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論壇于4月15日下午在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馬蘭花劇場舉行。論壇以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宋妍女士的致辭開場,由白玉蘭戲劇獎辦公室副主任陳達明先生主持,三位獲獎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李東橋、浙江省紹劇團的姚百青和張家港錫劇團的董紅分別作了精彩發言。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愛國為民,崇德尚藝”,既為紀念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也為了強調“德藝雙馨”應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畢生的目標與追求。三位獲獎的演員,都是各自劇團中的領軍人物,大家首先圍繞主題發表了各自的感想。李東橋指出,為百姓創作應該是文藝發展的方向,《西京故事》就是一個關注民生,關注老百姓喜怒哀樂的作品。姚百青介紹了浙江省政府建造的紹劇博物館,以及傳統劇目資料的收集、保存工作,在文化興國戰略下紹劇的發展。董紅認為,論壇的主題是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也對各劇種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實上,每個劇團都通過送戲下基層等各種文化惠民活動體現了“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精神。李東橋說,秦腔在西北五省都很受歡迎,大部分的演出都在農村,百姓家里的紅白喜事,或者廟會都少不了去演出,雖然下鄉艱苦,但是必須堅持,不但如此,每年都去廠礦、企業進行公益性的演出,另外,實行低票價的惠民政策,還為農民工贈票,讓他們免費看戲,老百姓的期待和滿足就是所有努力付出的回報。浙江紹劇團的情況也頗為相似,姚百青說,不論農村演出的條件多么艱苦,哪怕有時冒著生命危險,但看到觀眾為了看戲同樣也“風里來雨里去”就感到一切都很值得。張家港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下基層演出提供了較好的條件,董紅說,錫劇團在管理方面也比較成功,整個劇團也很敬業,所以更應該集中精力為百姓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談及創作理念,三位白玉蘭得主各有心得,在獲獎作品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李東橋在《西京故事》中成功飾演了農民工羅天福,他說,他讀完劇本后感到強烈的震撼,決心每天觀察農民工的生活來幫助完成角色的塑造。應該說,關注民生和百姓的喜怒哀樂也是西京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的創作初衷。姚百青在獲獎作品《八戒別傳》中有諸多創新,用“笨扮巧演”的方式塑造了一個靈巧的豬八戒,融合了四大唱腔流派,以“七派”為主,“汪派”為輔,“王錢”兩派適時點綴,在身段和步法上也有所突破,他認為,演員要不怕冒險,在創新中進步?!兑恢丫墶方Y合了兩種“非遺”——錫劇與河陽山歌,這個作品對演員功夫的要求很高,對董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她說,無論是程式還是功夫最終是為塑造角色服務的,創作最終的結果完美地體現了兩者的平衡。
最后,大家展望未來。從事戲曲雖然清苦,但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踏實刻苦地走下去。為百姓,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愿,“白玉蘭”能激勵所有戲曲藝術工作者堅守陣地,堅持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