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芹
山東省博物館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其前身是“金石保存所”。博物館成立之初分為東西兩院,東院為自然陳列室,位于濟南市廣智院街廣智院舊址(廣智院是1904年英國浸禮教會牧師懷恩光創建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博物館之一),西院為歷史陳列室,位于濟南市上新街世界紅萬字會濟南母院舊址(濟南母院原是一處融道、佛、儒、基督、伊斯蘭五教合一的宗教團體駐地)。1992年10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山東博物館落成開放。至此,山東省博物館發展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歷史、自然、藝術等多門類的新型省級博物館。2010年11月,位于濟南市經十路東段的新館正式開放并更名為山東博物館(簡稱魯博)。
截止到2011年1月,山東博物館館藏品總數為139277件,其中珍貴文物為48889件(套)。藏品類別豐富、體系完善,是研究山東地區社會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環境等的重要參考資料和實物見證。特色藏品為:(一)竹簡。(二)甲骨。(三)大汶口、龍山文化器物。(四)漢畫像石。(五)明清服裝。(六)古籍。
山東博物館古籍藏品呈現出五大特色:一是唐寫宋刻元槧珍貴古籍多,敦煌寫經65卷,宋本136冊,元本700余冊;二是地下出土文獻名貴,如山東莘縣宋塔出土的六部《妙法蓮華經》和一部《陀羅尼經》,又如明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三是海源閣藏書,海源閣是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海源閣古籍流散后,山東博物館也有幸收藏了不少海源閣藏書。四是明清稿本多,約有二百多種系明清學者的手稿;五是館藏古籍善本大多經過名家鑒定和題跋。這些高品質的藏品使山東博物館在山東乃至全國古籍界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在館藏古籍中,尤為突出的是65件敦煌寫本遺書。經過了多位著名學者鑒定,確認出自莫高窟藏經洞。寫本內容較廣,不僅有《妙法蓮華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常見的經卷,也有《布薩說偈文》(擬)等少見的文獻。時代上,不僅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8—9世紀吐蕃時期寫本、8世紀唐寫經,還有較早的5—6世紀南北朝的寫本。品相較好,有21卷首尾俱全,內容完整,裝幀(卷軸)齊備。這些經卷中有9卷的來源是前山東省立圖書館。王獻唐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圖書館學家、版本目錄學家和考古學家,他于1929年起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建國后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博物館古籍中的精品都來自于前山東省立圖書館,這些古籍都經過了王獻唐先生親手鑒定和題跋。敦煌寫經中有11卷是王先生審定的,LB.016、LB.061還有王先生的鈐印,LB.062、LB.063、LB.064有王先生的題跋。另外48卷寫經系社會各界群眾的捐贈,1卷來源于前齊魯大學(前身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1904年由濰縣廣文學堂、青州共合神道學堂和濟南共合醫道學堂合并而成。1904年至1952年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三國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共同籌款聯合在山東開辦齊魯大學,是當年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另外5件經卷(LB.012、LB.014、LB.053、LB.060、LB.065)來自于四五十年代的膠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目前LB.001、LB.008、LB.014、LB.022、LB.023、LB.039、LB.046、LB.051、LB.052、LB.057等10種敦煌寫經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山東博物館藏敦煌遺書詳情如下:
LB.001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白麻紙。首尾俱全。卷長426.6厘米,高26.8厘米。單紙多為39.6厘米,書24行,行字不等,楷書,共12紙,總計249行。烏絲欄。有護首,系后配。護首有竹質天竿,有縹帶殘根,有殘洞。卷面有殘洞。尾有原軸,兩端涂棕色漆。背有近代托裱。
品題:現在北方一百五十佛名、現在東北方一百五十佛名、現在上方一百五十佛名、現在下方一百五十佛名
尾題:十方千五百佛名一卷
題記:校竟
題跋六行:“大魏三年五月五日比丘洪珍舍三衣缽器,并化道俗商胡,敬造金釋迦、多/寶七佛、廿菩薩、十六天王、千釋迦牟尼金像、千毗沙門天王、千佛、五十菩薩/、四果圣人五十五。敬寫十萬佛名六十二卷,千觀世音佛、千彌勒佛、千觀/世音菩薩、一萬諸大菩薩、七佛八菩薩、藥王藥上、普賢菩薩、阿/難比丘、四天王大王、摩酰首羅、波折天等神咒一百卷。并畫一萬佛。愿法界/有形,同修諸善,斷一切惡,行圓滿果,俱成佛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4冊第314至318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02大唐中興三藏圣教序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86.7厘米,高25.4厘米,6紙,88行,行17字。有烏絲欄。有護首,有竹質天竿、系縹帶孔。卷面多水漬,有等距離蟲蛀殘洞。尾有后配木軸。
首題:大唐中興三藏圣教序御制
按:本抄件為唐中宗于神龍元年(705)為義凈所撰圣教序,原抄寫于義凈所譯多部經文之前,又名《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全文收入《全唐文》第17卷,更名《三藏圣教序》,可參證。敦煌遺書所見還有S.462、北翔50、北玉92等寫本,為10世紀時抄本。
LB.003大唐后三藏圣教序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74.9厘米,高25.5厘米,4紙,29行,行17字。有烏絲欄。卷面有水漬及油污,卷首尾有殘破及殘洞。尾有原軸,下軸頭已斷,軸頭系在原軸上削出。背有古代及近代裱補。有烏絲欄。尾至“菩提了義,其在茲乎”,原文結尾最末句“部帙條流,列之于后”被挖除,并鈐長方形陽文朱印“瓜沙州大王印”(4.4×3.2厘米)。
