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璜


攝影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掛墻上,看誰的先掉下來!”而掛上了墻的紀實類攝影作品與出版和發(fā)表的紀實類照片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因為它是藝術品!
紀實類攝影是一個有著特性和規(guī)律的完善的藝術品門類,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在中國才剛剛啟動,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紀實類攝影藝術品的界定
以系統(tǒng)收藏了歐美攝影作品而著名的美國蓋蒂博物館在2010年底推出了“菲利斯·比托:東行路上的攝影師”(Felice Beato:A Photographer on the Eastern Road)。2007年,蓋蒂研究院(Getty Research Institute)收藏了一批菲利斯·比托在亞洲拍攝的原版照片,隨后博物館又花費三年的時間,在全世界,也包括多次來到中國找尋比托的原版老照片,最終成功舉辦了這個展覽。
一位中國當代藝術的風云人物質(zhì)疑道:“紀實攝影你家也有,我家也有,怎么收藏?”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如果對國外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紀實類攝影藝術品收藏有所了解,對紀實類攝影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形態(tài)和品質(zhì)有所了解,正確區(qū)別照片的史料價值和紀實類攝影藝術品價值,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實際上很容易借用書畫界的案例來解釋:欣賞王羲之的字,看的是間架、結構、筆觸、力度,而不是內(nèi)容。王羲之的字帖小學生人手一本,但真跡是世界頂級博物館里的鎮(zhèn)館之寶,2010年在拍場曾創(chuàng)出幾個億人民幣的成交紀錄。攝影與字畫一樣,收藏的是具有視覺藝術價值和包含了攝影高科技含量等眾多元素的高品質(zhì)原作,也就是收藏界所稱的“真跡”,而非影像。
什么是可以掛在美術館、博物館和攝影節(jié)上的紀錄類影像藝術品?首先是“紀實類影像藝術品”的界定。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著名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 ICP)對“紀實類影像藝術品”的界定是“用紀實性手法創(chuàng)作的攝影藝術(Fine ArtPhotography)”,那些充斥媒體和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攝影展品,那些僅僅客觀記錄外部世界的照片,并不具備藝術品的屬性和收藏價值。
照片,特別是紀錄類的影像藝術品,常常同時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因此收藏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將照片的史料價值和視覺藝術價值混為一談。比如2008年以近百萬元成交的圓明園和頤和園老照片,就被某著名報紙描述為“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就已經(jīng)流傳甚廣”,“都是些相當普通的”,“很多西文書籍和期刊分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轉載了”的照片。但是,這些照片之所以得到收藏市場的認可,其最大的原因卻是這是幾張出自19世紀著名攝影家托馬斯·查爾德(Thomas Child,1841-1898)之手的原作。這位英國人曾系統(tǒng)地學習過攝影術,在北京工作期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采用復雜的玻璃濕版照相工藝拍攝了北京及周圍的建筑和風景。比起同時代的攝影師,托馬斯的照片在用光、構圖、拍攝時間等方面都比較講究,有很高的攝影藝術價值。還有他的照片曾作為商品銷售,發(fā)行量較大,在西方廣泛流傳,在中西方的視覺文化交流中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因此,托馬斯拍攝的原版古董文物老照片,常常出現(xiàn)于紐約、倫敦等主要的國際攝影藝術品市場上。
近年出現(xiàn)于國內(nèi)外主要攝影節(jié),美術館和畫廊的中國影像藝術品,特別是上世紀50-80年代這個階段的作品,主要為紀實類的影像藝術品。在當時中國的藝術形態(tài)下,攝影與其他美術形態(tài),如書畫、油畫、文學、戲曲、舞蹈等一樣,主要為政治服務。那個階段,紀實類的攝影形態(tài)占據(jù)著主流地位,藝術攝影也主要是由紀實類的照片所構成的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
什么是原作?
