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1989年,聯合國大會決議設立第一個“國際家庭年”;1994年5月15日,第一個“國際家庭日”正式誕生,并成為西方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兩會期間,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沈家聰代表提出“將國際家庭日納入中國法定節假日”倡議受到廣泛關注,“國際家庭日”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國人掀開,成為時下討論的焦點。
國際家庭日的誕生
家庭一直被人譽為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通過結合以裙帶關系的生存方式對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增,目前已達10.3億個;家庭規模日趨縮小;離婚率普遍上升,美國每兩對結婚者中就有一對婚變,西歐有三分之一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全世界65歲以上老人已達3.5億,歐洲60歲以上的老人已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多種形式的家庭暴力等。
當一個家庭陷于生活的貧困之中,家庭成員們經常遭遇來自“社會排斥”的各種形式: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受到歧視,不能平等地獲得教育、醫療保健服務以及就業機會等等,種種機會的缺乏又形成了貧窮的循環周期。因為家庭出生的貧困,兒童、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因缺少社會關愛、遭受不公正、不平等待遇等社會歧視和排斥現象,導致的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以及自卑抑郁心理等造成的社會惡性違法犯罪、精神病性障礙突發事件(抑郁癥、自殺)等層出不窮。這些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
有社會專家分析,家庭基礎受到動搖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要求的提升使壓力不斷增加、生活不安定可能會隨時遷移、信息發展過快以及戰爭和社會不平等因素造成的。家庭基礎的動搖所伴隨而來的便是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美國的社會狀況就是很好的例證。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離婚率每年都在增加,取而代之的是“同居”、“單親家庭”和“單身漢”,繼而私生子和單身家庭的孩子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與美國《時代》雜志對近270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39%的受訪者認為結婚已經過時,而在1978年,這一數據只有28%。美國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統計結果也顯示,目前美國成年人(18周歲及以上)的結婚率只有52%,為歷史最低點。皮尤研究中心和《時代》雜志的調查結果還表明,目前約29%的美國未成年人與非婚父母(包括未婚或離異的)住在一起,這一比例較1960年增長了5倍。
家庭本應該是人滿足天性、尋求關懷、憐憫和解決困惑的載體,但是隨著傳統家庭基礎的崩潰,很多少年染上了不良惡習,如用偷盜、吸毒、打架斗毆等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或以此得到自我安慰。
家庭“戰爭”成為了社會最大的隱患,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家庭問題逐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通過采取正確的方案和措施來鞏固家庭基礎,以此挽救危機四伏的社會迫在眉睫。
1989年12月8日,將1994年定為“國際家庭年”的決議在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并確定其主題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銘語是“在社會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體制”。此后聯合國有關機構又確定以屋頂蓋心的圖案作為“國際家庭年”的標志,昭示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溫暖的家庭。之后,為了提高政府和公眾對家庭的重視,聯合國又決定從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家庭日確立之后,世界各國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加強在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也越來越緊密,各國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男性責任感興起“奶爸”熱潮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那些不計較女性在外工作掙錢、自己專心在家做飯育兒的男性有了一個漂亮溫馨的代名詞——“奶爸”,以此顯示現代社會中男性角色的一種轉變。在當今的日本,全職“奶爸”也越來越多。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公布的“2011年度平等就業基本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男性休產假的比例達到了2.63%,相比上一個年度,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創下1996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新高。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日本男性每天都是伴著“我去上班了”和“我回來了”的聲音進出家門的。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俗中,日本男性的任務就是外出掙錢,家里的吃穿用一概不操心,更別說幫助妻子做飯、照顧孩子了。而且,在很多日本男性來看,自己不上班,不但要扣工資,還會給同事們帶去不少麻煩。所以,日本男性很少請假在家做家務或照看孩子,全國符合休陪產假條件的男性中,僅有1%左右申請休假。
為什么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日本男性休產假的比例提高得如此之快?
