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龜茲石窟“過去佛”研究

2012-04-29 00:44:03霍旭初
敦煌研究 2012年5期

“過去佛”,也稱“古佛”,是佛教菩薩觀、佛陀觀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小乘佛教更為重視“過去佛”的理念。經過考察研究,“過去佛”在龜茲石窟中地位重要,分布很廣,形象鮮明,是龜茲壁畫中非常重要的題材內容。是龜茲石窟和龜茲佛教研究向縱深發展有重要價值的課題之一。由于龜茲石窟塌毀嚴重,壁畫殘缺不全。全面探討龜茲石窟“過去佛”有相當的難度,我們只能利用現有的資料展開研究。本人近年對“過去佛”的若干問題做了一些初步探討,現公示于眾,為引玉之舉,希望“善知識”們用更多的智慧參與討論。

一 說一切有部的“過去佛”概念

“過去佛”是指佛教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觀念中過去世出現的諸佛。對三世出現的佛,大小乘的觀念有很大的差別,經文論述也紛紜龐雜??傮w說,大乘佛教認為:就空間而言,有十方佛的存在;就時間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現。而小乘不主張十方有佛之說,但承認有三世佛,而且認為現在世僅有一佛。隋代高僧吉藏在《觀無量壽經義疏》中有一段關于大小乘三世佛觀點的論述:

大乘具明十方佛化及三世佛化,此二種皆是大乘中所明故是通也,別而為論大乘具明二化。小乘不辨十方,但明三世佛,故唯有一佛也。以小乘不明十方佛但明三世佛故為半字,故名不了義。以大乘具明十方佛及三世佛故名滿字,故名了義經也。[1]

以上議論,不難看出吉藏是站在大乘立場上進行評說的。稱小乘不承認十方佛,只承認三世佛,是“半字”,只承認一半,是“不了義”。而大乘既承認十方佛,又承認三世佛,是“滿字”,是全部,是“了義經”。吉藏如此評說,雖然貶低了小乘,但將大小乘三世佛陀觀的區別,做了概括而清楚的表述。

小乘佛教的三世佛觀念,是根據原始佛教的“三世論”而來的。其中部派佛教時期的說一切有部(以下簡稱有部)的“三世實有”思想,是有部三世佛思想的基礎?!栋⑴_磨大毗婆沙論》卷曰:

……復有三法,謂過去未來現在法?!魣虩o過去,應無過去佛。若無過去佛,無出家受具。[2]

就是說,過去、未來和現在都有法的存在。如果不承認過去法,也就不承認過去佛的存在,不承認過去佛的存在,就等于否定佛教的存在,就沒有出家受戒的僧人組成佛教僧團。有部的三世佛觀念非常清楚:過去世的無數劫中有數萬佛出現?,F世佛就是釋迦牟尼,未來佛是彌勒。但有部在承認上述三世佛總的概念下,還有比較繁復的內容和繁瑣的論述,特別是“過去佛”的數量和事跡方面令人眼花繚亂。

有部認可的“過去佛”,主要是釋迦牟尼前世修“因位”①菩薩時,在三祇百大劫中供養侍奉過的大量佛,即佛經所稱的“逢事諸佛”。釋迦菩薩究竟侍奉過多少佛,各種佛經記載很不一致,尤其是南傳巴利文經典與北傳漢譯經典差別較大。按漢譯有部根本論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稱:

問修此四波羅蜜多②時,于一一劫阿僧企耶逢事幾佛。答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五千佛,最初名釋迦牟尼最后名寶髻。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六千佛,最初即寶髻最后名然燈。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七千佛,最初即然燈最后名勝觀。于修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勝觀最后名迦葉波。[2]892

這段敘述有兩個大的修行階段:

一、阿僧企耶修行階段。阿僧企耶,也稱阿僧祇、阿僧伽,意為無量數、不可計數。為極長遠時間概念的稱謂。這個階段又分初劫、二劫和三劫。

二、修相異熟業階段,也叫百劫修行階段。相異熟業,也稱修妙相業、修等覺位。異熟就是“因果”關系,由因變成果的意思。就是修四波羅蜜圓滿后,進入成佛的最后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稱百福莊嚴相。百福莊嚴之相,是成佛教化眾生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唯有具備了此妙相,眾生方可信服佛的教化。

根據以上《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所載,釋迦菩薩事奉過去佛的排列順序如下:

修阿僧祇階段:

初劫:七萬五千佛,第一位:釋迦牟尼佛;最后一位:寶髻佛(罽那尸棄佛)。

二劫:七萬六千佛,第一位:寶髻佛,最后一位:燃燈佛。

三劫:七萬七千佛,第一位:燃燈佛,最后一位:勝觀佛(毗婆尸佛)。

修相異熟業階段:第一位:勝觀佛,最后一位:迦葉波佛。

從上述過去佛排列看,有部的過去佛,最久遠的是與釋迦菩薩同名的釋迦牟尼佛,而在佛教普遍承認的為釋迦菩薩授記的燃燈佛,僅是阿僧祇階段第二劫的最后佛。這是有部特有的一種觀點①。

在釋迦菩薩修相異熟業階段,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件,即釋迦菩薩“超越九劫”事件。由于這個事件,釋迦菩薩只用九十一劫即修成相異熟業,釋迦菩薩提前完成了第二階段的修行(下面專門討論)。

從上列順序看,過去佛雖然有不同劫的劃分,但佛的系統是銜接連續的。一劫的最后佛即是下一劫的最初佛.顯示了“法脈傳承”的一貫性。

二 使釋迦菩薩“超越九劫”的底砂佛

釋迦菩薩超越九劫的事件是這樣的:過去世有一佛,名叫底砂(或補砂、弗沙)。底砂佛收有兩個菩薩弟子,一名釋迦牟尼,另一名梅怛麗藥(慈氏、彌勒)。由于釋迦菩薩發大精進力,超越了九劫,先于彌勒得“無上覺”,成佛的基礎條件超前完成?!栋⑴_磨大毗婆沙論》和《俱舍論》都有此事件的記載:

問此相異熟業經于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儷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即釋迦)后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游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嘆不堪,于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舍。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贊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贊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無上覺。問近佛地菩薩必于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贊佛。何故經七晝夜唯以一頌而贊佛耶,答菩薩爾時思愿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則思愿不淳。復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復次菩薩顯己心無厭倦能于一頌新新發起勝思愿故。問何故慈氏菩薩自根先熟所化后熟,釋迦菩薩則與此相違耶。答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自饒益,是故皆與所化不并。[2]890

釋迦菩薩所以能超越九劫,是釋迦菩薩發大精進力的結果。特別是翹足七天七夜,用堅忍不拔的精神供奉底砂佛,被佛教譽為精進的“滿相”,即最圓滿的行為。其向底砂佛奉獻的偈頌,含義深刻、境界高遠,也是釋迦菩薩佛教世界觀成熟的表現。還有就是釋迦菩薩具有“饒益他人”發大慈悲心的覺悟。釋迦菩薩超越九劫的功德,大小乘佛教均都認可,被列為釋迦牟尼修“菩薩道”的巨大成就,廣為佛教贊頌。但大乘對有部的記載中貶低彌勒的論述不以為然,認為是小乘佛教的捏造[3]。