首題:大唐后三藏圣教序
按:本抄件為武則天為皇后的垂拱元年(685)為天竺國三藏法師日照(地訶婆羅)所撰圣教序,原抄寫于日照所譯多部經文之前,又名《大唐新譯三藏圣教序》、《大唐新譯圣教序》等;全文收入《全唐文》第97卷,更名《方廣大莊嚴經序》,可參證。此件五代抄本,與“瓜沙州大王”印為同時。敦煌遺書中還有P.2155、P.2261等抄本,其中后者緊接序文后抄寫日照所譯《大乘密嚴經密嚴會品第一》卷上,擬為初抄本。
LB.00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二十六
麻紙,卷軸裝,首全尾缺,卷長45.5厘米,卷高25.5厘米。烏絲欄,單紙長45.5厘米,行17字,楷書,共1紙,總26行。卷下邊殘破。卷面、卷背有鳥糞。
首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廿六,/第二分帝釋品第廿五之二,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終至:一切三摩地門一切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7冊第139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0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二十六
麻紙,卷軸裝,首全尾缺,卷長69.8厘米,卷高27.6厘米。前紙長47.2厘米,書26行,后紙長22.6厘米,書14行,行17字,楷書,共2紙,總計40行。烏絲欄。卷面有油污及水漬,上下邊有殘缺。背有古代裱補。
首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廿六,/第三分方便善巧品第廿六之四,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終至:摩訶薩為行般。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7冊第696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七十
麻紙,卷軸裝。首全尾缺。卷長45厘米,高25.4厘米。共2紙,前紙長2.1厘米,書0行,后紙長43厘米,書26行,總計26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卷下邊有殘損。背有古代裱補。
首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七十,/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十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終至:本性空則不可施設若生若滅若。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5冊第393至394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0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百一十二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535.3厘米,高25.7厘米。單紙長47.2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12紙,總計298行,烏絲欄。有護首,有竹質天竿,系有土黃色縹帶,長10厘米。卷面有等距離水漬。尾有原軸,兩端鑲蓮蓬形軸頭。背有古代裱補。護首上有經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十二,廿二”,上有經名號。本遺書為兩個文獻:A.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一二,位于第1至8紙,首全尾缺,總計194行。
首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一十二,/初分難信解品第卅四之卅一,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B.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百六十三,位于第9至12紙,首缺尾全,總計104行。
尾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六十三
題跋:卷尾“李曙寫,第一,第二,第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6冊第59至61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0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零九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764.5厘米,高25.4厘米。單紙長48.2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17紙,總計436行。烏絲欄。有護首,有竹質天竿,近代后配縹帶。尾有原軸,兩端鑲蓮蓬形軸頭,下軸頭松動。
首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初分校量功德品第卅之七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尾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百九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5冊第599至604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09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39厘米,高25.2厘米。共1紙,1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原卷右下殘破,裱補后在裱補紙上補足經文。卷上下邊有殘缺。背有古代裱補。有行間校加字。有刮改。
首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尾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10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44厘米,高28.3厘米。共1紙,19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卷面有水漬及等距離殘洞。背有鳥糞。背有古代裱補。卷尾有題名“陰弁弁”。