首先,日本政府推進立法工作,促進了“奶爸”的回歸。近年來,少子化問題帶來的日本人口數量下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日本年輕人的“不婚不育”又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為了緩解年輕人成家生育的壓力,
2010年6月,日本通過《育嬰及家庭照料休假法》修訂版,進一步明確了日本男性的育兒權利和義務。根據該法案,有3歲以下孩子的男員工可以休較長時間的產假;雇主有義務縮減其日常上班時間至6小時,且無需加班。
而且,在日本政府的幫助支持下,一些民間組織成立了專門網站,為“奶爸”們搭建交流與咨詢的平臺,還定期評選“奶爸”之星作為成功案例宣傳。廣島縣知事湯崎英彥帶頭做“奶爸”,在第三個孩子出生后,他休了一個月育兒假,幫助妻子照看一雙兒女,成為日本第一個休男性產假的知事。所有這些,都為日本男性回家做“奶爸”鋪平了道路。
其次是經濟。日本國內經濟低迷不振,許多企業出現經營虧損,直接造成日本男性對家庭經濟的貢獻開始縮水,而很多日本女性在婚后不得不繼續工作。這樣一來,日本男性在收入減少的同時,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擔當起更多的勞動職責。除此之外,隨著終身雇傭制的打破,日本男性不再整天圍著工作轉,也有了更多時間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再次,日本社會觀念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方面,日本女性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在不斷提高,她們當中的許多人改變了傳統的婚后、或生育后辭職回家做“專職主婦”的做法,更多地希望和丈夫一起分擔撫養孩子的家庭職責。另一方面,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奶爸”的角色扮演也給了男性成熟一個良好的機會,使他們更加注意追求事業和生活的平衡。在如今的日本社會中,工作與育兒兩不誤的“奶爸”已經成為當下日本社會新“優質男人”的代表。
不光光是在日本,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男人們似乎都逐漸地重新認識了家庭的意義,人們比以往更加珍惜家人和親情。在此情況下,男性紛紛認識到,自己的義務不僅僅是外出賺錢“養家糊口”,關鍵時刻能夠陪伴在家人身邊,能夠給親人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支撐,也是男人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一種表現。
政策鼓勵組建穩定家庭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自上世紀80年代起,英國結婚率呈現下降趨勢,最近4年更是連年遞減。
2007年,共有23.537萬對情侶步入婚姻殿堂,在2008年登記結婚的23.299萬對夫婦中,只有14.713萬對夫婦雙方為“頭婚”。最近10年來,英國男女更傾向于晚結婚:男性平均結婚年齡與10年前相比增加近5歲半,女性增加4歲半。2008年,英國女性首次結婚平均年齡為29.9歲,而男性為32.1歲。
英國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1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兩地的成年人共有4490萬,其中有2160萬已婚,已婚人數不到半數,而從未結過婚的人更是1970年的兩倍多。結婚率屢創新低不僅讓人注意到日益增多的單身男性,還讓人看到不斷龐大的單身女性群體。數據顯示,英國的成年女性中有三分之一從沒結過婚,有多達800萬的女性目前正處于單身或獨居狀態,而這部分女性情愿一直單身或與男友只同居不結婚,以此來規避職業、經濟或親情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
英國保守黨指責執政的工黨在鼓勵民眾結婚、宣傳家庭觀念方面乏善可陳,倡導應該以減稅政策鼓勵結婚。而工黨認為,政府應該保障所有同居情侶的權益,無論他們是否結婚。
然而經濟危機或許才是帶來英國人家庭觀念回歸的“強心劑”。英國國民舉辦的婚禮數一年之內上升3.7個百分點,出現40年來首次增長。
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英格蘭地區和威爾士地區2010年共操辦了241100場婚禮,比2009年增長了8657場。根據統計辦公室的說法,助推這一增長的因素可能是經濟壓力,“在經濟艱難的時刻,人們更多地尋求一種穩定感。比起物質享受,人們變得更加重視家庭。同時由于失業在家,家長們能有更多時間養育孩子。”
英國政府1972年實施自由離婚改革,結婚不到6個月便可離婚。自此,英國人結婚人數連年下降,2009年更是出現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結婚最低潮。
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目前正試圖測量英國國民的幸福度,還承諾將對結婚夫婦實行減稅。英國政府本周公布的數據表明,已婚人群最快樂,其幸福感要遠遠高于同居、單身、離異和分居人群。
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是適應人的需求而出現的。人根據其本能的特征,需要同類的關懷和憐憫,而家庭就是為滿足人的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集體。
男女的結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雙方的關系,而且使他們相互完美,并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過彼此,又可建立起新的親戚關系,而這一裙帶關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加強社會基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今社會,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將在解決人類社會的種種危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