底砂佛屬于“過去佛”之一。佛教經典對底砂佛的記載很不一致,在北傳佛教經典中,一般只有底砂一佛。南傳佛教巴利文《佛種姓經》記載過去二十四佛的佛名中,有底沙和補沙佛,為兩位佛[4]。隋代阇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和唐代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記載的“過去無量諸佛”里,有底沙、弗沙二佛。此說可能來源于《佛種姓經》。底砂佛使釋迦菩薩“超越九劫”成為功德無量的大事。其意義與為釋迦牟尼授記成佛的諸佛功德可以等量齊觀。

釋迦菩薩“超越九劫”故事,在龜茲石窟殘存的壁畫中還有不少畫面留存??俗螤柕?2、163、171、176窟,庫木吐喇第46窟,森木塞姆第1、30窟的菱格“因緣故事”中,都有此故事畫面。畫面是:一佛結跏趺坐于金剛座或蓮花座上。一側是釋迦菩薩一腿后翹、雙手合十,注目佛陀。此畫面最顯著的形象特征,是釋迦菩薩一只腳后翹的形象,一目了然顯示出故事的主題(圖1)。更引人注目的是克孜爾第187窟,是專門表現此題材內容的洞窟。該洞窟雖然不大,但內容突出,主題鮮明。翹足的釋迦菩薩造型雋秀,神態虔誠,精進不懈的神態躍然壁上。可惜底砂佛塑像已毀,不能觀賞到“超越九劫”故事的全貌(圖2a、b)[5]。

克孜爾第188窟為一方形窟,前壁大部已塌毀,僅正壁保存較好。此窟左、正、右3壁繪立佛,現只正壁可見完整的4身立佛。正壁左起第1身佛的左下方,原有1身翹足者(被德國考察隊剝走),翹足者與隔壁的187窟翹足菩薩完全一樣。因此,這身佛為底砂佛無疑。其他諸立佛是什么佛,有待進一步考證,應該都屬于“過去佛”。

與底砂佛有關的故事,還有“波塞奇畫像”。故事是說:過去有一大國王名波塞奇,供養底砂佛,波塞奇想讓其所屬小國也能經常供養佛陀,就請畫師為佛畫像,豈知畫師畫一處,忘一處。于是底砂佛自己提筆畫出一像,是為樣板?!顿t愚經》有此經文: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大國王,名波塞奇,典閻浮提八萬四千國。時世有佛,名曰弗沙(底砂)。波塞奇王,與諸臣民,供養于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敬慕無量。爾時其王,心自念言:“今此大國,人民之類,常得見佛,禮拜供養,其余小國,各處邊僻,人民之類,無由修福,就當圖畫佛之形像,布與諸國,咸令供養。”作是念已,即召畫師,勅使圖畫。時諸畫師,來至佛邊,看佛相好,欲得畫之,適畫一處,忘失余處;重更觀看,復次下手,忘一畫一,不能使成。時弗沙佛,調和眾彩,手自為畫,以為模法,畫立一像。于是畫師,乃能圖畫,都盡八萬四千之像,極令凈妙,端正如佛,布與諸國,一國與一。又作告下,勅令人民辦具花香以用供養。諸國王臣民,得如來像,歡喜敬奉,如視佛身。[6]

龜茲石窟壁畫中,“波塞奇畫像”出現較多,在克孜爾第8、34、38、175、192、196窟就有圖像保存(圖3)。龜茲佛教對底砂佛的崇仰,不會只是上述幾個故事,有待再深入發掘,相信更多的故事會顯現出來。

三 為釋迦菩薩授記的“過去佛”

授記,主要是證言未來成佛之意。釋迦牟尼授記成佛的傳說很多,燃燈佛授記的故事,是最為普遍流行的傳說。燃燈佛,又作然燈佛、普光佛、錠光佛。按有部觀點,燃燈佛屬于阿僧祇劫第二劫最后一位和第三劫最初的一位佛。燃燈佛授記故事,各類佛傳類經典所記情節有較大的差異。燃燈佛授記故事梗概為:印度古代提和衛國王名燈盛,國王臨命終時,將國家托付給太子錠光。太子知道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又將國家交與其弟。錠光自己出家修道,后成正果,為錠光佛。這時釋迦牟尼前身做菩薩時,為摩納仙人,意譯為儒童(也有善慧之稱)。儒童一次值遇錠光佛,買花供奉,并以發鋪地請錠光佛踏過。因此錠光佛為儒童授記:未來當成佛,名號釋迦牟尼佛。燃燈佛授記頗受佛教大小乘的重視,尤其是大乘佛教視其為佛陀生涯和“應化事跡”的開端。在“佛傳”類經典中,如《修行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本行集經》都是以此事跡為佛傳的開始。燃燈佛授記故事情節敘述的最詳細的是《佛本行集經》。但燃燈佛授記故事最簡明而具體的是《修行本起經》:

(錠光)佛告童子:汝卻后百劫,當得作佛,名釋迦文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劫名波陀(賢劫),世界名沙捊。父名白凈,母名摩耶,妻名裘夷,子名羅云,侍者名阿難,右面弟子,名舍利弗,左面弟子,名摩訶目揵連。教化五濁世人,度脫十方,當如我也。[7]

燃燈佛不但封釋迦菩薩成佛的名號為“釋迦文如來”,而且何時成佛,在哪個世界成佛,父、母、妻子、兒子、侍者、弟子的名字都做了具體的規定。甚至弟子的左右位置也規定好。還明確告訴釋迦成佛后的“任務”是“教化五濁世人,度脫十方”,要和“我”一樣去盡佛陀的責任①。

對燃燈佛授記,有部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說:

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非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2]916

有部認為燃燈佛授記事,不是經、律、論中所說,只是一種傳說,可信,也不可信。這是一部分有部論師的觀點。因為有這樣的觀點,故在有部的經典中,燃燈佛的事跡沒有其他“過去佛”那樣突出,這也可能就是將燃燈佛列為釋迦菩薩修阿僧祇劫第二劫的最后之佛的原因。

燃燈佛在龜茲佛教中還是有重要的地位的。其為釋迦菩薩授記的故事,在龜茲石窟壁畫中還是比較突出的。龜茲石窟壁畫中,燃燈佛形象多出現在所謂的“因緣故事”中。畫面是:燃燈佛居中央,儒童跪于側旁,右手高舉花莖,七朵花(或五朵)蕾浮于空中,左手持一凈瓶。儒童頭盤高髻,髻上插花。肩披帛帶。左肩至右腋斜披帶花邊的綬帶,下著裙褲。其姿態、服飾規范化,造型非常鮮明(圖4、5)。