首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尾題: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1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46厘米,高25.8厘米。共1紙,19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近代接出護首及拖尾。卷面有油污。有刮改,原尾題“般若波羅蜜心”改成“般若波羅蜜多”。背有近代裱補。
首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尾題: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題跋:卷尾有:“奉為先妣忌晨(辰)寫,愿神生凈土?!?/p>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1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麻紙,未入潢。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270厘米,高25.5厘米。單紙長51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6紙,總計141行。烏絲欄。通卷近代托裱??楀\護首,其上粘貼紙簽,近現代人上書“石室藏唐人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起自: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
尾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750至752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13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599厘米,高26.4厘米。單紙長47.6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13紙,總計353行。烏絲欄。卷面多水漬。近代接出護首及拖尾。背有古代及近代裱補。有朱筆斷句、校改及行間校加字。
起自: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品題:不思議品第六、觀眾生品第七
終至:本愿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4冊第544至548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1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六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969厘米,高25.3厘米。單紙長48.4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共20紙,總計546行。有刮改。近代裱補紙上寫有經名“49可,《摩訶般若經》全卷”。
首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喻品,第七十七,廿六
尾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廿六
題跋:菩薩戒弟子鄧元穆敬寫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389至396頁。與《大正藏》本分卷不同,與日本宮內寮本分卷相同。
按:7世紀,唐寫本。
LB.0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黃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134厘米,高25.2厘米。烏絲欄。單紙長45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3紙,總計83行。卷面有油污、水漬及霉變。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如是等恒河諸恒河所有沙數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751至752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16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
經黃打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639厘米,高25.2厘米。單紙長47.2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共14紙,總計373行。近代接出護首。卷上下有等距離水漬。卷首右上有陰文長方形朱印“獻唐/審定”(1.4×1.8厘米)。第3、4紙及第7、8紙騎縫處有陽文方形朱印“獻唐”(1.1×1.1厘米)。尾題下有陽文方形朱印“山東省立圖書館善本”(2.3×2.3厘米)。
起自:三寶是常橫計無常
尾題: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題跋:卷尾“右唐人寫經共三百七十三行。/獻唐審定/并記”。下有陽文長方形朱印“王獻唐”(1×1.4厘米)。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23至528頁。與《大正藏》本分卷不同,與《思溪藏》、《普寧藏》本分卷相同。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17大般涅槃經卷三
經黃紙,卷軸裝。首全尾缺。卷長873厘米,高25.5厘米。單紙長48.4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19紙,總計494行。有烏絲欄。有護首,有芨芨草天竿。卷面略有水漬,卷尾有污穢腐蝕。近代接出拖尾。第2紙背劃有一段下邊欄。護首上有經名“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半卷”,上有經名號。有刮改。
首題: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品題: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二、大般涅槃經名字功德品第三
終至:此經如是于諸經三昧。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379至385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18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933厘米,高27.8厘米。單紙長47.2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21紙,總計531行。有烏絲欄。有護首,有竹質天竿。上下邊有等距離水漬。護首上有經名“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八,戒”,上有經名號。卷背包首處有“界”字。
