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香
筆者從網絡上看到一篇十分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博文《十個最難認出的姓氏》,作者舉出了中國十個最難認出的姓氏:笪、緱、佴、逢、亓、厙、殳、眭、庹和仉。文章作者雖然戲稱不經過專業訓練,認出三個者水平相當于古漢語專業講師,認出五個者相當于古漢語專業副教授,認識八個者相當于古漢語專業教授,全認識者就可以做博導。但不能否認,這十個姓氏,在中國不但漢字難認,而且各姓的人數也極少。
筆者曾查閱過大量古文獻典籍和族譜,對漢字“亓”進行了追根溯源,并對“亓”姓來源、與“亓官”姓的關系、分布等做過探源調查,成文萬余字。文章有幸被《漢字文化》2004年第3期以《釋“亓”》為名刊發。但是由于篇幅過長,刊發的文章主要是摘錄了其中一部分。
就是在筆者文章刊發之后,一直對“亓”字簡單釋為“姓”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做了改動,在“亓”姓下面補充一條:
亓,Qí,名詞,姓。
[亓官],Qíguān,名詞,姓。
由此引出了另一個姓“亓官”。而大多數人對這個姓也和對“亓”姓一樣,不明其來源、分布及二者關系。
本文正是基于此,作此文,以求為“亓”姓與“亓官”姓追根溯源,解疑二者關系。“亓”姓與“亓官”姓的來源和關系
亓,最早見于《玉篇》:“亓,古文。”《集韻》:“其,丌,亓,渠之切,辭也,豈也,亦姓,古作丌,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丌字亦作亓,古多用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書其字多用作亓,亓與丌同也。”這兩處比較概括地解釋了“其”“丌”“亓”三個字之間的關系,列出了“亓”作為“其”義和姓氏用字的兩個義項。
在歷史來源上,典籍中最早見的是“亓官”復姓。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記“孔子娶于宋之丌官氏”。又《至圣先師孔子年譜》云“在魯娶于宋亓官氏”。據筆者考證,在姓氏用法上“丌”同“亓”,“丌官氏”即“亓官氏”。孔子之妻亓官氏,是歷史上有關這一姓氏的最早記錄。
但關于“亓官”姓氏的人物記載,除了《孔子家語》之外,在《萬姓統譜》《通志》《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辨證》《古今圖書集成》《姓解》等專門統計姓氏的典籍中都沒發現任何記載,但這些姓氏書卻都收入了“亓”姓。
那么“亓官”姓發展到了什么方向?難道在姓氏史上曇花一現隨即消失了嗎?筆者認為,“亓官”復姓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簡化成了單姓“亓”,也就是說,今天的“亓”姓是古代復姓“亓官”的簡化,依據有三:
1.從發生學角度來說,姓氏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通志》記載“亓以爵謚為氏”“六代又有丌氏”,陳士元《姓脯·附錄札記》“丌,音同上(即jī)或作亓,又作開,千家姓云天水族,唐有丌元實,丌紹志,宋有丌賦”。
可以看出,“亓官”姓與“亓”姓在來源上是有相同之處的,雖然史書記載的亓氏最早出現在漢代,但可以推斷,在漢代以前“亓官”姓就可能已簡化成了亓姓。
