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亮 陳燕 宮梅玲
摘 要:高等醫學院校應根據自身功能和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館藏文獻信息資源和學科知識優勢,實現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文章對高等醫學院校開展閱讀療法社區服務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針對服務方式、服務群體進行了探討,并列舉了面向社區開展閱讀治療服務的典型事例,展示了服務效果。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 閱讀療法進社區 服務效果
中圖分類號: G25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5-0111-03
閱讀療法,就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是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1]198-199。因此閱讀療法適合社會上一切需要幫助的人。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開展大學生閱讀療法實踐已10余年,研制出一定數量的解決不同心理疾病的對癥“書方”,取得了學術研究和治療效果的雙豐收,為了在社會上推廣普及閱讀療法,豐富閱療實踐案例,積累有效數據,自2008年開始,拓展了閱讀療法社區服務的新領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受到社區讀者的歡迎。
1 社區閱療服務的可行性分析
1.1 館藏資源的優勢
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在開展閱讀療法社區服務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文獻資源充沛,近幾年來,高校圖書館因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館藏圖書迅速增長,以我館為例:藏書由評估前的30萬冊,猛增至180萬冊。豐富充沛的圖書資料,極大地滿足了師生的閱讀需求。在現有條件下,即使部分圖書分流到社區也不會影響師生的借閱。特別是高校寒暑兩個假期,學生全部離校,大量藏書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館藏資源的極大浪費。其次,讀者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過去主要依賴圖書報刊等紙質文獻,逐步向網絡文獻、電子書刊、影視劇目等多元化閱讀方式轉變[2]。在保障本校教學和科研的前提下,利用館藏資源提供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不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1.2 人力資源優勢
高等醫學院校師資力量雄厚,有社區所需要的知名醫學專家、心理專家、精神科醫生、營養師,以我校為例:有230名專家教授,多年來堅持義務為社區服務,在社區開展醫學講座,傳授醫學知識、護理知識、營養知識等,另外,學生義工2000余名,志愿者團隊萬余人,教師義工曾獲得感動泰安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學生志愿者隊伍中的紅葉志愿團在2011年獲得”山東省志愿服務先進集體”、校級精品社團榮譽稱號。萬余名大學生志愿者承擔寒暑假社會調查與實踐的任務,2000余名學生義工進社區服務使學校德育教育得以延伸和補充。學生走出學校,融入社區,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關心他人,充分體現自身價值,為社區建設做出貢獻,使學校德育工作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既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又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愛心,宣傳了醫學知識。
1.3 弱勢群體的巨大心理需求
社區弱勢群體是心理問題的高發區,弱勢群體由于長期受到貧困和疾病的影響,在生活中逐漸形成自卑、抑郁、自閉等心理,覺得低人一等,抬不起頭做人。殘疾孤兒的孤獨無助;中年婚姻危機的痛苦與煎熬;老年慢性疾病的身心折磨;癌癥患者的恐懼與絕望等等。用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心理苦痛,撫慰他們的心靈創傷。對弱勢群體提供閱讀幫助,已逐步成為新形勢下社會閱讀領域關注的新熱點。
2 閱讀療法社區服務的實踐探索
泰安市區共有30多個社區,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選擇了距離學校附近、急需幫助的社區,走訪調查部分社區弱勢群體的心理狀況、文化水平、信息需求,確定了泰安市癌癥康復協會、泰安市兒童福利院、泰安市華新社區留守兒童等社區為重點呵護的群體。
2.1 精選閱療服務員
