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前不久,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主任徐湘平與媒體座談時,會場上方懸掛著一塊大屏幕,實時更新長株潭環境監測信息,包括備受公眾關注的PM2.5。
自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近五年的時間里,長株潭地區成為湖南省的重要經濟增長極,GDP占比達到42.4%,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擺在重要位置。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帶動下,整個湖南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城鄉環境質量越來越好。
治理湘江
說到湖南,湘江不得不提。
作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于長株潭等多個城市,湖南有4000萬人直接或間接飲用湘江水。然而,受此前粗放式發展模式的影響,有母親河之稱的湘江一度成了“臭水溝”、“下水道”的代名詞,重金屬污染特別嚴重。
湘江有個叫清水塘的地方,聽起來山清水秀,實際上卻是株洲市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
這個地方曾是國家“一五”、“二五”重點布局建設的重化工業區,聚集了眾多冶煉、化工、建材企業,光化工廠曾一度超過了百家。
相關資料顯示,該地區重金屬污染區域面積達62.41平方公里,經國土資源部審定,受重金屬污染影響的變性土地面積為34.41平方公里。土壤中特征污染物——重金屬鎘、汞、鉛及類金屬砷均超標嚴重。其中鎘的超標率達到100%,平均監測值超過國家標準值3.67倍,最大超標倍數達230倍。汞和鉛的超標率為80%以上,最大超標倍數分別為6.57倍和262倍,砷的超標率為47%,最大超標倍數為6.6倍。
重金屬污染直接影響到了周邊群眾生活,媒體屢有報道,最終讓清水塘走進公眾視線。
幾年前,株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玉泉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如果不把清水塘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好,‘兩型社會建設就是一句空話!”
只要有機會,姜玉泉都會呼吁相關部門重視清水塘及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
這一切,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早已了然于胸。他亦在多個場合指出,要把湘江治理作為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突破口,建設美麗繁榮的湘江經濟帶,打造“東方萊茵河”。
為了還綠于民,給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治理首先從規劃入手,2008年6月2日,在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會議上,時任省長周強第一次把湘江與萊茵河并論,提出了“打造東方萊茵河”的遠景目標,湘江的發展目標變得更加清晰。
此后四年間,湘江重金屬治理步伐明顯加快。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規劃,這也標志著湘江治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此后一年,湖南省制定了治理實施規劃,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治理舉措,尤其注重從源頭進行治理,對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重點區域開展了集中整治,一批涉污企業被限期整改或強制關停。
最近,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又推出“日程表”。根據湖南省政府最新公布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工作方案(2012—2015年)》,湖南省將對湘江流域尚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分批下達限期治理任務,確保在2013年以前實現穩定達標排放。
按照湖南省政府要求,非法企業和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由所在市政府在2012年年底前依法關閉淘汰。從準入條件著手,在市和縣市區政府的主導下,涉重金屬企業于2013年以前完成整治整合,并向工業園區或小區集中。通過關閉淘汰和整治整合等措施,涉重金屬企業數量有望減少50%。
城鄉同步
先污染后治理,這一固有的思路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且不局限于城市,而是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農村。
因為隨著城鎮環保“門檻”越來越高,高污染、高耗能的工業企業已越來越難在城鎮立足,開始逐步轉向農村。
“幾年下來,曾經的小橋流水景象不再”,談到農村環保,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在接愛《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曾如此表示。
在兩型社會的背景下,幾年之前,湖南開始重視農村環保。
與清水塘同屬株州的攸縣廣大農村,記者所到之處,印象中的垃圾圍村現象全無,取而代之的是,鄉間小道綠樹成蔭、小溪流水潺潺的景象。
在專家看來,垃圾分類是做好垃圾處理的基礎和重要環節,尤其是在農村。
攸縣從開端到末端始終堅持垃圾分類原則,包裝果紙及時回收,有機垃圾回田還土,無機垃圾焚燒處理,玻璃容器集中收集。目前,攸縣農戶配備垃圾池13萬多個,普及率超過80%,垃圾基本做到入池投放?!?/p>
除此之外,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是個大問題,攸縣雖然并沒有被列入國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點,但是卻舍得下大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綜合整治。資金來源于鄉鎮土地經營凈收入,實行全額返還,讓原本捉襟見肘的鄉鎮有了資金推動農村環保。
在潘碧靈看來,攸縣在農村環保的成功得益于該縣近幾年以統籌城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以加強社會管理、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為目標,在農村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積極探索農村環境整治新途徑,按照“目標定位、觀念先行、方式引領”的思路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事實上,在兩型社會的背景下,整個湖南越來越重視農村環保,試圖還農村居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產業巨變
