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霞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128-01
氣候類型的分析和判斷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各地氣候是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狀況、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必須準確、全面地掌握這些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才能了解每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從而正確判斷氣候類型。
一、分析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征
組成氣候的兩大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分析和描述氣候特征一般從這兩方面進行。
(一)分析氣溫特點
氣溫分布的基本規律是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根據所屬溫度帶不同,劃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種類型。在同一個緯度帶內,由于地面狀況不同,氣溫差異很大。因為下墊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地面狀況包括海陸分布、地形、陽坡和陰坡、植被覆蓋狀況、洋流等。陸地和海洋是范圍較大的下墊面,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明顯差異,形成了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以北半球為例,這兩種氣候的氣溫差別如下:大陸性氣候氣溫日(年)較差大,最冷月出現在1月,最熱月出現在7月;海洋性氣候氣溫日(年)較差小,最冷月出現在2月,最熱月出現在8月。此外,地形也會影響氣溫。
(二)分析降水狀況
降水主要受大氣環流、地面狀況、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大氣環流是影響降水形成和分布的宏觀因素,其對降水的影響歸納如下:氣壓帶中的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下降水較多(因氣流上升,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下降水稀少(因氣流下沉,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風帶中的西風帶控制下降水較多(因風從低緯吹向高緯,氣溫降低,水汽易凝結),極地東風帶、信風帶控制下降水稀少(因風從高緯吹向低緯,氣溫升高,水汽不易凝結);在季風氣候區,夏季風影響下降水較多(因風從海洋吹向大陸,水汽充足,易凝結降水),冬季風影響下降水稀少(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水汽少,不易凝結降水)。受海陸位置的影響,一般距海近的地區降水多(吹離岸風的地區除外),季節分配均勻;距海遠的地區降水少,季節分配不均勻,集中于夏季。
二、氣候類型的分析判斷
(一)根據氣候特征判斷氣候類型
判斷氣候類型的題目,給出的資料形式多樣。有的提供一年中各月的氣溫和降水數據資料,有的給出各種氣候類型資料圖。不論給出的條件形式如何,關鍵是掌握各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即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氣候類型特征比較相似,容易混淆,如:
1.區分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這兩種氣候都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可從以下幾方面對其加以區別:一是降水總量: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較多,年降水量在1500~2000㎜以上;熱帶草原氣候降水相對較少,年降水量在750~1000㎜之間。二是降水量的變化趨勢: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6~9月,從旱季到雨季是突變現象;熱帶草原氣候的雨季大致在5~10月(北半球,南半球相反),降水從干季到濕季呈漸變趨勢。三是降水量大于200㎜的月份:熱帶季風氣候有三個月或三個月以上,熱帶草原氣候則不足三個月。
2.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區別
這兩種氣候都是雨熱同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相對冷干。主要不同點:一是最冷月均溫:亞熱帶季風氣候在0℃以上,溫帶季風氣候在0℃以下。二是年降水量及雨季長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多,大于1000㎜,且雨季長;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間,降水較少,且雨季短,降水有突變現象。
3.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區別
這兩種氣候都是冬冷夏熱,夏季降水相對較多。不同點:一是溫帶季風氣候均溫低于0℃的月份少,溫帶大陸性氣候較多。二是年降水量:溫帶季風氣候一般大于400㎜,溫帶大陸性氣候則小于400㎜。三是降水的集中程度:溫帶季風氣候的各月降水量相差較大,夏多冬少的特征明顯,有明顯的雨季;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各月降水量相差較小,較為均勻,一般無明顯的雨季。
(二)根據氣候分布規律判斷氣候類型
全球氣候分布雖然非常復雜,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判斷氣候類型時,先根據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溫度帶,然后根據經度確定海陸位置,是位于大陸東岸,還是大陸西岸,最后把已知地點落實在全球氣候類型圖和氣候分布模式圖上,確定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的分布還有一些重要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對氣候類型的準確判斷有很大幫助。這些規律是: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苔原氣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缺失;三種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在大陸東岸;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
(三)根據地帶性植被、典型動物、地理景觀、地名等進行判斷
氣候是影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據某些典型地帶性植被可以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例如:若有高大喬木板狀根發育,可判斷該地是熱帶雨林氣候。植物的分布直接影響著動物的分布,所以根據一些典型動物,可以推斷該地的氣候。
需要注意的是,在地帶性氣候的基礎上,還存在一些非地帶性現象。例如: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和中美洲的東北部,雖遠離赤道,卻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東非高原的赤道地區因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對流作用弱,降水較少,因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雖處于西風帶范圍內,但由于安第斯山阻擋了西風的伸入,位于背風坡,降水稀少,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因此,只有對世界氣候有完整的認識,才能對氣候類型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
參考文獻:
[1]楊慧中.怎樣提高地理讀圖能力[J].地理教學,2008(1):7~10.
[2]高司.地理課程教學效益的提高[J].北京教育,2004.(11):15.
[3]張凌坤.地理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山東地理教學,2006(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