閱讀療法社區服務是一項新的嘗試,沒有現成的章法。泰山醫學院的作法是:每年的寒暑假學生都有社會實踐調查任務,閱療師采用公開選拔社區服務員的辦法。第一,在志愿者、義工、閱讀療法研究會會員三支隊伍中選拔讀書多、人品好、素質高、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學生100人;第二,這100名學生首先要進行閱讀療法培訓,其次進行心理咨詢培訓,并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保證服務員持證上崗;第三,把這100名學生分成若干服務小組,分別去泰安市癌癥康復協會、泰安市兒童福利院、泰安市社會福利院、泰安市華新社區留守兒童等社區;第四,服務期限一年,服務時間為周末及寒暑假。
2.2 閱療服務的實踐及效果
2.2.1 閱讀療法服務于泰安市癌癥康復協會
泰安市癌癥康復協會是1996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宣告成立的。由癌癥患者和部分非癌癥患者、醫務工作者自愿組成,協會有會員300余人,年齡在40~80歲之間。針對癌癥患者的恐懼、焦慮、憂郁的心理特點,閱讀療法師重點推薦對癥書刊:
《癌癥康復》一書就癌癥綜合康復的有關問題如常見腫瘤的防治、癌癥患者的心理分析、診斷、咨詢和治療、癌癥患者的營養和膳食療法、中醫藥在癌癥康復中的作用等作了比較全面的描述。并認為,在癌癥康復中,心理康復是最重要的,它在癌癥的整個治療和康復中起著關鍵的指導作用[3]139-140。
《生命的重建》一書的作者露易絲在被確診患有癌癥后,她開始在自己身上實踐整體康復的思想,6個月后,她擺脫了癌癥,完全康復。她以自身的經歷幫助千千萬萬人改變了健康狀態,提升了生命質量。
《15年跑死癌癥》一書的作者——鎮江75歲的袁慧芳,59歲時被查出身患肺癌,手術后醫生對其家人說:“能活過3個月就是造化!”老太太被死神逼回家中后就開始“長跑”,3年后她到醫院檢查,奇跡出現了:癌癥不見了!15年的長跑,不僅“跑死”了癌癥,而且還跑出了一個健康的老太太,跑出了一個“抗癌明星”[4]。
閱療服務員每周朗讀一次近期抗癌成功人士的文章,及時更換新的期刊,通過朗讀這些人士的文章,使癌癥患者平靜地接受現實,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患者們聽后群情激昂,增強了戰勝癌癥的決心,期待著閱療服務員的下次到來。其中一位已經患癌癥20多年的80歲老人郭樹林對學生服務員說,他長壽的秘訣就是多讀書,多欣賞藝術。讀書可以讓自己的視野和心靈開闊,讓自己閑適、從容。雖然年齡大了,記憶力減退,但他還是繼續看,反復閱讀。讀書有時也不一定要記住,在讀書中得到安寧、快樂就可以了。他還為讀書寫了兩首詩:“夕陽無限好,何懼近黃昏。夕陽讀書樂,幸福在書中。”;“自古人生多磨難,都有酸甜苦辣咸。愚味無知是罪惡,腹無詩書一生寒”。通過閱讀交流,老人恍然大悟,自己多年的讀書習慣就是運用了“閱讀療法”,閱讀對癌癥起到了抑制作用。
從2008年開始對癌癥患者進行閱讀治療服務,使癌癥患者減少焦慮、恐懼感和不安的情緒,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有了安全感;通過書中場景,給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戰勝癌癥的信心,使患者情感得到升華,忘卻自己的痛苦,同時增強了正確的防癌知識。在閱療師和義工的努力下,300多名癌癥患者中大部分戰勝了恐懼、焦慮,不良情緒明顯好轉或減輕,閱讀治療效果較為明顯。
2.2.2 閱讀療法服務于泰安市兒童福利院
泰安市兒童福利院收養無依無靠、無家可歸、無生活來源的兒童,其中近90%是患有腦癱、唇腭裂、先天性心臟病、脊椎裂等各種疾病的殘疾兒童。
經過走訪調查發現,這里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較好,但并不快樂,閱讀療法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心理障礙。在重點推薦對癥書目時,應選擇趣味性強,有啟蒙增智作用的連環畫、語言、童話、兒童歌謠,如《中國連環畫優秀作品讀本》、《中華百杰圖傳》、《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西游記》、《人生十個哲理小故事》、《星空》、《讀亮心靈》等。
孩子在兒童時代普遍都喜歡安徒生童話,因為它能夠用優美的故事、鮮明生動的形象、奇異曲折的情節、樸實活潑的語言開啟兒童的心扉。尤其針對于孤殘兒童,《安徒生童話》能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走進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里,盡情地享受心靈的快樂,這無疑對滿足兒童的精神需求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對于一些自閉,孤獨的兒童,閱療師帶領學生服務員到泰安市兒童福利院開展兒童康復閱讀活動。福利院70余名兒童參加了讀書活動。活動內容包括:(1)閱療師帶領兒童大聲朗讀選定的書目;(2)由兒童講故事;(3)在學生服務員的指導下對兒童開展手工繪畫、拼貼畫訓練;(4)聆聽兒童音樂;(5)聽故事,根據故事情節,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5]110-111。通過上述內容,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本,專心致志地讀著,每個讀完書的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搶著談出自己看書后的感想和收獲的知識。
