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波
馮姓始祖通常尊為周文王。但此說多有漏洞,也很難說清楚馮姓是否周文王的后裔。而公元前4世紀已有馮姓,倒是史有所據。
據史籍記載和專家考證,“馮姓的發源地就在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荊寨村委西馮村”(馮俊杰:《馮姓祖源及馮氏對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中州古今》,2002年第6期)。古馮城遺址位于滎陽故城西10公里的敖山南麓,黃河濟水之中,舊稱“西馮村”,2000年后又恢復馮城名稱。
馮城作為馮氏發源地無可爭議,然而它到底因何得名,誰是最早的受封者卻存有疑問。公元前4世紀,魏長卿和鄭國子產的謀臣馮簡子先后受封于馮城,二者均以城邑為姓氏。這就是說,馮姓起源于馮城。作為地名的馮,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六年》:“鄭于是乎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外?!倍抛ⅲ骸班嵎ブ芰亍!倍ü晔枪?04年。馮簡子受封與鄭簡公和子產有關,簡公亡于公元前530年,子產亡于公元前522年。這就意味著馮簡子受封時,馮城尚屬于西周,并非鄭國之地;如有受封之事,也只能是在鄭伐馮并取得馮城之后,而封賞之人絕不可能是簡公或子產。因此這一說法難以成立。
馮城先為鄭國所得,鄭聲公時,晉國強大。《史記·鄭世家》載:“鄭聲公三十六年(前465年)晉知伯伐鄭,取九邑。”馮城可能為晉所得。公元前40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諸侯所瓜分,產生了韓趙魏三家新的諸侯國。魏國地處趙韓之間,距離馮城最近,馮城理當劃歸于魏國。也就是說,在公元前350年魏長卿生活的時代,馮城完全有可能成為魏國的土地。然而,問題在于魏長卿時代,不僅有馮城存在,而且有馮姓存在,很難說魏長卿是馮姓始祖。
在中國人名、地名起源研究中,既有人名因邑而名的傳統,也有地名因姓得名的傳統。朱昌泰在《商周傳世地名用字研究》中指出:“商周地名用字特點是,以姓氏為多?!保ㄖ袊淖謱W會:《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148頁)。在馮氏起源研究中,學者們注意到了姓氏的因邑而名的特點,但是卻忽視了地名的因姓得名的特點。事實上,馮城是西周在向東擴張時建立的一座城邑。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占領”,“周人立國,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形勢”。“第一道由陜西出潼關,向河、洛,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游”。鄭國東移史就是這段歷史的縮影。鄭國就是西周分封諸侯國之一,都城初在近畿之械林(今陜西鳳翔南),后遷拾(今陜西華陰市),最后東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附近)。馮城就正好位于西周東進的這條線路上。一種極有可能的情況是,隨著西周的軍事擴張,原有的馮姓氏族部落移民到了黃河流域,他們在黃河以南的敖山與部山南麓(今滎陽的邙山)安營扎寨,建立了城池,并以自己氏族的姓氏命名新城。如此便有了最初的馮邑或者稱作馮城。
搞清了馮氏的來龍去脈,反而更難確定馮姓始祖該為誰,馮城發源地在哪里的問題。按照最早的馮姓人即為始祖的規則,馮長當為之;最早以馮字命名的地名即為發源地的規則,馮翊當為之。然而,馮長雖為最早的馮姓人,但作為馮姓始祖,尚有問題。他既缺乏有效的歷史記載,不足為信,其生平事跡又與馮邑或馮翊毫不相干,馮長其人,前不知其源,后不知其流,作為始祖沒有意義。地名馮翊,習慣上讀作“平易”,并不發“逢”音;且其地所居,并非馮姓之人。相反的,以馮簡子為始祖倒是更為合適:其事跡有文獻記載的歷史依據;其人其名又與馮城緊密相連;最重要的是,馮簡子其人,前有根有源,后有支有流,作為始祖更有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世本》云:“馮氏,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后?!薄榜T氏,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畢萬封魏,支孫食采于馮,因氏焉。”據王國維先生《鬼方昆夷獷狁考》,《世本》所謂歸姓,《左傳》所謂懷姓、隗姓,金文是作婉姓,都出自鬼方,歸、懷、隗三字,都是婉的通假字(《王國維遺書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8~9頁)。魏字中有鬼,歸字與鬼同音。以馮簡子為馮姓始祖,更能反映出馮姓與歸姓、魏姓之間復雜的淵源關系。作為這段歷史的一個象征,馮簡子最能代表馮姓始祖,馮城則最能代表馮姓發源地,這并非歷史猜測,卻是有著記載的歷史真實。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