管理、種子繁育等各方面。在走鄉村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每逢節假日,農村文娛生活特別枯燥,除了看電視,很多人會三五成群地打牌玩麻將,還有一些偏遠鄉村,因為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居多,日常文化生活也極為困乏,記者們把這些情況及時反映給有關部門,在文化部門的配合下,“五朵金花走鄉村”欄目組記者主持人邀請到文化志愿者一起在春節期間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還幫助建立鄉村文化隊伍,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促進了鄉風文明轉變。“五朵金花”家喻戶曉,成了農民的貼心人,“五朵金花走鄉村”也成為農民的良師益友。此外,我們還根據農民的需求開設“我愛家鄉戲”欄目。這個欄目就是專門為喜愛地方文藝的農民聽眾增設的,不僅傳承弘揚了地方文化,也豐富了廣播的聲音。
3. 貼近服務,幫助農民增收
對農節目的服務對象就是農民,在市場經濟大潮下,農民迫切期待過上好日子,貼近服務、多渠道讓農民受惠,這也是對農廣播節目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幫助農村富裕、農民增收?《鄉村節節高》里開設了一檔“他山之石”子欄目,這個欄目獨辟蹊徑,利用網絡平臺廣泛尋求各地先進的種養殖技術,幫助農民朋友及時了解現代農業新科技、農業發展新趨勢,引導農民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拓展致富新途徑。為了讓服務更貼近、更務實,我們還在節目外邀請農業專家,針對眾多農民朋友感興趣的項目進行分析論證,給出專業的指導性意見和建議。2001年,我們在“他山之石”欄目連續播出蕭山農民種苗木致富的信息和專題,引發了許多農民聽友的興趣,紛紛來電、來信咨詢。記者趕緊幫忙聯系了農業和林業部門的專家,經過專業指導,泗安鎮的幾位農民率先試種苗木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此后,他們帶動了當地眾多農民加入種植苗木的隊伍,如今,泗安鎮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一大批農民發家致富。我們還在《鄉村節節高》開設了“惠農信息”,及時發布省、縣的惠農新舉措和農產品最新市場信息,讓農民第一時間了解政策信息,把握市場行情,實現增收目的。
二、勤于創新,惠農之道更廣闊
創新就是生命力,對農廣播節目的惠農之道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必須真正站在農民的角度不斷創新節目,豐富對農節目內容,想方設法惠農。求新求變是人們的特性,現代農民接受信息的選擇空間比過去大得多,對農廣播也必須在好聽上做文章。為了節目更富可聽性,更貼近農村聽眾,我們首先嘗試創新聲音,讓對農廣播牢牢抓住農民的耳朵。首先,在《鄉村節節高》中我們一改以往單一拘謹的節目播報形式,讓主持人 “說”“聊”,把節目內容口語化,輕松自然地表達出來,農民聽眾感覺特別親切。我們選擇了許多富有鄉土氣息和田野風情的音樂,視情況添加在節目中作背景音樂,讓節目富有樂感,平添鄉村韻味。我們還嘗試在節目中使用音效,讓節目更顯生動。如在報道一位農民用蟲草喂養草雞的新鮮事時,欄目記者在準備稿件時特意設計了擬人化的手法,讓主持人模擬蟲草雞,自己來介紹生長過程,獨具匠心、充滿趣味地廣播語言不僅讓農民聽得認真,聽著開心,而且聽了管用。
其次,創新渠道,讓農民積極踴躍地參與節目。以往的節目一直采用錄播形式,隨著新媒體勢力漸強,節目組人員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新媒體強化對農廣播的服務功能和實用效果,于是,我們把節目改為直播方式,方便聽眾運用熱線電話、手機短信、網絡QQ、微信、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參與節目。在直播的過程中,正在收聽節目的農民朋友隨時利用手頭的通訊工具參與節目,農業專家可以即時在節目中為農民答疑解惑,農民群眾也能通過節目方便快捷地獲得幫助。果然,節目內外的互動格局讓節目更貼近、更實用。2011年冬天的一場大雪給全縣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鄉村節節高》就此作了抗災報道,在直播過程中,農民朋友通過電話連線采訪、短信平臺互動、微博即時爆料,迅速了解災情,及時組織抗災救災,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點。正是這次報道的成功讓我們的對農廣播創新運用、巧妙融合新媒體,也使對農廣播節目更惠農。
面向未來,對農廣播的路還很長,如何讓惠農之道走得更廣闊,我們基層廣播人仍將孜孜以求。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