另外,還有燃燈佛站立的造型,保存比較完整的有克孜爾第69窟和庫木吐喇第34窟。特別是庫木吐喇第34窟,形象清晰,內容完整。在儒童獻花造型下方,繪出儒童跪在地上,散發鋪在燃燈佛腳下。這種將兩個情節繪在一圖中,授記故事就更為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庫木吐喇第34窟三壁上的壁畫都存有吐火羅文的題記。“燃燈佛授記”上方的題記,有一句為:“……向燃燈佛你拋出七朵蓮(花),你昔為梵志?!盵8]然而壁畫上的儒童向燃燈佛擲的是五朵花(圖6)??俗螤柕?9窟壁畫中,儒童擲的也是五朵花。仔細觀察,壁畫就是這樣,沒有脫落的跡象。此問題這里略作討論:儒童發心供養燃燈佛,是從一名叫瞿夷的女子手中用五百銀錢買來的,女子手中本有七枝花,五百銀只賣給五支,自留二支。當女子得知儒童買花是獻給佛的,因為女子體弱不能前往,便托儒童代她獻給佛,七朵花中有二朵是瞿夷的。于是有的壁畫出現一次獻七朵花或先獻五朵花,另替瞿夷獻二朵花的不同情節。關于這段故事,請看不同佛經所述:《修行本起經》曰:“……便散五華,皆止空中,變成花蓋……二花住佛兩肩上,如根生?!盵7]462《太子瑞應本起經》曰:“(釋迦)菩薩得見佛,散五莖花,皆止空中,當佛上如根生,無墜地者。后散二花,又夾住佛兩肩上?!盵9]《異出菩薩本起經》曰:“菩薩持華五枚,散佛頭上,華皆留止,上向成行,如根生不墜地。菩薩持瞿夷華,散佛頭上,華復留止,上向成行,在兩肩不墜地。”[10]《過去現在因果經》曰:“于時善慧(儒童)與五百弟子,見諸人眾供養畢已,諦觀如來相好之容,又欲濟拔諸苦眾生,亦欲滿足一切種智故,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花臺。后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11]以上幾段經文明確表明,儒童是分兩次獻花,首先是獻自己的五莖花,后獻瞿夷的二莖花。后來的佛傳經典里,出現了簡化為一次獻七花的經文。如《佛本行集經》曰:“我時見彼燃燈如來,生信敬心,生殷重心,生敬心已,將此七莖優缽羅花,散于佛上?!盵12]《四分律》曰:“時摩納(儒童)遙見如來,心中歡喜,即以七莖花,散定光(燃燈)如來上,佛以神威,即于空中化作花蓋。”[13]后來大乘經典里,就只講獻五莖花。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多處提到儒童獻花事:“……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花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花,以供養佛?!盵3]276“從見燃燈佛,以五莖花散佛,以發布地,”[3]579看來大乘佛教認同獻五莖花的故事??戳松鲜鼋浳?,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庫木吐喇第34窟題記寫成七莖花,而壁畫繪五莖花了。漢文佛經有多種版本,西域文的經典,也會有不同的版本。故不同理念、不同時期,在繪制壁畫時,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

除了“燃燈佛授記”外,還有其他過去佛為釋迦菩薩授記的傳說。一般經典只是說釋迦菩薩“逢事諸佛”,具體哪些佛給釋迦菩薩授記,不是很清楚。實際上,凡釋迦菩薩過去世供養過的諸佛,都可以認為對釋迦菩薩未來成佛的授記。釋迦菩薩得到哪些佛的授記,唯有《佛本行集經·受決定品》記述的最多。茲將有具體授記內容的諸佛由遠至近列下:

燃燈佛:(事跡如前,略)。

勝一切佛:因釋迦菩薩獻金花,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一億劫后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如來)……”

蓮花上佛:因釋迦菩薩獻銀花,佛授記曰:“是人未來過十萬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

最上行佛:因釋迦菩薩獻金粟,佛授記曰:“是人過一千劫后,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最上名佛:因向佛布施一室及比丘,佛授記曰:“是人于后滿五百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因釋迦菩薩獻一掬蘇摩那花,佛授記曰:“是人于后滿一百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p>

帝沙佛:因釋迦菩薩獻一掬碎末旃檀,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九十五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p>

弗沙佛(事跡如前,略)。

見真理佛:因釋迦菩薩獻種種花,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九十三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p>

毗婆尸佛:因釋迦菩薩獻一掬小豆,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九十一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p>

尸棄佛:因釋迦菩薩獻無價衣覆佛上及聲聞眾,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三十一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p>

毗舍浮佛:因釋迦菩薩現種種百味飲食,佛授記曰:“是人過于三十劫后,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①

《佛本行集經》中,沒有賢劫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和迦葉佛為釋迦菩薩授記的具體內容。但此三佛時是釋迦菩薩“行于梵行”即修“清凈戒律,成就智慧”的時期。迦葉佛是釋迦菩薩最近的佛,釋迦菩薩最后成佛是得于迦葉佛的授記,《佛本行集經》在《優波離因緣品》中曰:

迦葉如來……有一菩薩,名曰護明(即釋迦菩薩)已授記言:“汝于將來,壽百年世,當得作佛,號釋迦多他伽多(如來)……[12]90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曰:

爾時迦葉波如來……出興于世。時彼釋迦牟尼菩薩。于迦葉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凈修梵行生覩史多天。[14]

《維摩經玄疏》卷3曰:

……是釋迦菩薩生迦葉佛所作補處弟子,凈持禁戒行諸功德。迦葉佛授記:次當作佛。[15]

《大唐西域記》對迦葉佛授記,也有記載:

慈氏菩薩受記西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受記之處。賢劫中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現于世,轉妙法輪,開化含識,授護明菩薩記曰:是菩薩于當來世眾生壽命百歲之時,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16]

迦葉佛授記形象,在龜茲石窟壁畫中尚不能確定,因為佛經上沒有記載授記的具體內容,不像“燃燈佛授記”有儒童獻七莖花、以發布地和“底砂佛授記”釋迦菩薩翹足供養那樣鮮明的造型。不過龜茲石窟壁畫中,特別是“因緣故事”圖中有不少在佛一旁有一菩薩裝者,向佛致敬供養,佛在向菩薩親切述說的形象,或許就是哪位“過去佛”為釋迦菩薩授記的情景。隨研究考證的深入,諸“過去佛”為釋迦菩薩授記的故事,相信會更多地揭示出來。

四 過去七佛

過去七佛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阿含經》里。《長阿含經·大本經》、《增一阿含經·十不善品》都有講述過去七佛的內容。后來還出現了《佛說七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等專門敘述過去七佛的單本經典。過去七佛的名字,漢譯很不統一,按《長阿含經》的稱謂如下: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前三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為過去莊嚴劫出世的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為現在賢劫出現的佛。《長阿含經·大本經》曰: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毗婆尸如來、至真,出現于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如來、至真,出現于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來、至真,出現于世。復次,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于賢劫中成最正覺。[17]