首題: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之二,卷廿八
尾題: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八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28至534頁。與《大正藏》本分卷不同。與《思溪藏》、《普寧藏》、《嘉興藏》本分卷相同。
按:8世紀,唐寫本。
LB.019《黃仕強入冥記》等
黃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848厘米,高27.7厘米。烏絲欄,單紙長47.5厘米,書27行,行17字,楷書,共20紙,總計470行。卷面多水漬。近代接出拖尾。背有古代裱補。由三個文獻組成:
A.黃仕強入冥記
首缺尾全,總計24行。
起自:六步,仕強諮守案
參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39冊248至249,行文與北圖本有參差。
B.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首尾俱全,總計170行。
首題:普賢菩薩所說證明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5冊第362至364頁。
C.證香火本因經
首尾俱全,總計276行。
首題:佛說證香火本因經
尾題:佛說證明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5冊第1364至1368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20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黃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232厘米,高27.4厘米。單紙長42厘米,書23行,行17字,楷書,共6紙,總計120行。烏絲欄。卷面多霉爛。背有古代及近代裱補。有行間校加字。
起自:……帝廿摩尼……
尾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9冊第352頁。與《大正藏》本陀羅尼大異,但與《大正藏》本卷末所附《思溪藏》本陀羅尼相同。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21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97厘米,高24.2厘米。單紙長50厘米,書38行,行21至24字,楷書,共4紙,總計143行。烏絲欄。近代接出護首及拖尾,通卷托裱,后配木軸。卷尾有蟲繭,已去掉。有刮改。
首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罽賓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9冊第349至352頁。與《大正藏》本陀羅尼大異,但與《大正藏》本卷末所附《思溪藏》本陀羅尼相同。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22佛名經(十二卷本)卷五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171厘米,高26.8厘米。烏絲欄,除第一紙15厘米外單紙長50.4厘米,書25行,行字不等,楷書,共24紙,總計562行。有護首,有竹質天竿。卷面有等距離水漬及殘洞。尾有原軸,兩端涂黑漆,頂端點朱漆,下軸頭已壞。背有近代裱補。
首題: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尾題: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4冊第137至142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23思益梵天所問經(思溪本)卷四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032厘米,高25.4厘米。烏絲欄,單紙長48.4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22紙,總計579行。有護首,有竹質天竿。系有土黃色縹帶,長6厘米。護首多水漬,有鳥糞。有燕尾。尾有原軸,兩端涂淺棕色漆。背有近代裱補。護首上有經名“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四”,上有經名號。有行間校加字。有刮改。
首題: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四
尾題:思益經卷四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5冊第54至62頁。與《大正藏》本分卷不同,與《思溪藏》本分卷相同。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24妙法蓮華經卷四十
經黃打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29.5厘米,高25.4厘米,烏絲欄。共1紙,17行,行17字,楷書。卷面有殘洞。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一切眾生皆死生無有淫欲。
終至:我弟子如是便度眾生。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27至28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25妙法蓮華經卷六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85厘米,高25厘米。共2紙,前紙長45厘米,書28行。后紙長40厘米,書25行,行17字,楷書??傆?3行。有烏絲欄。首脫尾殘。卷面有水漬,略有殘損。
起自: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
終至:若人得聞此法華經……使人書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53至54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2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34厘米,高26.7厘米。烏絲欄,共1紙,20行,行17字,楷書。卷面有蟲蛀殘洞,背有古代裱補。
