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羅千淘



2012年2月,在新加坡舉行了第20屆世界蘭花大會,來自55個國家的上千名參展者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吸引了3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在這個規模史無前例的展場上,各種色彩豐富、香氣濃郁的蘭花代表著最前沿的培育技術。
蘭花家族大概是世界上花卉家族中成員最多的,有超過2.5萬個品種,按照它們的生態習性可以分為地生、附生和腐生三大類。地生蘭需要用土壤栽培,大多數蘭科植物有附生的習性,其中有些還長有氣根,腐生類喜愛在腐殖質上生長。蘭花的生活習性決定了它們喜歡在潮濕溫暖的亞熱帶和熱帶生活。在我國普遍種植的是地生蘭,所以又被叫做中國蘭,花朵小而素雅芬芳。而分布在非洲、東南亞和中美洲等熱帶地區的蘭花被歸類為洋蘭,花朵大而艷麗,常見的有萬代蘭、蝴蝶蘭、蕙蘭、石斛蘭等。
蘭花的起源可能比預期的要早得多。科學家在一枚形成時間大約在1500萬年前的琥珀里發現了一只已經滅絕的無刺蜜蜂,在這只蜜蜂的翅膀上沾有未知蘭科植物的花粉。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蘭科植物的化石證據,表明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蘭花就已經存在了,它們可能與恐龍生活在同時代。化石證據同時還表明,那時候昆蟲已經開始積極地為開花植物傳粉。在漫長的歲月里,蘭花的花朵演化出了各種適應昆蟲授粉的本領,長有特化出的唇瓣,花器的結構也極為復雜。它們只召喚特定的傳粉者,避免了自己的基因與鄰近的其他品種相互混合,從而使得大部分野生蘭花保持著品種的多樣性。
除了野生蘭花,隨著園藝技術的發展,園藝家已經培育出10萬個蘭花雜交種和變種,每年還會增加約800個新品種。在此次新加坡蘭花大會上展出的5萬種蘭花中,大多數都不是野生的,而是園藝家通過異花雜交培育出來的,有些新品種的“父母”來自于相隔遙遠的地區。對于園藝家來說,培育蘭花的樂趣就在于,當他們將兩種不同蘭花的基因雜交到一起后,就開始期待這個新品種是否會比它的“父母”更美麗。
在新加坡植物園的蘭花培育實驗室里可以看到培育的過程。選擇具有顯性差異的父本和母本進行雜交,以保證后代具有穩定遺傳性;雜交后6個月種子成熟,將細小的種子撒在實驗室的無菌玻璃培養皿中,幾個月后籽苗長成,將籽苗移栽到新的玻璃培養皿中,通常育苗過程需要一年;第二年將幼苗移出玻璃培養皿進行集體盆栽,第三年分開盆栽,到第四年植株開花。洋蘭生長得很緩慢,一個新品種問世需要約5年時間,此后還要經歷無性繁殖,用其分生組織大量復制分生苗。
在新加坡,有為名人培育蘭花的傳統,付出辛勤勞動的園藝家往往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命名新品種。隨著無性繁殖技術的發展,蘭花作為奢侈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今天的新加坡,不少品種的蘭花已經可以進行大量繁殖,只需要花20美元就可以在商店里買到一株蘭花。在美國,洋蘭是最常見的盆栽花卉,2010年美國洋蘭批發業的銷售額達到了1.71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了6%。
在漫長的歲月里,蘭花進化出了復雜的異花授粉機制。早在1862年,達爾文就在《蘭花授粉研究》一書中對此進行了描述。蘭花擁有高度專屬的授粉系統。由于授粉通常都是偶然發生的,所以蘭花將授粉期延伸得很長,并且大多數蘭花每次傳遞的花粉是一小團,一旦授粉成功,成千上萬的胚珠便會受精。蘭花是植物界真正的誘騙者,它們誘騙各種動物來為它們傳粉,卻不會給予什么回報。一些品種的蘭花會模擬能生產花蜜的花朵來引誘蜜蜂,一些蘭花則散發出腐臭味來吸引蒼蠅。在中國,一種名叫華石斛的蘭花能釋放出蜜蜂遇難時散發的氣味,這種氣味能讓以蜜蜂為食的大黃蜂誤以為這里有一頓免費的美餐。產自中國云南的豆瓣蘭沒什么香氣,卻能散發出一種吸引野生山鼠的氣味,讓山鼠在花叢中這里聞聞那里嗅嗅,用鼻子幫助蘭花完成傳粉。還有許多種類的蘭花進化出了聞起來像雌性昆蟲的氣味,當雄性昆蟲在花朵間飛來飛去尋找伴侶的時候,就已經在幫助蘭花傳粉了。傳粉者往往受到花朵上唇瓣的顏色和形狀的吸引,如果不能散發出氣味,唇瓣上的管子就會分泌出花蜜散布在萼片和子房周圍。