從數不清的過去佛,歸納到集中信仰“過去七佛”,與釋迦菩薩“超越九劫”事件有關。

過去七佛是從九十一劫時出現的毗婆尸佛開始的。九十一劫就是釋迦菩薩在百劫中,供養底砂佛,卓絕精進而“超越九劫”之后的九十一劫,成為釋迦成佛最關鍵的修行階段。此間首先出現的就是毗婆尸佛。三十一劫出現尸棄佛和毗舍婆佛。到了賢劫出現拘樓孫佛、俱那含佛、迦葉佛,最后是釋迦牟尼佛??傊?,過去七佛是釋迦菩薩于百劫階段修“相異熟業”中的諸佛。是釋迦菩薩成佛修行階段的“導師”。有部認為九十一劫中釋迦菩薩不僅“逢事六佛”,重要的是,在迦葉佛時期,取得“四波羅蜜多(度)”的圓滿,即將進入兜率天作一生補處菩薩的重要時期?!栋⑴_磨大毗婆沙論》說:

于修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勝觀(毗婆尸)最后名迦葉波。當知此依釋迦菩薩說。若余菩薩不定。如是釋迦菩薩于迦葉波佛時,四波羅蜜多先隨分滿,相異熟業今善圓滿。從此贍部洲歿生覩史多天(兜率天),受天趣最后異熟。[2]892

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師,一般還把釋迦最早授記至成佛分為四個時代:第一為三阿僧祇時代;第二為百劫修行時代;第三為王宮降生至逾城出家;第四為三十四心斷結成道(降魔成道)。佛學界一般將過去的三阿僧祇階段和百劫修行兩個階段稱為“輪回時代的菩薩”,因為在此時期菩薩一直在生死輪回中不斷輪轉。將降生王宮到逾城出家階段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兩個階段稱為“最后身菩薩”,因為從兜率天下降人間,行將成佛之身前,是菩薩的“最后身菩薩”修行時期,從此菩薩不再墮入輪回中。第一、二為過去世二分,第三、四為現在世二分。日本著名佛學家木村泰賢將四個時期做了通俗的比喻,他說:

第一,三阿僧祇修行時代是所謂的預科時代,以術語說,是集菩提資糧之位;第二,百劫修行時代,是本科;而第三、第四的現世時代,可說是快要畢業實驗時代。[4]60,61

百劫修行時代的諸佛,是釋迦菩薩最直接的先佛,《長阿含經·大本經》敘述了七佛的種姓、父母名號、兒子與弟子名字,特別是七佛的第一位毗婆尸佛,實際上是釋迦菩薩最直接的楷模?!堕L阿含經·大本經》用相當的篇幅講述毗婆尸佛的修行成佛的經歷:先是毗婆尸佛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母體右脅降生,出生后即墜地行走七步并舉手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毗婆尸父王請相師為毗婆尸占相,稱毗婆尸太子如在家,定成轉輪王,若出家必當成佛。然后相師觀毗婆尸的三十二相。毗婆尸長大后出游觀世間景象,見生老病死而決定出家。隨之有八萬四千人跟隨出家。毗婆尸悟人生生死之因緣,按十二因緣得菩提成道。毗婆尸成佛后,修“安穩”、“出離”二觀。同時,認為佛法深奧,不愿說法。經過梵天勸請,方演苦集滅道四圣諦法輪,說法之地在鹿野苑。后度化槃頭城十六萬八千人。另據《毗婆尸佛經》所述,毗婆沙成佛后作三次說法:第一次度六萬二千人;第二次度十萬人;第三次度八萬人得阿羅漢果。以上毗婆尸佛的事跡,與釋迦菩薩涅槃前從降生、出家、成道和弘傳佛法思想的歷程,幾乎完全一樣。不難看出,毗婆尸佛的事跡就是為后來菩薩成佛,制造的一個“樣板”與“預演”。這個“樣板”是從釋迦牟尼的真實生涯“轉接”過來的。大家都知道,講述未來佛彌勒的經典,也有類似的情況。佛教所以如此,就是要宣示“諸佛常法”,即成佛必須要經歷的“法則”過程。這個過程是任何修菩薩道者都必須遵循的?!堕L阿含經·大本經》里,世尊向眾弟子講毗婆尸佛的經歷時,每一段開始都要加上“諸佛常法”語句。強調尊奉“過去七佛”,實際就是對佛教久世傳承,法脈一貫的認同與遵循。

所謂“過去七佛”,是“過去六佛”加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圓寂后,也就成為過去佛了。于是現在的信徒就信仰“過去七佛”。佛教三藏是在釋迦牟尼“涅槃”后形成的,故佛經所載,多用“過去七佛”的概念。《長阿含經·大本經》、《增一阿含經·十不善品》、《佛說七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毗婆尸佛經》等的成經,標志著“過去七佛”思想的成型。在有的佛經中,也有釋迦牟尼自稱是第七佛的經文。如佛在說教生身“有漏”思想,舉“無比女”貪欲的故事,就自稱是第七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曰:

世尊報曰:世間愚癡人,于境生愛著。若觀斯美女,遂使心迷倒。我是第七佛,獲得無上果。如蓮出水中,不被欲塵污。[14]886

宋代記錄“法系相承”的《景德傳燈錄》,有為何只尊“過去七佛”的敘述:“古佛應世,綿歷無窮,不可以周知而悉數也。故近譚賢劫有千如來,暨于釋迦,但紀七佛?!盵18]意思是:過去佛是無窮盡的,現今不可能悉數遍知,應奉賢劫的千佛,止于釋迦,故只崇拜七佛。雖然此為大乘的觀點,但只崇敬七佛的理由應該是佛教大小乘的共同認識。

在佛教藝術中,“過去七佛”是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世界各地佛教遺跡多有表現。犍陀羅、龜茲、高昌、敦煌、河西、關中、云岡、龍門等北傳佛教的早、中期石窟和出土文物中,“過去七佛”造像十分普遍。特別是北涼流行的石塔,七佛造像非常鮮明,為當時佛教藝術的一種風尚[19]。但由于佛教思想和地域文化的因素,“過去七佛”的表現形式和造像形態有較大的變化。各地佛教藝術研究都涉及此題材,是一個成果比較豐碩的研究領域。

龜茲石窟“過去七佛”形象比較豐富,形式多樣,形成龜茲佛教“過去七佛”獨特造型。形式有:七佛坐式排列、立式排列,也有釋迦牟尼佛像頭光中出現六佛、七佛的。還有的七佛下方出現各自的弟子。茲分別介紹:

1.七佛坐式排列的有克孜爾第80、97和114窟。第80和97窟出現在主室正壁上方繪大型“佛降伏六師外道”故事中,在中央佛像頭的上方,繪出一列七身坐佛(圖7)。第114窟主室前壁上方的“佛降伏六師外道”的下部,有一列七身坐佛(圖8)。雖然位置不同,但應該與上述兩窟的內容是一樣的。“佛降伏六師外道”是佛教與佛教之外其他宗教思想斗爭的重大事件。佛經中多有敘述。在釋迦牟尼佛像之上加上過去七佛,顯示釋迦牟尼繼承過去諸佛的威力,用無比的神通力摧毀任何“邪門外道”。