起自: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終至: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75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2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四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47厘米,高25.6厘米。共1紙,書2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卷面有水漬。
起自:滅覺不生迷赤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
終至:先天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9冊第120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28妙法蓮華經卷一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36.7厘米,高25.6厘米。烏絲欄。共2紙。前紙長2.7厘米,書一行。后紙長34厘米,書21行,行17字,隸楷??傆嫊?2行。有劃界欄針孔。
起自:或有諸比丘在于。
終至:當見無數佛……得成佛……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4至5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29大般涅槃經卷四十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27.6厘米,高25.3厘米。烏絲欄,共1紙,17行,行17字。隸楷。卷面有殘破,上邊有殘缺。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文殊師利我于爾時贊阿難言善哉。
終至:唯余一問善男子流瑀太。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601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30《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經黃紙,卷軸裝。卷長30厘米,高25厘米。本遺書由兩個文獻組成:
A.維摩詰所說經卷中(經卷正面)
首尾俱缺。烏絲欄。共1紙,書17行,行17字,楷書。卷面有水漬,上下邊殘破。背有古代裱補。
起自:演七日以為一劫。
終至:或現世主身。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4冊第546頁。
B.毛詩鄭箋小宛(經卷背面)
共2行,行字不等,抄寫在《維摩詰所說經卷中》的背面古代裱補紙上。
經文參見《十三經注疏》上卷第453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31大方等大集經卷四
黃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25.6厘米,高24.8厘米。共2紙,前紙長11厘米,書7行。后紙14.6厘米,書10行,行17字,隸楷。烏絲欄。背有古代裱補。
起自:色元我說色如。
終至:……節者所謂。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3冊第23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32四分律卷八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47.6厘米,高25.7厘米。共1紙,書2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
起自:僧時到僧忍聽還其甲。
終至:最初犯戒自今。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22冊第618頁,有異文。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33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五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388厘米,高23.2厘米。烏絲欄。單紙長52.4厘米,書28行,行17字,隸楷。共9紙,總計207行。卷面有殘洞,第5紙中間被斷開。通卷近代托裱,接出護首,后配木軸。
起自:是時如來告此人。
終至: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2冊第686至688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3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黃打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164.7厘米,高24.4厘米。第1紙長22厘米,書13行,后3張單紙長47.2厘米,書28行,行17字??瑫?。共4紙,總計97行。烏絲欄。卷面有水漬,上下邊有破裂。附有原軸,一端尚存蓮蓬形軸頭,上有螺鈿鑲嵌,已壞。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眾生或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
終至:若心有住則為非壽者若取。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749至750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3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八十三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176.9厘米,高25.6厘米。單紙長44.1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4紙,總計112行。烏絲欄。卷面宿墨被水浸后洇化流散。卷尾有殘洞。有行間校加字。
起自: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頭。
終至:無所見無所見。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7冊第452至453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36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98厘米,高25.6厘米。烏絲欄。共3紙。第12紙長47.6厘米,書28行。第3紙長3.2厘米,行18字??瑫?傆?8行。通卷上部有水漬、霉爛及殘破。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是言我等令者得聞甚深。