在影像藝術品出現(xiàn)二十年間,攝影藝術的展示發(fā)生了徹底的變化,采用藝術家提供的數(shù)據(jù)打印后用于展示的照片,很難作為藝術品了,最多稱為高仿。在美術館、博物館和專業(yè)畫廊展出的影像藝術品應該是原作,而不能是高仿藝術品。攝影節(jié)上展出的作品也應該是藝術家認可的展覽級作品。
原作相對于其他作品的差別僅僅為有無藝術家簽名認可。當代影像藝術品的原作應該包含有以下三個重要信息:
1.藝術家的簽名
2.日期(拍攝日期和制作的日期)
3.限量
不過,藝術家去世后由授權代理人簽名認證和攝影收藏規(guī)則建全之前出現(xiàn)的作品例外,如中國西部最重要的西域紀實攝影家侯登科,就是由其授權的代理人簽名。此外,還存在由授權代理機構或權益人簽名的作品,如創(chuàng)造了攝影的“區(qū)域曝光”法則的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其作品就有本人簽名、兒子簽名和基金會印章三個不同的級別。
而對攝影收藏規(guī)則建全之前,很多藝術家的照片并沒有限量,藏家則可關注藝術家的原版照片(Vintage Print)。原版老照片指的是拍攝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nèi)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更為完全真實地反映著一個藝術家、一個時代的攝影藝術水平,為藝術家最重要的原作。如目前國內(nèi)拍賣市場出現(xiàn)的彌爾頓·米勒(Milton Miller)、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威廉·桑德斯(Williams Saunders)、艾米利·盧斯菲爾特(Emil Rusfeldt)、阿芳、山本贊七郎(S Yamamoto)、方素雅、張印泉、鄭景康等攝影家的作品。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nèi)的攝影家曾為重要的國內(nèi)外展覽制作過一批高質(zhì)量的照片,這些作品在內(nèi)容上,是那個年代用紀實性手法拍攝的攝影藝術代表作,反映著那個年代的中國攝影藝術的水平,而且當時尚沒有攝影收藏市場,因此版數(shù)極少,很多只有一張。如照片上還保存有攝影家的簽名、參展的標記和印鈐,那就是收藏領域的珍品。
原版老照片還具有古董文物的價值。一張照片的影像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古董文物的價值,在價格上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可以相差幾十倍到幾百倍。一般說來,攝影藝術品的價格是影像史料價格的幾百倍,是實物古董文物老照片價格的幾十倍!為了更好地理解影像藝術品的價格體系,我們不妨以中國第一個影像拍賣專場的第一張拍品,袁毅平的《東方紅》為例來說明攝影藝術品的價位體系:使用這張《東方紅》影像的費用在百元數(shù)量級;而一張制作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原版《東方紅》老照片,考慮其尺寸大小、品相以及制作的材料和質(zhì)量,其價格應該為幾百元到幾千元:而一張尺寸30英寸×36英寸,有藝術家簽名的《東方紅》原作,其市場估價目前已經(jīng)達6萬-8萬元!