在漫長的尊孔歷史中,作為圣妃亓官氏的“亓官”姓應被奉為尊姓的,除非亓官一族未得以繁衍,否則此姓是不會消失的。再者由于歷史人為等各方面的原因,復姓簡化為單姓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符合語言發展由繁到簡的總趨勢。“今之稱復姓者,皆從省文,如司馬則日馬,諸葛則日葛,歐陽則日歐,夏侯則日侯,鮮于則日于……唐永貞元年十二月淳于姓改為于,以音與憲宗名同也,至今二于無可復辨。”(宋費袞:《梁溪漫志》卷三)從“亓官”姓到“亓”姓并不需要克服很大障礙,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地區的人為習用方便簡化“亓官”為“亓”,隨之在社會上逐漸擴散開來,引起整體變化,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2.“亓官”姓與“亓”姓在地域分布上是大致相同的。“亓官”姓的分布,始見于《孔子家語》中亓官氏的記載,即“宋之亓官氏”。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查知,“宋都商丘,有今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至圣先師孔子年譜》記載:“孔圣十九而娶則上古亦滯甚矣,晃按魯有安樂里,圣配亓官氏之所居也,漢永壽二年魯相韓叔以圣族之親禮所宜異,復其邑中,繇發立有石記今云娶于宋,豈時本在宋,其后遷于魯地,然而不可考矣。”由此可知,亓官姓主要是在安徽、山東一帶。而“亓”字在《墨子》一書中是常用字,墨子為魯人,說明在魯地“亓”字是很通行的。又考《亓氏族譜·亓氏二世祖墓表》:“單以四名未及諱。傳稽祖之父祖居淮,適宋避元兵,流于萊蕪,遂家焉。”也就是說,山東萊蕪的亓姓是在宋末元初為躲避戰亂而從安徽遷至山東的,安徽之亓恰與孔子所娶的“宋之亓官氏”在地理上有十分相近的關系。由于古今地理疆域劃分存在差異,具體的魯、皖、宋的界限是會存在誤差的,但不會否定大致上的同一性。
3.在歷代的某些典籍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關“亓官”與“亓”為同一姓的記載。《姓氏考略》:“丌音姬,一作亓,為亓官氏所改,魯有丌姓,見《孔廟碑》。”清王士稹在《池北偶談·談異二·漢碑異姓))載:“《金薤琳瑯))所載漢碑碑陰故吏門生姓名,有絕異者,如韓敕碑有……亓(輝,魯人,恐即亓官之后)。”
這些都向我們透露了這樣的信息:“亓”姓是由古代的“亓官”姓簡化而來的。
亓姓人口的分布
從文獻記載可知,“亓”姓并不是一個人口很多的姓,其分布也是很有限的。主要分布在“宋”即今安徽、山東、河南一帶,從文獻收入的亓姓歷代人物也可以得到證實。如《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卷》:“亓度,字憲孟,宋人,四川漕使家多書史”;其余有文獻記載的人數明代最多:亓宣,乾州人;亓驥,陽谷人;亓鵬,杞縣人;亓惟一、亓瑋等四人為濰縣人,其余20余人皆為山東萊蕪人。
現在,亓姓主要分布在山東地區,而山東的“亓”姓大部分是宋末元初從安徽遷來然后又分布于各個縣市的。《亓氏族譜·亓氏建修先祠碑記》:“始祖士伯公世為江淮間人,元末避兵自淮遷萊……凡我子姓若歷城、平陰、商河、博山、蒙陰、泰安等處莫不云集響應……”其中山東各縣市中萊蕪最多。《亓氏族譜·繕修先祠宅墻購買祖塋宅基碑記》云:“吾族自始祖遷萊至今二十余世,子姓繁衍,散處直省州縣約有三千余家,居萊者三千數百家。”又“萊邑,亓氏望族也”。
可見,在萊蕪地區“亓”姓是較為集中的,也可以算得上是望族。隨著社會交流和人口流動的頻繁,“亓”姓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也日益廣泛起來,而且海外也有“亓”姓族人。《山東人在臺灣》一書中便收入了解放戰爭時期由萊蕪入臺灣的亓茂昌和定居美國的亓冰峰。
總之,“亓”姓和“亓官”姓源遠流長,二者的關系是前后相承的。趙大明在《辭書編寫中有關義項處理的幾個新問題》里說:“如果一個詞在現代漢語里的各義項之間的聯系由于引申源頭或引申的某些環節已消亡而中斷或不易顯示清楚,就需要適當補出必要的文言義項,以照顧詞義引申的系統性。”(《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1期)所以,筆者認為“亓”“亓官”二姓的關系應當在詞典中體現出來。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