終至:獲得無量福報。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6冊第440至441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37維摩疏釋前小序鈔、大悲觀世音菩薩頌
麻紙,卷軸裝。卷長151厘米,高30厘米。烏絲欄,第1至3紙長42.4厘米,書28行,第4紙長24.2厘米,書13行,正面行25至30字不等,背面書30行,行25字,楷書。本遺書由四個文獻組成:
LB.037a.維摩疏釋前小序鈔
首全尾缺,共93行。
終至:故曰言約意深。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5冊第434至436頁。
LB.037b.大悲觀世音菩薩頌(擬)
3行。
本文: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往昔塵沙劫,成佛號曰正覺尊,四弘誓愿慈悲重,卻處娑婆會普門,會中有一菩薩起,法號名曰無盡意,殷勤合掌釋迦前,為我宣說觀音義。
LB.037Va.布薩說偈文(擬)
共15行(略)。
LB.037Vb.戊午年(958)十二月九日開啟觀音道場釋門法律福林自手札記(擬)等
雜寫15行。
LB.038阿彌陀經
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上下邊被剪掉。卷長83厘米,高20.4厘米。第1紙長1.3厘米,書1行,第2第3紙長41,書21行,行17字,共3紙,總46行。楷書。烏絲欄。
起自:沙數諸佛名于其國。
尾題:佛說阿彌陀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347至348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39大方等大集經卷九
打紙,砑光上蠟。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984厘米,高26.6厘米。單紙長46.8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共22紙,總計564行。烏絲欄。有護首,已殘。卷尾上邊有等距離殘缺。有燕尾。尾有原軸,兩端涂朱漆。護首、首題下、卷尾及卷背各紙接縫處均鈐有長方形陽文朱印“瓜沙州大王印”(4.3×3.3厘米)。護首上有經名“□□等大集經卷第九”。
首題: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
尾題:大集經卷第九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3冊第48至55頁。與《大正藏》本分卷不同,與日本圣語藏本分卷相當。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40優婆塞戒經(兌廢稿)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47.6厘米,高26.6厘米。共1紙,書28行,行17字??瑫?,烏絲欄。卷上邊有“兌”字。有行間校加字。有刮改。卷面多水漬。
起自: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
品題:優婆塞戒經解脫品第四
終至:即便發心善男子如是之。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24冊第1036至1037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41瑜伽師地論卷五三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48厘米,高27厘米。烏絲欄。共1紙,書28行,行17字??瑫?/p>
起自:至意識是識自性善別又識有三種。
終至:自在邑說何以故由。
題跋:卷背有勘記“第七,十七章,第八,廿乙章”、“惠贊”。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30冊第593至594頁。
按:9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42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457厘米,高25.8厘米。烏絲欄。共11紙,單紙長48.6厘米,書28行,行17字??瑫???傆?53行。卷面有油污及水漬。有燕尾。有后配木軸。
起自: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冊第749至752頁。
按:8—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43大寶積經
麻紙,經折裝。首尾俱缺。有朱絲欄,有書口欄。每葉9.5厘米。卷長19.7厘米,高28.8厘米。一紙2葉,4個半葉,每半葉7行,共計28行,行約35字。楷書。本遺書由兩個文獻組成:
A.大寶積經卷三五(經卷正面)
共14行,有朱筆行間校加字。有刮改。
起自:是寂滅復次。
終至:是即解脫何處解脫于我。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1冊第201頁。
B.大寶積經卷三十六(經卷背面)
共14行,有刮改。
起自:流光遍于世。
終至:一切眾生疑山崩墮此經能合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1冊第204至205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44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上邊有水漬。卷長49厘米,高26厘米。共1紙,書28行,行17字。楷書。烏絲欄。
起自:為若空如來之身。
終至:云何而得有時作善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44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45妙法蓮華經卷四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36厘米,高27.5厘米。共2紙,單紙長18厘米,行17字,總計21行??瑫踅z欄。卷面有油污及水漬。
起自:于善國中當得作佛。
終至:我等當廣說。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36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4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572厘米,高26厘米。烏絲欄。共14紙,單紙長44.8厘米,書28行,行17字。總計328行。楷書。有護首,已殘。卷上邊有破裂,卷面有油污。尾有原軸,兩端鑲蓮蓬形軸頭。護首上有殘經名“□…□頂萬行首楞嚴經,上”。
首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