2.方形窟穹隆頂繪出七佛。森木塞姆第46窟主室穹隆頂部梯形七個條幅內,各繪一身立佛(圖9)。這是龜茲石窟最完整的“過去七佛”造像①。此外,庫木吐喇第33窟的穹隆頂,從殘存的壁畫看,很可能是七佛及釋迦菩薩侍奉的畫面。

3.佛頭光中的七佛。最清晰的是克孜爾第123窟左甬道的立佛頭光中七身坐佛(圖10)。此外,克孜爾第17窟左甬道內外側,各有一身立佛,頭光中也是七身坐佛(圖11)。對克孜爾第17窟甬道上的立佛,學術界研究得比較多,各種觀點紛紜,有“盧舍那佛”、“大日如來”、“法界人中像”、“宇宙佛”等說法。此佛究竟是什么佛,我們將另外討論。這里只是研究該佛頭光中的七佛問題。克孜爾第17窟兩身立佛,其中左甬道內側一身,被德國考察隊剝走,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兩幅立佛像頭光中均繪七身坐佛,但被人為破壞,形象已經模糊不清。頭光中佛頭一側下部有小圓形圖形。有人說也是一坐佛,故認為是八佛。經過仔細辨認,這個圓形與七身坐佛不同,其或為彌勒,亦未可知。因此,佛的頭光中,應該是表現“過去七佛”的。如加上彌勒,為七佛一菩薩,與犍陀羅石雕、北涼石塔的七佛一菩薩是一致的。但仍屬七佛信仰的觀念范疇。

頭光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頭光也稱圓光,屬于“圓光一尋相”,也表示修行的圓滿。圓光又稱神通光,是佛之智慧的表象。頭光中出現七佛,顯然是象征佛的智慧來源于過去諸佛。頭光中顯現“過去七佛”是有佛經記載的。《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說:

佛告父王。云何名如來從忉利天,下閻浮提時光相變應。我初下時,無數天子百千天女侍從世尊,獨見一佛圓光一尋放千光明,足步虛空躡階而下,時佛光中七佛像現。[20]

除了克孜爾第17窟外,立佛頭光中出現七佛加彌勒(?)的形式,還有克孜爾第123窟主室前壁門兩側的立佛。該壁畫損壞嚴重,畫面不全。但左側立佛頭光,仍可看到坐佛的殘影,可能與第17窟相同①。另外,與釋迦牟尼佛頭光出現“過去佛”有關聯的佛身光中的多佛,是表現“過去佛”,還是大乘思想的“化佛”,是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命題,它關系到如何理解龜茲佛教的基本屬性等問題。對此,本文暫不涉及,將另作探討。

五 過去六佛

如前所述,“過去七佛”是“過去六佛”加釋迦牟尼佛。這是因為后世的人懷念過去佛祖時,就要包括已經圓寂的釋迦牟尼,從而形成“過去七佛”。如果是描述釋迦作為“補處菩薩”準備降生時,或者降生世間尚未涅槃前的生涯時,“過去佛”的概念當然只是“過去六佛”。有部在描述釋迦菩薩成道事跡中,比較注重“過去六佛”。這種例子在龜茲石窟中均有圖像可征。比較典型的是庫木吐喇第20窟,其主室穹隆頂上就保存著“過去六佛”的形象(圖12)。

庫木吐喇第20窟為方形穹隆頂窟,門道左右各開一拱形龕。洞窟除穹隆頂壁畫較完整,門道左龕存有一佛坐像外,壁畫和塑像大部損壞。洞室中央殘存長方形壇基,主尊像毀壞,僅存少量殘肢。穹隆頂中央繪大型蓮花,從中心向外輻射11條梯形條幅。其間繪出6身立佛,5身菩薩,一佛一菩薩面面相對,表示一菩薩事奉一佛,組合關系清楚。唯有一身立佛無菩薩相伴。每身立佛和菩薩雙腳左右都有半身弟子作供養。這6身立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他們腳下兩側各兩身弟子,根據《長阿含經·大本經》所載:毗婆尸佛二弟子,一名騫茶,二名提舍。尸棄佛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毗舍浮佛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拘樓孫佛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拘那含佛二弟子,一名舒盤那,二名郁多樓。迦葉佛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17]2。在5身菩薩立像下方也有兩位半身人物,其中有一婆羅門形狀者。此為何人?目前還不清楚,將繼續考證研究。

沒有菩薩相伴的立佛,應該是迦葉佛。如前所述,迦葉佛是“過去六佛”最后一身佛。也是為釋迦菩薩最后授記的佛。為什么迦葉佛一側不出現釋迦菩薩呢?答案是釋迦菩薩已經成佛,本窟中央壇座上的佛像應該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像上方的穹隆頂象征過去世,一佛一菩薩也就是釋迦菩薩“事奉六佛”的莊嚴情景。庫木吐喇第20窟壁畫損壞嚴重,主室除了穹隆頂外,主室左壁上方存一列佛與菩薩坐像,此可能也是菩薩供養的更久遠的過去佛。其下方格圖繪的是釋迦牟尼成佛后的“度化”事跡①。第20窟門道兩側的龕窟,右側龕內保存一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塑像,左右壁繪魔軍威逼和魔女誘惑。這是表現“降魔成道”的場景。左側龕內壁畫無存,內容不詳。綜合上述情況,我們分析,庫木吐喇第20窟是按有部菩薩觀、佛陀觀理念設置的洞窟。穹隆頂表示釋迦菩薩事奉“過去六佛”,最后得迦葉佛授記,從兜率天下降世間,經過太子生涯、覺悟出家、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降魔成道),最后圓成佛之愿。如前所述,有部主張菩薩成道,要經過四個修行階段。根據這個理念,第20窟還應該有釋迦菩薩在兜率天準備降生的圖像。按對稱原則,門道左龕內容應該是白象投胎和樹下誕生。這樣,庫木吐喇第20窟就是一個完整表現“釋迦菩薩最后身”思想的洞窟②。

“過去六佛”的最后佛——迦葉佛,是為釋迦菩薩授記成佛的最后之佛。且他又是與現在世界最近的佛。故在佛教經典中,尤其是“本緣類”經典,載有很多迦葉佛的因緣故事。有些故事在龜茲石窟壁畫中已經考證對應出來。茲舉幾個典型故事:

1.悉達多太子六年苦行??俗螤柕?6窟“魔女誘惑”壁畫,該畫將受到魔王之女誘惑的釋迦牟尼繪成瘦骨嶙峋相,與豐滿艷麗的魔女形成鮮明對比,視覺沖擊力很強(圖13)。釋迦牟尼瘦骨相在犍陀羅石雕中所見不少。其所示的思想與龜茲壁畫是一樣的。瘦骨嶙峋的釋迦,表示他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一豆的苦相。無謂的苦行使釋迦毫無所獲,最后放棄苦行,恢復體力,方得正覺。釋迦為何受此苦行?是有一段因果關系的。據《佛說興起行經》載,釋迦過去世,是一名為火鬘的太子。火鬘有一少年好友名獲喜。獲喜約火鬘去拜見迦葉佛?;痿N不愿前往并說迦葉佛是“禿頭沙門有何佛道”?原來火鬘太子是釋迦牟尼的前身,因發污言辱迦葉佛,故而今生受苦行之報應。《佛說興起行經·苦行宿緣經》有此因緣的記述:

佛語舍利弗:我前向護喜作惡語道:“迦葉佛,髠頭沙門,何有佛道?佛道難得?!币允菒貉怨?,臨成阿惟三佛時,六年受苦行。舍利弗,爾時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我如是雖受辛苦,于法無益。我忍饑渴、寒熱、風雨、蚊虻之苦,身形枯燥,謂乎我成佛道,實無所得。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償先緣對畢也,然后乃得阿耨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耳[21]。

釋迦牟尼六年苦行是對惡語迦葉佛的償還抵消,即“償先緣對畢也,”然后照樣可以成佛。這就是佛教的因果法則。

2.克孜爾石窟繁盛期(6—7世紀)在部分中心柱洞窟主室券頂中脊部位出現了新的內容——須摩提女因緣故事,取代了龜茲石窟傳統的“天相圖”(圖14)。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也有此題材壁畫,由于故事曲折動人,人物眾多,形象生動,是為人樂道的佛教藝術佳作。須摩提女因緣故事是說:須摩提女為虔誠的佛教徒,嫁給不信佛教的富豪家。須摩提女為了使全家皈依佛教,于高樓上焚香請佛。佛攜眾弟子前來赴邀。壁畫繪出須摩提女高樓請佛及弟子前來宣示佛法。于是佛弟子各乘神獸在先,佛陀在后,浩浩蕩蕩從天而來。這個故事的旨意十分清楚,就是宣揚佛教精神,展示佛和弟子們的神通力,對“外道”的威懾與降伏[22]。但是,研究此題材時忽略了它更深的意蘊。實際上,這是一個講過去因緣,含有崇敬迦葉佛的故事。須摩提女事跡,除了《增一阿含經·須陀品》外,還有單本經《須摩提女經》。此經詳細敘述了迦葉佛與須摩提女的前后因緣:

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此須摩提女有何因緣,恒在大富家生,復當邪網道中,不轉女身今得法眼,城中人民皆悉得道,唯愿世尊,說其往因。佛語阿難:汝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昔過去迦葉佛時,有一王女,在高樓頭遙發弘誓大愿:“我恒大富家生,生常值佛,布施眾生心不退轉,莫轉女身今得法眼,城中人民悉發弘誓?!背缂簖S積功累德,以此因緣今得值我兼度一切。爾時,阿難,將來大愿不可不發,聞者不可不助。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城中人民,今八萬四千人是。[23]

須摩提女因緣是一個重要的因緣故事,可能是龜茲佛教一定時期注重的題材,故放在重要位置,給以突出的展現。

3.在佛教“本緣類”經典中,如集因緣故事的《賢愚經》、《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里有許多迦葉佛事跡的敘述。尤其是《雜寶藏經》許多故事的因緣都追溯到迦葉佛。如著名的“鬼子母失子緣”,也是與迦葉佛有因緣關系的故事。《雜寶藏經》載:

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阇迦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嬪伽羅,此鬼子母兇妖暴虐,殺人兒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爾時,即取其子嬪伽羅,盛著缽底。時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憂懊惱,傳聞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問兒所在。時佛答言:汝有萬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惱愁憂而推覓耶?世間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殺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嬪伽羅者,終更不殺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見嬪伽羅在于缽下,盡其神力,不能得取,還求于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歸五戒,盡壽不殺,當還汝子。鬼子母即如佛勅,受于三歸及以五戒。受持已訖,即還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葉佛時,羯膩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24]

原來鬼子母是迦葉佛時代羯膩王的第七小女,因不持戒律,后世成為鬼形遭到報應。最后皈依佛法,受五戒得到解脫??俗螤柺叩?4、80、171、196、206窟都存有“鬼子母失子緣”壁畫(圖15)?!峨s寶藏經》中的“五百白雁聽法生天緣”、“佛以智水滅三火緣”、“天女本以蓮華供養迦葉佛塔緣”等都是迦葉佛的因緣故事,這些故事在龜茲壁畫中都有圖像表現。從以上看,有部對“過去七佛”或“過去六佛”的崇敬,重點逐漸集中到迦葉佛。這與有部注重“最后身菩薩”有關。迦葉佛是直接為釋迦菩薩最后授記之佛。迦葉佛授記之后,釋迦菩薩才至兜率天作“補處菩薩”,隨之進入“最后身菩薩”階段。同時也與有部認為燃燈佛“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有關,或者認為燃燈佛授記之事過于久遠,強調迦葉佛的功德,更有利對現今釋迦牟尼佛的崇拜。

六 過去四佛

隨佛教發展,有部對“過去佛”的理念逐漸發生了變化,從“過去七佛”轉到“賢劫四佛”的崇敬。佛教三世觀念的過去世為莊嚴劫,現在世為賢劫,未來世為星宿劫。“過去七佛”里的前三佛屬于過去莊嚴劫的佛,后四佛屬于賢劫的佛,也就是現在世的佛。大乘佛教主張賢劫有千佛出世。但小乘佛教只承認賢劫有四佛。

在佛教早期“阿含”系統經典中,《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主要還是講“過去七佛”,還看不到明顯的“過去四佛”崇敬,至后來形成的《增一阿含經》開始出現“過去四佛”的提法:

九十一劫中,有佛毗婆尸。三十一劫中,式詰如來出。復于彼劫中,毗舍如來現。今日賢劫中,四佛復出世。拘孫那迦葉,如日照世間。欲知名字者,其號悉如是。[25]

從此,四佛的概念就逐漸普及起來。這從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人傳記中也可看出?!陡呱@傳》記錄了印度境內四佛的出生地、靜坐處、經行處及故塔處①。在舍衛城附近的都維、那毗伽有迦葉佛、拘樓孫佛和俱那含佛出生地:

城西五十里到一邑名都維。是迦葉佛本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皆悉起塔。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從舍衛城東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毗伽。是拘樓秦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皆起塔。從此北行減一由延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皆起塔。[26]

在僧伽施國見到:

佛在世時,有剪發、爪作塔,及過去三佛并釋迦文佛坐處、經行處,及作諸佛形處,盡有塔,今悉在。[26]859

在沙祇國見到:

沙祇城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諸外道婆羅門嫉妒,或砍或拔,遠棄之,七處續生如故。此中有四佛經行、坐處,起塔故在。[26]858

在王舍新城見到:

出城南四里,南向入谷……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頭,復有一石窟……窟前有四佛坐處。[26]862