國外紀實類攝影藝術品
在了解了“紀實的攝影藝術”和“原作”的基礎上,借鑒國內(nèi)外頂級拍賣市場上重要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紀實類影像藝術品”:推動攝影成為能和繪畫、雕塑相等同的藝術形式的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用攝影改變社會的先驅(qū)路易斯·海因(LEWIS W.HINE,1874-1940),“決定性瞬間”的創(chuàng)造者亨利·布勒松(Henri
Catier-Bresson),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被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評論為“美國最偉大、最具洞察力的美國農(nóng)業(yè)安全局攝影小組(F.S.A)攝影師沃克·埃文斯”,街頭抓拍大師維基(WeeGee,1899-1968),肖像大師尤斯福·卡什(Yousuf Karsh),美國《生活》雜志第一代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著名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圖片故事的祖師爺尤金·史密斯(EUGENE W.SMITH,1918-1978),“攝影傳統(tǒng)的反叛者”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完美組構幾何畫面”的阿杰·科特茨(Andre Kertesz),以“怪誕人像”改變了攝影審美的戴安·阿巴斯(DianeArbus),“反決定性瞬間”的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詩情畫意”的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ebastiaoSalgado),時尚攝影的大家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拍攝私生活的南·格爾丁(Nan Goldin)等等。
此外,還有一些攝影史上重要攝影家的著名代表作,如美國農(nóng)業(yè)安全局攝影小組著名女攝影師杜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1895-1965)的《移民母親》,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1911-2006)的《國旗插上硫磺島》,比爾·布蘭德(BILL BRANDT,1904-1983)的《二戰(zhàn)后的英國》,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的《離家的孩子》等。
科技含量與影像藝術
攝影術是科技進步的產(chǎn)物,影像是與科技關系最為緊密的藝術形態(tài),中國攝影藝術品市場的出現(xiàn)正好遭遇了數(shù)碼影像的出現(xiàn)和流行,而它卻正在改變著影像藝術的生存方式和空間,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攝影藝術品的市場規(guī)則。
由干攝影術在中國流行時期的錯位,二+世紀的中國紀實類影像藝術品少有采用蛋清、鉑金、鋇鹽等特殊工藝制作的作品,少有采用收藏級銀鹽紙基相紙和沖洗工藝制作的作品,這種狀況為中國影像藝術創(chuàng)作留下了“對傳統(tǒng)攝影術的重拾和利用”的空間。很多當代藝術家正在采用各式各樣的早期成熟的攝影技術技法和特殊的成像工藝來創(chuàng)作,如濕版、波拉一次成像染色法、針孔相機、大底片座機拍攝等等。而新興的數(shù)碼影像技術,也為藝術家提供了傳統(tǒng)攝影中很多從沒有的、或過于昂貴而無法實施的手段來達到特殊的質(zhì)感和視覺效果,如仿鉑金黑白照片和仿蛋白調(diào)棕輸出,宣紙、絹絲綢緞,甚至玻璃、鋼板等特殊介質(zhì)的輸出。其中包括有:馮建國的《西部大畫幅》銀鹽紙基、翁乃強油畫布上的《紅色經(jīng)典》、劉錚幾近完美銀鹽紙基的《國人》、林然絲綢曬藍的《花開花落》和鉑金照片、蘆笛鉑金的的《線路圖》、金平藏經(jīng)紙的《西藏》和曬藍的《汶川大地震》、阮曉榕鉑金的《逝去的天堂》、崔建楠宣紙的《地方戲曲》、盧彥鵬宣紙的《霧山》、程玉揚采用銀鹽紙基直接曝光的拼貼照、王彤銀鹽紙基加手工上色的《墻上的毛》、張輝曬藍的《唐陵》、施予人寶麗來一次成像染色法的《福州》等等。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影像藝術品也會有更大的市場價值,以及保值增值空間。
此外,影像藝術品的收藏和裝裱也有嚴格的行業(yè)標準,作品的材質(zhì)和裝裱必須使用具有耐久性的無酸材料,包裝,如顏料、添加物、粉墨、卡紙、膠帶等,也需要采用無酸材料,銀鹽紙基相紙制作的影像藝術品,則必須采用嚴格的收藏紉中洗工藝。
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在沒有解決好“現(xiàn)代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情況下,跨入了“后現(xiàn)代”。但是,正如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所說的那樣:“藝術家必須具備把自己的思維轉換成藝術的語匯。有再好的觀念和思想,如果不能用藝術的語匯傳達,你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選擇將攝影作為媒介的當代藝術家,應該下決心面對現(xiàn)代主義和形式主義在攝影技術技法方面的挑戰(zhàn)。中國的攝影藝術在經(jīng)歷了二十年的大浪淘沙之后,攝影技術技法的科技含量已經(jīng)成為了衡量影像藝術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僅有創(chuàng)意而沒有完成度的作品是缺乏市場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反之,正在進入藝術攝影領域的傳統(tǒng)攝影人,則應該走出現(xiàn)代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框框,將精致的攝影技術技法與對社會評判內(nèi)在完美地結合起來,在“后現(xiàn)代”的語境中,哲學和藝術的詮釋和讀解作品,讓“紀實類的攝影作品”光耀著美術館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