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波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雖然現在美國農業勞動力只占全國總勞力的不足3%,農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 ,但是美國對保護農業后備資源和農業生態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
美國的自然生態保護與管理
美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形復雜,地區差別很大,不僅有肥沃的平原和山間盆地,而且有高原、沙漠和山地。大體說來,美國西部以山地高原為主,約占本土總面積的1/3,東部以平原低地為主,其中又可分為西面的大平原、中央低地和東面的阿巴拉契亞山地。全國耕地面積約28億畝,平均每人12.6畝;牧場面積26億畝,平均每人16.4畝。
美國政府很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尤其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這是他們吸取了破壞生態的沉痛教訓后才日益重視的。美國中南部大草原屬半干旱草原類型,年降雨量500mm左右,在歷史上曾是肥沃的天然牧場。由于大量移民涌入,過度放牧和開墾,到19世紀后期,風蝕已十分嚴重。1934年5月,美國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風暴(塵暴),席卷了 全美2/3的大 陸,約9億畝耕地受災,全國為之震動。自然的懲罰,使美國政府深切體會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
為治理風沙危害,改善生態條件,同年7月,羅斯福防護林工程宣布實行。至1942年工程告一段落,8年植樹2億多株,營造防護林帶28962公里,保護農田162萬公頃,直至目前,美國營造的防護林帶總長約16萬公里,面積達65萬公頃。歷史的教訓,給美國各階層留下了深刻印象。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政府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的意識不斷提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陸續制訂了農業保護計劃、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計劃等,進一步加強了自然生態建設。
美國的農業生態經濟政策及經濟導向
從歷史上看,20世紀30年代初是美國農業生態經濟政策的轉折點。從那時起,美國政府的注意力從單純的農用公有土地的分配明顯地轉到了農業資源保護方面。這種轉變,一方面是由于到本世紀20年代,美國的可耕種的公有土地基本上已經分配完畢,另一方面是由于已經開發的農業資源,特別是土壤、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現象加劇,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引發水質污染問題的出現。農業資源保護作為一種政策被提出來還是在30年代中期的“塵暴”以后,“塵暴”以及隨后連續3年的特大干旱,給人們敲響了警鐘,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視保護農業生態資源問題,從而加速了制定農業生態經濟政策、法律的進程。
1934年6月,國會通過了泰勒放牧法。這個專為公有林地放牧區制定的法律,明確提出了限制過度放牧以免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1936年2月,國會通過的“土壤保護國內配額法”在土地,生態保護政策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法律規定凡是把種植“消耗地力的”作物(主要是屬于“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如谷物,棉花和煙草等)的土地轉種“增強地力的”作物(主要包括豆科作物和牧草)的農場主,政府每英畝平均發給10美元的補貼。從此,把農用生態資源保護和控制生產的政策結合了起來。
一直到1943年,農業資源保護補貼都是為了保護農用生態資源和幫助控制農業生產這兩個目的,并且還積極鼓勵和推廣各種先進的耕作方法,后到1971年,該項政策擴大為農村環境援助計劃,提出了具體措施。如一些因過度放牧引起水土流失(風蝕)的牧場,控制和減少載畜量,努力增加植被;有水土流失的農耕地,不犁翻土地,使用除草劑除草,實行免耕法;莊稼收獲后,秸稈留在農田里,防止地表徑流的侵蝕和風蝕。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停止耕種,植樹種草,政府給予補貼。同時,根據地力,水土流失情況和對農產品的需求,聯邦和州政府通過農產品補差銷售或對緊俏農產品的種植補貼,對農作物的種植進行經濟導向。
美國的農用水資源污染問題曾一度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直到1965年才通過了第一個關于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水法。由于農業生產過程本身又是水資源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源、保護水質的問題也就成了農業生態保護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農業生產過程對農用水資源的污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政府針對這三個方面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立法和政策。第一,由于廣泛使用殺蟲劑引起的污染。所謂的殺蟲劑包括各種用于控制害蟲、真菌、線蟲、雜草、鼠類以及各種食肉獸類的化學藥劑的總稱。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控制危害農作物的這些有害生物,美國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量分別增加了10倍和20倍,殺蟲劑的使用之所以如此高速度增長,主要是它們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但是,許多殺蟲劑是劇毒藥物,直接危害人和牲畜,并通過污染水源又危害其他生物,對人畜和其他生物帶來嚴重的威脅。
關于生態農業和農場經營的考察
美國農牧業發達,生產水平較高、設備較現代化的農場很多,目前,美國共有217.6萬個農場。近幾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涌現出了許多生態型農場。位于新澤西州的嘉新農場離紐約140公里,瀕臨大西洋,自然地理條件較好,地勢比較平坦,土質較為疏松。農場主查里斯黃上世紀50年代畢業于臺灣一家農業大學,后移居美國,現經營土地380英畝,大田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和綠肥,實行輪作、休耕制和秸稈還田,緩坡地重視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農場有兩個現代化溫室和兩個一般的溫室。全部經營雇用8個生產工人,一般農活都是機械化操作?,F代化溫室占地900多平方米,全為鋼架結構,農業專用薄膜覆蓋,室內電子控制噴霧用水,根據栽培植物生長周期和空氣濕度自動將經過稀釋的高濃度、成比例肥水和有機殺蟲劑噴成霧狀。溫室內有兩個大水箱,壓力很大(每平方英寸6~7公斤),以保證全溫室所有噴霧裝置的壓力。冬季用暖氣調節溫度,夏季用電扇、排氣扇通風。種植的花卉、蔬菜主要供應臨近的城市。溫室內1平方英尺(929平方厘米)營業額高達10美元,一季僅溫室內種植作物營業額高達10萬美元,一年種植兩季4個溫室每年純利潤20余萬美元。大田一年種植一季,采用休耕作業,整地、播種、施肥均為機械化。
農場的空閑地全部種草綠化,并適時修整美化。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各個農場專業化商品性生產的發展。美國一些農場主,他們種的小麥和自己生產的水果全部賣給公司商人,自己再去市場購買面包、水果罐頭;自己養的豬和雞,從來不自己宰殺食用,長到規定的標準后出售給專業公司,自己再到商店去買豬、雞肉,專業化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