為名人培育專屬蘭花
在新加坡,為名人培育專屬蘭花是一種傳統。在準備培育一個新種蘭花時,園藝家的工作是從設想開始的,他們會設想出一個新品種的顏色、形態、大小、香氣以及壽命,然后以此為藍本去尋找蘭花的父本和母本。在為某名人設計專屬蘭花時,園藝家們還要考慮此人的品味、個性和職業。例如為戴安娜王妃培育的蘭花的顏色是白色的,代表其高貴純潔。如果是為一個國家的元首培育蘭花,則要選擇較深的顏色和莊重的花枝形態。如今,新加坡已經為60多位到訪貴賓和名人培育了蘭花,其中一些還在實驗室里。
狡猾的蘭花
偽裝成昆蟲
蘭花最讓人感嘆的本領,便是將自己偽裝成雌性昆蟲。當一只沒什么經驗的雄性昆蟲見到擬態蘭花時,往往會被其外表欺騙,上前尋求交配,結果是沾上一身花粉悻悻離開,轉身尋找下一個“伴侶”。蘭花的這種計謀叫做“擬交配”。除了偽裝成雌蟲吸引雄蟲前來交配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偽裝成某種昆蟲的食物的蘭花擬態。這些本領都為蘭花傳粉立下了功勞。
大膽的色彩
生長在東南亞的秀麗兜蘭使用大膽的撞色來吸引昆蟲。當一只蟲子停留在花朵中央時,一不小心就滑進了花朵下兜形的唇瓣。在狹小的空間里,蟲子很難張開翅膀,只能一步步從凹凸不平的兜里爬出來。當它最終逃走時,身上已經沾滿了蘭花的花粉,不一會兒便會傳給另一朵蘭花。
“給我庇護”
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雄性蘭花蜂喜歡在花朵上采集芳香物質,以此來獲得雌蜂的青睞。不過,當一只雄性蘭花蜂停靠在雄性飄唇蘭上時,會遭受當頭一擊——雄性飄唇蘭上長著像觸發開關一樣的組織,一當蜜蜂碰到開關,雄花便會將花粉噴灑在蜜蜂身上。挨了一槍的蜜蜂馬上會尋找地方躲藏,而長在雄花附近的鋼盔狀的雌花便是它最好的避難所。它一頭鉆到雌花里去,很快便幫助蘭花完成了傳粉任務。
絕妙搭檔
酷熱的天氣不利于傳粉活動,所以空船蘭屬的非洲蘭花盡量利用涼爽的夜晚進行授粉。當夜幕降臨以后,這種白色的蘭花在月光照耀下顯得很醒目,同時散發出強烈的香味來吸引飛蛾。一只飛蛾靠近花朵,將吸管伸進花朵里面,打算吸食花蜜。盛有花蜜的管子又細又長,一直垂到花朵下面,只有天蛾的吸管長短剛好,彎度也合適,能盡情享受大杯的飲料。這是因為蘭花要避開其他種類的蘭花花粉,以保持血統純正。根據達爾文的研究,這種專門吸食非洲蘭花花蜜的天蛾適宜的口器,也是在漫長的時間里隨著蘭花進化而來的。
腐爛的惡臭
這朵淡紅色的有些毛茸茸的豆蘭屬蘭花不僅看起來像一塊腐肉,聞起來也像一只死老鼠。它產自印度尼西亞,每當它在史密森尼博物館的溫室里開放時,研究員便會將它放到一些散發香氣的花朵中,用來測試參觀者的嗅覺。通常,人們要離得很近時才能聞到它的臭味。不過,在盛夏,當氣溫升高時,它的臭味就能散發到很遠。這種臭味能吸引蒼蠅,特別是想找個好地方產卵的蒼蠅。一旦這些昆蟲飛來尋找安樂窩,就會將花粉在花朵間傳來傳去。
美杜莎的力量
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的玉鳳蘭屬蘭花長著許多白色的唇瓣,像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的頭發一般,所以當地人將這種蘭花命名為美杜莎。這種蘭花的每一根白色纖細的唇瓣都是花蜜管,吸引著蜜蜂和蝴蝶來為它們傳粉。科學家尚不太清楚的是:在看上去長滿了“刺”的花朵面前,蜜蜂和蝴蝶的復眼如何對焦,才能找到準確的位置吸食花蜜?
成功的芬芳
大多數三尖蘭屬的蘭花都會釋放出腐臭的氣味來吸引果蠅,但來自厄瓜多爾和秘魯的三尖蘭卻能釋放出甜蜜的香氣,有的比丁香的香氣還濃郁。香氣是由花朵中小珠子狀的腺體散發出來的,這些腺體像紫色的氣球一樣密布在花瓣上,不停地向空氣中發送信息以招徠自己的傳粉者。
麻煩制造者
水桶蘭也會誘捕蜜蜂。當一只蜜蜂停在水桶蘭的花朵上時,很容易就滑入水桶狀的唇瓣中,這時水桶蘭便會分泌出黏液,幾乎要將蜜蜂淹死。不過,它不像食肉植物那樣分泌消化液將蜜蜂消化掉,而是盡可能地將花粉黏附在蜜蜂的身上,然后從花瓣后面將掙扎的蜜蜂放走,讓其為自己完成傳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