法顯赴印度求法二百多年后,唐代初期高僧玄奘亦赴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的印度四佛遺跡數量超過法顯十倍多,達到五十余處。這里不一一列舉,僅選幾個重要的遺跡?!洞筇莆饔蛴洝肪?:

健馱羅(犍陀羅)國……自古以來,印度之鏡作論諸師,則有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本生處也……城外東南八九里有卑缽羅樹,高百余尺,枝葉扶疏,蔭影蒙密。過去四佛已坐其下,今猶現有四佛坐像。[16]879

卷4:

懾羯羅故城中有一伽藍,僧徒百余人并學小乘法。世親菩薩昔于此中制《勝義諦論》,其側窣堵波,高二百尺,過去四佛于此說法,又有四佛經行遺跡之所。伽藍西北五六里,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無憂王(阿育王)之所建也,是過去四佛說法之處。

……

秣菟羅國……伽藍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習學。天祠五所,異道雜居。有三窣堵波,并無憂王所建也。過去四佛遺跡甚多。

……

劫比他國……城西二十余里有大伽藍……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寶階側不遠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16]889-893

卷5:

羯若鞠阇國……伽藍百余所……(曲女)城西北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于此七日說諸妙法。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及經行遺跡之所。

……

阿耶穆佉國,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臨殑伽河……城東南不遠,臨殑伽河岸,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二百余尺,是如來昔于此處三月說法。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復有如來發、爪青石窣堵波。其側伽藍,僧徒二百余人,佛像莊飾,威嚴如在。臺閣宏麗,奇制欝起,是昔佛陀馱婆(唐言覺使)論師于此制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16]895-897

卷7:

婆羅痆斯國,周四千余里。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大城東北婆羅痆河西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百余尺……婆羅痆河東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慈氏菩薩受記西有窣堵波,是釋迦菩薩受記之處。賢劫中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現于世,轉妙法輪,開化含識,授護明菩薩記曰:是菩薩于當來世眾生壽命百歲之時,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釋迦菩薩受記南不遠,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長五十余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積成,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杰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須發,靈相無隱,神鑒有征。[16]905

卷8:

摩揭陀國……殑伽河南有故城……城西南隅二百余里,有伽藍余跡。其傍有窣堵波,神光時燭,靈瑞間發,近遠眾庶莫不祈請,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16]913

卷9:

摩伽陀國……菩提樹東渡尼連禪那河,大林中有窣堵波……其側窣堵波,前建石柱,是昔迦葉波佛于此宴坐。其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16]919-928

卷10:

耽摩栗底國……城側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

達羅毗荼國……城南不遠有大伽藍,國中聰睿同類萃止。有窣堵波,高百余尺,無憂王所建也。如來在昔于此說法,摧伏外道,廣度人、天。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16]934

卷11:

荼建那補羅國,周五千余里。國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余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

摩訶剌侘國,周六千余里。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余里……大城內外,五窣堵波,并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無憂王建也。[16]935

從以上可以分析出,在印度為“過去四佛”經行遺址或窣堵波的建造,歷史比較久遠,阿育王時建造八萬四千佛塔中,可能已經有許多“過去四佛”塔了。法顯由于時間和地域所限所記不多。但可以肯定,4至7世紀,印度佛教對“過去四佛”的敬仰,是個大發展的時期。從“過去七佛”逐步過渡到“過去四佛”的信仰。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唐代高僧道宣撰的《廣弘明集》中,看到崇敬“過去四佛”已經成為佛教禮佛的“規矩”了。在“禮舍利寶塔門”中規定向佛的圣地、圣物敬禮的17種對象中,就有“敬禮過去四佛生地并行坐遺跡”[27]。這也說明,敬禮“過去四佛”的理念已經在中國佛教中得到普及。

龜茲石窟中“過去四佛”的出現,與上述時代背景緊密相關。反映“過去四佛”的典型洞窟是克孜爾第123窟。該窟系中心柱洞窟,但主室頂部為穹隆頂。頂部分出8條梯形條幅。8條幅內相間繪立佛和菩薩(圖16),四立佛顯然就是“過去四佛”。四佛腳下兩側有各自的弟子。四佛側有三身是菩薩裝束,頭戴三珠冠,是菩薩特有的表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身為婆羅門裝束,頭上沒有象征菩薩的珠冠①。三身菩薩當然就是“逢事諸佛”的釋迦菩薩。那身婆羅門裝者供養的佛,無疑就是釋迦牟尼佛。此婆羅門裝束者為何人?目前尚難確定。有兩種分析,一種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舍利弗出身婆羅門,在釋迦牟尼弟子中譽為“智慧第一”?!斗鹫f七佛經》中,有一段釋迦牟尼佛向眾比丘說七佛“聲聞弟子”曰:

如等諦聽,我今說七佛如來聲聞弟子。毗婆尸如來,應、正等覺大智弟子,名欠拏底寫,聲聞中第一。尸棄如來,應、正等覺大智弟子,名三婆縛,聲聞中第一。毗舍浮如來,應、正等覺大智弟子,名野輸多羅,聲聞中第一。俱留孫如來,應、正等覺大智弟子,名散爾縛,聲聞中第一。俱那含如來,應正等覺大智弟子,名酥魯努多羅,聲聞中第一。迦葉波如來,正等覺大智弟子,名婆羅特縛惹,聲聞中第一。我今正等覺大智弟子,名舍利弗,聲聞中第一。[28]

聲聞第一是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弟子。上述諸佛所列“大智弟子”,都是聲聞受教的第一弟子,是佛最貼近、最器重的弟子。還有兩點理由,1.舍利弗曾得釋迦牟尼的授記,于未來世當得作佛,號華光如來。2.舍利弗先于釋迦牟尼佛圓寂,將其與釋迦牟尼佛一起歸于過去世,因而出現在釋迦牟尼佛的一旁供養事奉。另一可能是彌勒菩薩。彌勒是釋迦牟尼授記的未來佛,其也是婆羅門出身。彌勒在此供養釋迦牟尼佛,準備將來成佛,為區別釋迦菩薩,而采用婆羅門裝束,也是可以說通的①。以上兩種分析,都還有不少疑點和矛盾之處,究竟如何,須再深入探索。

龜茲石窟較晚時期的中心柱洞窟,出現了主室正壁主尊佛像龕上方鑿出三小佛龕。與主龕組成四佛的組合(圖17)。因龕內佛像均已毀壞,無法確認具體形象。故疑為四佛造像。比較清楚的洞窟有:克孜爾第179、184、186、192窟、庫木吐喇第64窟。此外,森木塞姆第26窟和克孜爾尕哈第21窟中心柱四面開龕,應設四身坐佛,現塑像已無存,四身佛是否是“過去四佛”?上述洞窟根據取得的碳14測定數據,時代大體上在公元6—7世紀。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克孜爾石窟北面十余公里的臺臺爾石窟第16窟的后甬道正壁、左壁、右壁繪有多身立佛,佛的頭光中,均繪四佛(圖18)。在佛頭光中繪“四佛”的圖像,在龜茲其他石窟尚沒有見到過。