尾題: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題跋:尾題下有題名“張良”,墨色、字跡與原卷不同。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9冊第128至132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47無量壽宗要經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79厘米,高31厘米。烏絲欄。共4紙,單紙長44.6厘米,書28行,行35至39字??瑫?。總計111行。卷面有水漬。首題下寫有“全卷”。卷背有正方形陽文朱印“尹履端”(1.3×1.3厘米)。
首題:大乘無量壽經
尾題:佛說無量壽宗要經
題跋:卷尾有題名“索潤”。卷背有勘記“金”。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9冊第82至84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48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67.1厘米,高26.4厘米。共2紙。第1紙長46.6厘米,27行。第2紙長20.5厘米,12行。行17字,隸楷。烏絲欄??傆?9行,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無常無樂無我無凈。
終至:善男子而是虛空實無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12至513頁。
按:5—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49大寶積經卷一百零三
麻紙,卷軸裝。首全尾缺。卷長650.6厘米,高27.4厘米。共12紙。首張和最后一張長為13厘米,無字。其余單紙長為48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總計363行。有烏絲欄。有護首,有芨芨草天竿,經名簽處貼一紙簽,扉頁劃烏絲欄。有一行最后一字寫到下邊外頭。近代后配木軸。有勘記“一百三,欠尾”。
首題: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之二,隨(隋)三藏笈多譯,卷一百三
品題:開實義品第二、文殊神變第三、破魔品第四、菩薩身行品第五
終至: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12至513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50大方等大集經卷一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687.3厘米,高24.8厘米。共15紙。單紙長45.8厘米,書27行,行17字,楷書??傆?03行。有烏絲欄,制式抄寫。有燕尾。卷面有等距離水漬。
首題: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思惟品第一
尾題:賢護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3冊第872至876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51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716厘米,高26厘米。共16紙。第一紙和最后一紙長為20厘米外,其余單紙長48.5厘米,書28行,行17字,楷書??傆?00行。有烏絲欄。有護首,有扉畫。卷面有等距離水漬。背有古代及近代裱補。近代接出護首及拖尾。尾有音譯。護首有殘留經名殘痕。扉畫為彩繪菩薩像,雙跏趺坐在蓮花座上,有頂光。首題下有正方形陽文朱印“自□館/所□□□/入藏經”(2.2×2.2厘米)(圖版35)。
首題:金光明最勝王經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七,三藏法師義凈奉制譯
尾題:金光明經卷第七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6冊第432至437頁。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52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手記(擬)等
麻紙,卷軸裝。首殘尾全。卷長162厘米,高29.4厘米。共4紙。第1、3紙長為38厘米,另外兩紙長各為43厘米,正面185行,行約50字,背面9行,行字不等,行書。卷尾有題跋:“丙寅年(846)六月僧辭會書記。/其手記示廣意,自家流轉用之。”
按:丙寅年為846年。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52Va.都僧統賢照都僧錄談廣等上仆射狀稿(擬)
存5行(略)。10世紀初年歸義軍時期寫本。賢照另見敦煌遺書S.1604(《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第48頁),談廣另見S.6889騎縫書(同前書第214頁)、P.2191V《談廣釋維摩經佛國品手記》(同前書第228頁)。
LB.052Vb.天復五年(905)新婦染患施舍文(擬)
存4行(略)。905年,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53無量壽宗要經(藏文)
麻紙,卷軸裝。首全尾殘。卷長89.5厘米,高30.4厘米。共2紙,單紙長約45厘米,分2欄,每欄19行,行字不等,藏文。有烏絲欄。卷面有水漬,略殘破,第2紙有殘洞,上有殘缺。通卷近代托裱。已修整。
首題:大乘無量壽宗要經(藏文)
題跋:護首紙簽上有后人題跋“唐人寫藏文長壽佛經,大荒堂藏”。
按:9世紀,吐蕃統治時期寫本。
LB.054妙法蓮華經卷二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488厘米,高26.2厘米。共13紙,單紙長約43.6厘米,書24行,行17字。隸楷。有烏絲欄??傆?69行。卷上邊有微爛及等距殘洞。背有古代及近代裱補。有劃界欄針孔。
品題: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起自:鬪諍[齒查]掣。
終至:欲重宣此事而所偈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14至17頁。
按: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55妙法蓮華經卷三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殘。卷長60厘米,高27.2厘米。共2紙。第一紙長40厘米,26行,第二紙長20厘米,13行,總計39行,行17字。楷書。有烏絲欄。
品題: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起自:或處人天。
終至: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20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56妙法蓮華經卷五