通過閱療師的閱讀指導,激發兒童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潛能。將兒童閱讀療法的理論、方法和技巧應用到兒童的教育和保護工作中,不僅能夠救助和保護不幸兒童,而且對一般兒童起到關心作用,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幫助殘疾兒童補償自身缺陷,克服環境障礙,改變了部分兒童以往緊張、自卑、孤僻、拒絕交往、缺乏交往性語言的現象,經過近一年的閱讀指導后筆者發現,他們的思維能力更活躍,表達能力更強,更敢于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其自信心、意志力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
2.2.3 閱讀療法服務于泰安市華新社區留守兒童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們推薦的書籍飽含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祝福,希望他們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的關心和溫暖,點亮他們讀書的夢想。這些書籍包括《星空》、《讀亮心靈》、《十萬個為什么》、《魯濱遜漂流記》、《昆蟲記》、《三國演義》、《西游記》、《愛的教育》、《上下五千年》等。并聯合老師正確引導兒童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展趣味讀書活動,教會兒童做讀書筆記,培養讀寫能力。通過讀書來緩解疏導他們因缺失父母關愛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3 探索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的重要意義
閱讀療法進社區服務活動是內容豐富、義工參與面廣、群眾熱情高、社會影響力強的大型綜合性文化活動。它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明顯改進,閱讀治療效果有了明顯增強。從活動時間安排來看,將以往單一的集中統一行動改為集中統一行動和分散行動相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社區的優勢和主觀能動性;從活動形式來看,一改以往“擺攤設點、守株待兔式”的做法,采取主動出擊、上門服務的方式,從服務的效果看,閱療師進行閱讀療法講座,推介有助于解決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的文獻書目和閱讀療法的優點,豐富了閱讀治療實踐案例,積累了有效數據,為今后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進社區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參考,同時極大地激發了社區廣大居民的讀書學習熱情,在全市社區初步形成了愛書、藏書、讀書、用書的好風氣。
4 結語
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開展大學生閱讀療法實踐期間,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把閱讀療法實踐活動引向深入。近幾年緊緊圍繞閱讀治療服務的方式方法、服務效果和解決心理問題的對癥書目等進行了創新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泰山醫學院開展閱讀療法進社區活動60次,2300余人受益。宣傳普及閱讀療法知識講座活動,提高了居民對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的認知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宮梅玲等.閱讀療法立體化運作模式探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 86-87.
[3]石智勇,李春亞.癌癥康復[M].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9: 139-140.
[4]白丁.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紀實)[J].2008,(03):39-40.
[5]李東來.書香社會[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譚亮(1972-),男,泰山醫學院圖書館館員;陳燕,(1972-),女,泰山醫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館員;宮梅玲(1958-),女,泰山醫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