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成
農戶是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其經營能力的提高是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標志性目標。1978年以來,在計劃經濟體系下、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這一問題還不突出,農戶用不著考慮銷售問題,但統購統銷制度的取消把農戶直接推向市場,農戶開始面臨農產品銷售的難題。試想,當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被推入大海之后會怎樣窘迫。
農戶何時不靠上門收購?農民抓生產在行,專注于擴面積、提單產,至于鮮活農產品賣給誰則無從下手。他們靠去年的行情決策,產量多了沒地方儲存,指望可能上門的收購商拉貨,收購商給多少錢只能賣多少錢,不然只能爛在地里,損失更大。
農戶何時能有議價權?農產品流通過程涉及的市場主體一般包括農戶、中間商、零售商和終端消費者。與中間商、零售商相比,農戶在定價中處于明顯弱勢。其原因在于,鮮活農產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儲藏性讓農戶難以在議價中占優勢。而中間商、零售商則在收購上具有較大的選擇性,價格變化對后兩者更為有利。當價格上漲時,中間商和零售商獲取較大利潤;當價格下跌時,中間商和零售商也可爭取利潤彌補成本。鮮活農產品價格變化不能再生產時,價格放大效應明顯。
農戶何時能對市場說不?解決農戶營銷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農戶對信息的獲取能力。就是要告訴農戶,讓農戶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
二是農戶的田頭窖儲能力。應支持種養大戶建設簡易田頭窖儲設施,對農戶租用倉儲保鮮設施給予補助,延長鮮活農產品的保質期和銷售期,實現均衡上市,錯峰填谷,增強市場調劑能力,化解大量集中上市風險,確保農民收益。
三是農戶的直銷配送能力。直接組織農戶和專業合作社送到社區。
四是品牌創建能力。對生產者來講,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質量安全。有品牌的白菜賣30塊錢一棵,沒品牌的白菜只有2元一棵,差距就是這么大。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培訓力度。
農戶營銷能力提高之日,就是農戶能對市場說不之時。
(作者系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