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全
摘 要: 聯想式教學法是適應學生特點和時代特征,符合歷史學科知識豐富多彩的特點的一種深受中職師生歡迎的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以聯想點撥為抓手,充分調動學生發揮聯想力,聯想有關信息知識,通過縱向及橫向的聯系,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對增強中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聯想式教學 中職歷史 教學應用
師生的教與學是彼此互動的,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溝通。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思考,分享信息與知識,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在中職德育課改實施后,改變教師過去“填鴨式”教學的呼聲更為迫切。新一代中職生生活在互聯網+的時代,接受的思想極富多元化,接收的信息更是多元化、碎片化。他們的思想與頭腦中沒有太多條框限制,敢于質疑,容易被紛繁復雜的信息與事物迷惑。他們學習底子較薄,但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想象力豐富,喜歡聯想。
“聯想式教學法是以教師的點撥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教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1]。能夠很好地立足中職學生的特點,有效結合時代特征,通過歷史知識的故新聯想、學科聯想和課內外聯想等聯想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歷史學科知識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彼此相互獨立又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決定了歷史教學具有多樣性和聯想性。聯想式教學法自然符合中職生的需求和興趣,恰當地運用處理這種教學法,能使歷史課堂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有效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想象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進而增強學習記憶效果。聯想式教學法有許多具體方法,本文具體探討其中三種方法。
一、“溫故知新”聯想教學
歷史學科知識整體是由縱向和橫向的歷史脈絡與眾多的“點、線、面”知識構成的。散落的歷史知識點通過各種聯系交織成縱橫的線面,并構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整體。這些線前與線后的點,前面與后面的點,就成了學生腦海里的聯想支撐點與聯系點,為老師實施溫故知新聯想式教學提供了現實基礎與可能。例如,在進行新航路開辟課程講授或復習時,可以引導學生用鄭和下西洋的例子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也可在解讀“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時,聯系漢代和唐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進行比較分析。對于甲午中日戰爭后出現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德國和法國積極支持俄國的態度,學生很多表示不理解。法國的主要勢力范圍在中國南方,德國與俄國素有矛盾。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應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把1892年法俄同盟與一戰前三國協約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從而較全面地理解法國的舉動;把德國的做法同二戰前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做法聯系起來,從而很好理解德國為了“轉移俄國的視線于東方”,減輕德東部壓力而加入俄法的行為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溫習聯想前面學過的同質同類的歷史知識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能很快捷地實現強化學習記憶、深化內涵理解、拓展知識遷移的目標。
在講解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時,可聯想商鞅變法的史實和成功意義分析,闡釋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銳意改革,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勇于創新的民族。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講到新中國外交史時,應該引導學生聯想漢唐時期、清末及近代的外交歷史,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國家實力是國家外交的基礎,感受“弱國無外交”的痛楚,形成對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定的一系列偉大正確的外交政策的理解認同,進而樹立正確的外交史觀。這種溫故知新聯想式教學法能有效鞏固以往學過的舊知識,更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對當前新知識的理解,形成有系統的縱橫聯系的點線面知識體系,對歷史專題的學習和構架知識框架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他山之石”聯想教學
“他山之石”聯想教學即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溫他科之故知得新之歷史。歷史學科內涵豐富,與政治、地理、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知識點是彼此相互融會貫通的。將歷史教學與各學科有機結合起來,能培養學生跨學科視野與思維習慣,克服學生容易形成的單一或者線性的歷史觀。
在眾多歷史事件中,包含著諸多語文學科的知識聯想可能。“一句原話,一段原文,一個成語,可以形成一個概念,聯想一串現象,概括一個時代的面貌”[2]。如大量類似“破釜沉舟”、“立木為信”、“三顧茅廬”成語典故就可信手拈來。在講授中國版圖發展歷史的時候,學生經常會自然而然地感嘆:我們中國的版圖看上去像一只母雞。這很形象直觀。此時,適時聯系地理學科知識,誘導學生觀察非洲地圖上的國家邊界形象,學生很快會發現近代非洲版圖上,長距離的直線式國界很普遍。與中國版圖隨山川河流自然分界相比較分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世界近代殖民侵略史的理解認識。老師還可結合聯想當前釣魚島和南海主權等問題,啟發學生寸土必爭,愛惜中華民族世代祖先披荊斬棘開疆拓土、來之不易的寸寸土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學習絲綢之路的過程中,應提示學生聯想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地理地貌和風土人情等相關地理學科知識。在解決歷史現象的主次要矛盾、直接間接原因、內外因等問題時必須聯系政治學科的相關知識幫助解決。學習工業革命史時,必然要聯想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知識,才能使學生真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學習建黨歷史時可以很好地聯想中職藝術欣賞課程特別是音樂、美術學科的知識輔助理解。如通過聯想,提示學生欣賞名曲《南湖的船,黨的搖籃》、《義勇軍進行曲》、《南泥灣》、名畫《毛澤東去安源》、《開國大典》等,幫助學生克服歷史時空斗轉星移造成的陌生感,促進艱澀歷史問題的“淺化”,便于理解感悟。
同時,新課程中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都很強調學科知識的融合聯系。教師要完成這樣的教學任務,就要整合聯系多學科,引導學生融合各學科知識與學習技能,培養鍛煉學科綜合分析能力,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
三、“圍城”聯想教學
“圍城”聯想教學,顧名思義是課內課外聯想教學,就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的要素從歷史教學“圍城”中走到課外,有的要素請到歷史教學“圍城”中。這里更多的強調后者,即強調應當多聯想課外知識,這些課外知識有的了解,有的不了解。恰恰成了歷史教學解難釋疑的設伏點,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思辨欲望。
例如,中職學校講授或復習辛亥革命時,剖析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局限性這一難點時,可以巧妙運用語文課改的普、職校的差異,引導學生預習高中生相當熟悉魯迅的《藥》作品。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共同賞析重點文段,主人公夏瑜的犧牲得不到群眾的同情,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說“牢頭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為革命犧牲,母親上墳,見到有人,便“躊躇”了一下,感到“羞愧”;革命烈士的鮮血竟成了華小栓的救命“藥”。從魯迅的文章不難看出,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沒有喚起民眾、發動民眾和依靠群眾。再者復習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時,可事先布置預習并賞析魯迅的《祝福》,文章描寫祝福的場景,最后總結性地寫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這段話的隱意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中國農村的統治依舊。
在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評價中,師生可積極聯想三峽水利工程的修建和2016年全國多地泛濫的淹城等現象,促使課程教學不僅停留在原有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高度贊揚方面。而是引導學生繼續往前思考,走好最后一公里路,思辨人類發展歷史與自然環境的保護辯證關系,適時開展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從上述案例看,“歷史沉淀與現實中,現實里蘊含著歷史的傳承。找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歷史知識的鮮活性就體現出來了”[3]。這些現實要素一旦被有效請到歷史教學“圍城”中,歷史知識的鮮活性立刻體現出來。
運用聯系式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能給自信力略顯不足的中職學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現機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刺激學生的有意注意。強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親近感,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靈活適度地運用聯系式教學法促進相關學科、課內外知識相互交融滲透,豐富發展歷史課堂內容,對促進歷史有效教學的實現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軍.中學歷史教學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80.
[2]李惠軍,周飛.篤學行思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75.
[3]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