治污需治本,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湖南省借助兩型社會的契機,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高污染與高能耗企業逐步轉型升級或退出市場。
湖南省兩型辦提供的系列數據顯示,“兩型”建設促使了長株潭試驗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擺脫了對重化工業、資源粗加工業、房地產業的依賴。
比如,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傳統產業,開始實現綠色蝶變。
水泥廠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高能耗與高污染,環境差。但前不久,記者在長沙瀏陽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卻看到另外一番景象,綠色的草地在藍天白云襯托下,生機盎然,廠區看不到一點粉塵。
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廖志強清楚的記得,2009年他上任時,這個當時還稱為“兆星水泥”的廠子,常常是黑煙滾滾,粉塵漫天。周邊群眾經常找上門來要求賠償。
南方水泥進駐后,大力推行節能、降耗新技術。比如建設低溫余熱電站,每年減少外購電6765萬千瓦時,年創收4000萬元;對19臺風機實施節能技改,每年可節電655萬千瓦時;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減少煤炭消耗;改造窯尾收塵器,減少庫底粉塵濃度;采購優質原煤,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技術改造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年還減少65152噸二氧化碳排放。
與南方水泥相比,華菱湘鋼歷史更長,規模更大,知名度更高。但在外界看來,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均是高能耗企業,環境狀況堪憂。
在華菱湘鋼,記者卻發現這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鋼鐵企業,花木蔥蘢,鳥語啁啾,儼然是一座花園式工廠。
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華菱湘鋼先后投入28億元,完成了燒結余熱發電等多項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基本實現了三廢循環與綜合利用。
前不久,該公司拆除了3座老式石灰窯,清潔生產更進一步;同時,20多個水資源綜合防治與利用項目推開,傳統鋼鐵企業“傻大黑粗”的形象正在被顛覆。
一方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湖南加大了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比如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一批“兩型”企業、“兩型”產業、“兩型”園區,相繼在長株潭及周邊地區擺棋落子,聚集蓄勢。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在基本淘汰“五小”企業的基礎上,長株潭三市的萬元GDP綜合能耗呈現下降趨勢。長沙市從0.94噸下降到0.83噸標準煤;株洲從1.50噸下降到1.27噸標準煤;湘潭從1.97噸下降到1.36噸標準煤。而長株潭在城鎮化率達到62.1%的同時,森林覆蓋率也上升到了57.13%。長沙實現空氣質量優良率、河流斷面三類水率、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三個100%”,2011年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株洲由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蝶變成全國聞名的生態宜居型城市,曾被認為“老工業、矮房子”的湘潭也躋身國家園林城市之列。
民生經濟
從兩型辦的全稱不難看出,其重點體現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良好。一方面要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要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
看似矛盾的問題,卻被湖南充分利用并演繹得淋漓盡致。
打開湖南省地圖,長沙、株州和湘潭組成一個三角形,早在上世紀融城聲音就不斷。2007年12月14日,期盼已久的融城計劃獲批。當日,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試驗區。
說是實驗區,但與此前給錢給政策不一樣的是,這次只給政策,鼓勵大膽嘗試。
正是這一政策,與敢為人先的湖南精神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而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經濟方面來看,據湖南省兩型辦公布的資料顯示,在兩型試驗區建設的刺激下,湖南全省經濟總量從2007年的9145億躍升到去年的19635億元,居全國第九位;2011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8083億,居全國第九位,開始步入工業強省行列;而長久以來長株潭一體化的夢想,也以長株潭獲批兩型社會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為標志,進入了“融城”快車道,核心增長極作用顯著增強,2007-2011年,長株潭三市GDP總量從3462億元增長到8321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比重由37.9%上升到42.4%。
周強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5年來,湖南牢牢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實現了發展速度、質量與效益的統一,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據介紹,“兩型”引領,帶動湖南各項改革扎實推進,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和重大戰略投資者進駐湖南,一批優勢企業成功“走出去”。全省累計利用外資額為“十五”時期的3倍。截至2012年6月,在湘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24家。
周強同時表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過去5年,也是湖南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湖南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67元,比2007年分別提高6550元、2663元。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縣以上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特困群體救助和扶貧解困工程以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