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854厘米,高25厘米。共19紙。單紙約46.7厘米,28行,行17字。總計508行??瑫?。卷面多水漬,有燕尾,有烏絲欄。后配木軸(圖版36)。
品題: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妙法蓮華經從地踴出品第十五
題跋:卷尾有“垂拱四年(688)十一月清信佛子王/琳妻為身染時患,敬造/《法華經》一部,愿病早得/消除,功德具足。法界眾生,/共成佛道。/
起自:共神通道力成等。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34到42頁。
按:公元688年,唐寫本。王琳妻同年寫《法華經》及題記又見S.592、S.791(《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第20、27頁)。
LB.057妙法蓮華經卷二
麻紙,卷軸裝。首尾俱全。卷長1084厘米,高26.8厘米。共24紙,除第一和最后一紙外,單紙長均約為48.4厘米,書28行??傆?11行。行17字,楷書。有刮改。有烏絲欄。卷面多水漬,卷尾有蟲蛀殘洞及蟲繭。有護首,有竹質天竿,有燕尾,尾有原軸,兩端涂紫紅色漆。
首題:妙法蓮華經經譬喻品第三
品題:妙法蓮華經辟喻品第三、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10到19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58妙法蓮華經卷五
經黃紙,卷軸裝。首尾俱缺。卷長109.9厘米,高25.3厘米。共3紙。第一紙長36.6厘米,21行,第二紙長49厘米,28行,第三紙長24.3厘米,14行。行17字,共63行??瑫?,有烏絲欄。有行間校加字,有刮改。卷面有水漬。卷尾有勘記:“重收”。又用墨涂去。有正方形陽文朱印(21.5×1.5厘米),印文不清。
品題: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終至: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44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59妙法蓮華經卷四
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949.8厘米,高26厘米,單紙約50厘米,書28行,共20紙,總計517行,行17字,楷書。有校改。有烏絲欄。卷首有殘缺,卷面多水漬,近代接出護首及拖尾。背有近代裱補。
起自: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三億。
品題:妙法蓮花經法師品第十/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尾題: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29到37頁。
按:8世紀,唐寫本。
LB.060妙法蓮華經卷二
麻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677厘米,高25厘米,單紙49厘米,28行,共14紙,總計373行,行17字,楷書,有烏絲欄。近代通卷托裱,接出護首,并配木軸。
起自:利弗如彼長者初次以三車誘引。
品題: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尾題:妙法蓮華卷第二
題跋:近代“唐人寫經,已未夏日/露若珍藏”,題跋下有長方形陽文朱印。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13到19頁。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
LB.061妙法蓮華經卷一
經黃打紙,卷軸裝,首缺尾全,卷長888厘米,高25.2厘米,第一紙長31厘米,最后一紙長0.6厘米,其余單紙長為50.2厘米,28行,共19紙,總計493行,行17字,楷書,有朱筆斷句和標點。有烏絲欄。卷面多水漬,有霉爛及殘洞。有燕尾。背有近代裱補。近代后配竹軸。卷背有一個“福”字。卷首右上有長方形陰文朱印“獻唐/審定”,1.4×1.8厘米。尾題下有正方形陽文朱印“山東省立圖書館善本”,2.3×2.3厘米。
起自:眷屬俱有四迦。
品題: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尾題:妙法蓮華經第一
題跋:卷尾:“右唐人寫《妙法蓮華經》,共四百九十一行。二十年十二月,獻唐審定并記。”下有長方形陽文朱印“王獻唐”(1×1.3厘米)。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2到10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62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殘片)
麻紙,近代將經卷殘片剪貼于冊頁之上,共計3個文獻:
共10片,總計57行,每片長9.8厘米,有烏絲欄。隸楷。
起自:無未來故法。
終至:世間人說一切。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12冊第58頁。
按:6世紀,南北朝寫本。
LB.063佛名經
麻紙,共1紙,長41厘米,高29.7厘米,上下兩排,抄寫62個佛名,每個佛名上各有一個彩繪佛像。烏絲欄,楷書(圖版37)。
起自:南無念王佛。
終至:南無光明佛。
按:9—10世紀,歸義軍時期寫本?!洞笳亍窡o對應經文,擬為臨時使用的經懺類寫本。
LB.064妙法蓮華經卷一(殘片)
麻紙,共6個殘片,長寬各不同,共計12行,有烏絲欄,楷書。錄文如下:
1.……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長隱/……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
2.……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愿為此眾故唯垂分別
3.百及余求佛者
4.……法我為佛長子唯/……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5.……無上兩足尊愿說第……/是會無量眾能敬信
6.……語我等千二/……說是等聞此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6至7頁。
按:7—8世紀,唐寫本
LB.065妙法蓮華經卷三(殘片)
麻紙,近人將經卷的2個殘片貼于冊頁之上,殘片共長22.6厘米,高21.4厘米,12行,行17字??瑫?。有烏絲欄。冊頁上有近代人樹人題簽和題跋。
起自:同聲以偈頌日。
終至: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冊第24頁。
按:7—8世紀,唐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