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超 楊毅 曹志勇
【摘要】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為例,闡述基于網絡的課程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充分展示教學資源與學教互動,同時提出網絡教學平臺改進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 教學應用 改進建議
*基金: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資源與網絡學習中心(云南省教育專項)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123-02
1.前言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該課程實現了教學、學習、監控、作業、考試、試卷(作業)分析、師生互動和管理等主要教學環節全部上網,教學效率、學習效率和管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全省高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將逐步納入該平臺統一教學、統一考試。該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將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活動轉移網絡教學平臺上,網站內容涉及:網絡教室、網絡作業系統、網絡輔導系統、網絡考試系統、網絡考試評估系統、教學大綱、實驗大綱、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實驗指導、習題庫(含參考答案與提示)、參考資料等。充分展現計算機教學的特點,發揮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大的時間和空間選擇。該平臺通用性強,技術先進,具有“課程展示平臺”和“網絡教室”的雙模塊結構和“展、學、測、評、管”五功能架構,圖一所示為平臺系統結構。
圖一平臺系統結構圖二學生在線練習系統
2.網絡平臺教學應用
網絡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數萬師生受益,全省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等級考試合格率增加七個百分點以上,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2.1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認知的主體,這樣有助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基礎課堂的刻板與被動,更多地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圖二所示,學生在平臺上可以自主組題練習并自動判分。
2.2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網絡平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集聲音、視頻、圖像、動畫、文字、互動等多感官的綜合刺激,學生既能聽到又能看到,還能交流,使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習過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2.3網絡頁面的超文本特性便于實現對教學信息的有效組織與管理。按超文本的非線性、網狀結構組織管理信息和按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結構組織管理信息相比較,前者更符合人們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把一些內容相關而教學特征不同的教學資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無疑對課堂教學、課外復習或自學都是大有好處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大量的教學資源得以整合在一起供教學雙邊利用。圖三所示為教師布置作業的多媒體工作界面。
圖三主觀作業題布置工作界面
2.4 使用網絡平臺教學,可充分體現大學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身的理解能力、學習方法、反應速度及適應性,制定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從而個性化地完成學習任務。圖四所示為課堂視頻直播系統界面。
圖四課堂視頻直播系統界面
2.5 網絡教學平臺作為連接教師、學生、學習資源三者之間的“接口”不僅為教師教、學生學的活動提供各類學習資源,更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而且網絡教學平臺還為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提供有力支持。圖五所示為學生與教師可以借助即時通訊工具QQ / TM建立交流。
圖五利用QQ/TM建立交流
2.6 網絡教學平臺是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在基于網絡平臺的交互活動中,教師是教學交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在平臺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學習資料更新、作業布置批改以及問題解答等層面,而對交互活動深層次的引導和解惑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去完成,網絡教學平臺不能全部替代。
3.對網絡教學平臺的改進建議
為讓網絡教學平臺更好地發揮作用,這里把兩年來使用課程平臺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來,以便得到改進。
3.1 【批改作業】中增加【作業展示推送】功能。
3.2 【作業管理】中增加【作業批閱統計】、【作業開關】功能。
3.3 【學生作業】中增加【學生作業下載】、【學生作業重做申請】功能。
3.4 【消息管理】中“消息接收界面”應即時自動彈出并前置。
3.5 增加教師【個性題庫】。
把教師已經布置過的作業增加到個性題庫進行管理,便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共享并不斷完善,體現教師工作的延續性。
3.6 任課信息表學生名單處【查看】改為【管理】。
3.7 增加【網絡考勤】功能,既方便教學管理,又起到督促學生的作用。
3.8 后臺管理。
3.8.1增加用戶權限約束條件與用戶關聯,即普通管理員僅能修改、刪除自己添加的內容,便于多用戶協同工作。
3.8.2增加普通管理員的【查看】權限,方便編輯加工,目前僅有增、刪、改權限。
4.結語
基于網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較傳統教學具備靈活性、開放性、交互性、遷移性與實用性等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性,也為教師展示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有力支撐。用好網絡教學平臺,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創新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促進學風建設的大事。隨著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推廣應用,必將引領全省計算機教學上新臺階,同時對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也會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http://www.ynccet.com,云南省高校學習中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網,2011
[2]楊毅,雷興剛,等. 通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研發及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09,7:19-21
[3]黃新華. 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幾點體會[J],理科愛好者,2009,1(3):15-16
[4]邢耀東,趙小明. 基于網絡平臺教學交互活動組織與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7,5:52-56
[5]王巧玲,鄢洪濤.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32(8):73-74
[6]王選勇.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模式研究與設計[J],麗水學院學報,2007,29(5):104-106
作者簡介:
金永超(1971-),云南曲靖人,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