以上這些洞窟的年代都比較靠近。時代約在公元六七世紀,這與《大唐西域記》所載印度流行“過去四佛”崇敬的盛況是基本吻合的??梢哉J為這是印度佛教,特別是印度北部佛教直接影響龜茲佛教必然出現的現象。

七 “過去佛”崇敬的另類形式

龜茲石窟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過去佛”敬仰形式。庫木吐喇第34窟,系方形穹隆頂窟。壁畫保存比較完整。頂部四角繪四大天王。圓頂中心是蓮花,向外輻射12條梯形條幅,繪出“十二大天”神像(圖19)。十二大天為:梵天、帝釋天、毗沙門天、焰魔天、伊舍那天(摩醯首羅天)、羅剎天、日天、月天、地天、水天、火天、風天。這些天神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對于這些天神有學者進行過研究,取得初步的進展。有一部分“天神”被識別。由于我們對照的漢譯經本屬于密宗的經本,故這些天神的特征、性別、組成與龜茲佛教理念可能有較大差別①,故尚有部分形象沒有對應出來。這些天神的身份和職能按密教經典《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所載是:

梵天者,上天主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有動亂……此天瞋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

天帝釋者,地居之主……此天喜時國土安穩人民不亂。此天瞋時,刀兵相戰。

毗沙門喜時,藥叉眾喜不害人民,不行毒腫。瞋時皆亂。

焰魔天喜時,人無橫死,疫氣不發。此天瞋時人非時死疫氣充滿。

伊舍那天喜時,諸天亦喜。種魔不亂也。

羅剎天喜時,諸啖完鬼隨亦喜。不唾毒氣不作惡行。

日天喜時,光不損物……此天瞋時失度無光。

月天喜時,冷光增物人無熱病。瞋時皆捨矣。

地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堅固色力增長。二者器界地種味力增長。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亂壞色力減少。二者器界味力皆違本。

水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不渴。二者雨澤順時。此天瞋時亦與二損,一者人身干渴,二者器界旱魃萬物干盡。

火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熱氣隨時增減。二者時節不逆,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熱氣非時增減。二者自然散火焚燒諸物。

風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輕安舉動隨心意。二者器界安穩無有傾動……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隨意。二者大風吹滿散破世間。[29]

供養這些天神最大的利益是:

謂十二天總攝一切天龍鬼神星宿冥官。是故供養了知此十二天,即得一切天龍等護也。[29]

供養十二天神既有護法作用,又有祈福減災、保護人民、護持世間的功能。但是,十二天神的真實含義和思想背景是什么?此經在最后一段,說出了這些天神身份的真實含義:

是十二天乃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來現也。是故行者不可依形勢天。唯觀彼天法身莊嚴。[29]

原來,本經的十二天神是“往古諸佛”,也就是“過去佛”的化身,是為度眾生而“變現”。信徒們不能依其外形姿態來看,要去看這些天神本來佛法身的莊嚴。雖然《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是唐代密宗大師不空所譯,是密宗體系的經典。但是供養十二天神乃是原始佛教時形成的。其所講到的“往古諸佛”,也離不開佛教公認的“過去佛”的范疇。這種供養思想更不是密宗才開始的。故庫木吐喇第34窟的十二天神,是當時龜茲佛教尊奉的護法天神,其象征“往古諸佛”的內涵,想必當時僧眾是完全清楚的。由于佛經中沒有具體資料,哪個天神代表哪個過去佛,就不清楚了,也許就是一種純屬象征性的“神像”。從上述情況看,庫木吐喇第34窟的十二天神,屬于對“過去佛”的敬仰,它是龜茲石窟“過去佛”崇仰的一種特殊的形式。

通過龜茲石窟“過去佛”的研究,對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的菩薩觀、佛陀觀及對“過去佛”的崇仰,取得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從中也可看到有部“過去佛”崇仰的發展、演變的趨勢,即佛陀的數量由數量巨大逐漸簡化到“七佛”、“六佛”、“四佛”。時間的重點從注重過去“莊嚴劫”轉到現世“賢劫”。這些是與部派佛教的發展,與有部觀念不斷革新有密切的關系。“過去佛”所包含思想內涵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如“業報思想”、“輪回思想”、“授記思想”、“念佛思想”、“功德思想”及“修禪思想”等。此外,有的釋迦牟尼佛頭光中為何頻頻出現“過去佛”,其含義是什么,與其關聯的佛身光中的多佛,是表現“過去佛”,還是大乘思想的“化佛”,都是值得認真探求的問題。它關系到如何理解龜茲佛教的基本屬性等問題。開展上述問題的探索,對全面揭示龜茲佛教的教派屬性、思想體系和歷史地位,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從“過去佛”在龜茲石窟的表現形式中,可以確認龜茲式中心柱洞窟和方形窟(禮佛堂和講經堂)的主室頂部(包括縱券頂和穹隆頂)主要是描繪佛教天部和“過去世”的空間部位。這對認識龜茲石窟洞窟形制的建造意圖和“表法”形式與作用,也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M].大正藏: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235.

[2]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M].大正藏:第2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393.

[3]大智度論[M].大正藏: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92.

[4]木村泰賢.小乘佛教思想論[M].(臺灣)演培法師,譯.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51.

[5]霍旭初.龜茲石窟壁畫佛學思想研究二題——說一切有部菩薩觀、佛陀觀探微[J].吐魯番研究,2012(1).

[6]賢愚經[M].大正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368.

[7]修行本起經[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462.

[8]喬治·讓·皮諾特.庫木吐喇新發現的吐火羅語題記:佛教發愿故事[G].廖旸,譯.龜茲文化研究:第1輯.烏魯木齊: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

[9]太子瑞應本起經[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473.

[10]異出菩薩本起經[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617.

[11]過去現在因果經[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622.

[12]佛本行集經[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667.

[13]四分律[M].大正藏:第2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781.

[1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M].大正藏: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99.

[15]維摩經玄疏[M].大正藏:第3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532.

[16]大唐西域記[M].大正藏: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905.

[17]長阿含經[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1.

[18]景德傳燈錄[M].大正藏: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204.

[19]張寶璽北涼石塔藝術[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0]佛說觀佛三昧海經[M].大正藏: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678.

[21]佛說興起行經[M].大正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173.

[22]趙莉.克孜爾石窟“須摩提女請佛緣”壁畫考略[J].新疆文物,1997(2).

[23]須摩提女經[M].大正藏: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837.

[24]雜寶藏經[M].大正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492.

[25]增一阿含經[M].大正藏: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790.

[26]高僧法顯傳[M].大正藏: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861.

[27]廣弘明集[M].大正藏: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318.

[28]佛說七佛經[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150.

[29]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M].大正藏: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3:3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欧美国产中文|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亚洲成肉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91娇喘视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欧美午夜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精品第5页|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黄|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成人韩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人与鲁专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a|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色噜噜综合网|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色婷婷成人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屁屁影院|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AV色爱天堂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