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盛


政和生產茶葉歷史逾千年,縣名因茶而得。茶葉是政和縣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有茶園11萬畝, 75%農戶種茶,農民收入35%左右來自茶葉。
“政和工夫”是“閩紅”三大功夫紅茶之一,品質位居三大紅茶之首,有150多年生產歷史,曾遠銷歐美,一度輝煌,也曾沉寂。如今,政和打響茶品牌,做強茶產業,政和工夫又迅速走紅。今年上半年,全縣茶葉規模企業完成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46.7%,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政和工夫生產成了新一輪茶業發展的“火車頭”。
傳承文化 百年老工夫強勢崛起
前不久政和茂旺茶葉有限公司借“9·8”的金鑰匙,又打開了政和工夫銷售市場的幾扇大門——公司與4戶商家達成茶葉銷售加盟協議,將在石家莊、同安、漳州、長汀開設政和工夫紅茶專賣店,10多戶茶葉經銷商有開設政和工夫專賣店的意向。今年以來,該公司以代理或加盟的形式,一口氣在天津、山東、陜西、山西及福建省開了22家專賣店和45家專柜店。公司總經理楊茂旺說,這幾年公司生產的紅茶銷售量都以30%遞增。
然而,十幾年前,政和茶產業不景氣,開山種茶的楊茂旺也常為賣不出茶青而發愁,無奈之下,他就在家里加工茶葉,后來創辦了茶廠,成立了公司。就在種植、生產、經營茶葉這十幾年時間里,楊茂旺有個重大發現:在他公司廠房數百米外的星溪河有個小碼頭,百年前,政和工夫就是從那里起運,送到5里外的西津渡口大碼頭,用大船運往福州、泉州,再經香港銷往俄、美、英、法和中東各國。《茶葉通史》記載:“咸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廠,雇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家私營制茶廠,出茶多至萬余箱,19世紀中葉最高年產量達1萬多擔。”“我太叔公(爺爺的叔叔)就經歷了政和工夫輝煌時期。”楊茂旺說。
楊茂旺的太叔公楊作楫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大茶商,當時,福州烏龍江大橋上的“政和工夫”巨型廣告牌便是楊作楫等政和茶商合資而立,福州茶葉凡是標有“遂應場仙巖工夫”(即政和工夫前身)者,便優先開盤,售價倍高。當時的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薩鎮冰因楊作楫振興茶葉貿易、惠澤鄉民有功而贈其兩匾:“令德孔昭”和“厚澤乾坤”。如今,原來高懸在楊茂旺老屋廳堂上的兩塊匾已赫然掛在茂旺公司的茶樓里,農民成長的企業家楊茂旺信心十足地提出“做中國最好的紅茶”的口號。
從一個茶葉小加工廠到生產政和工夫的“排頭兵”,茂旺茶葉是政和工夫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近幾年,該縣茶企業看準和著力挖掘政和工夫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百年政和工夫工藝,各種品牌政和工夫推向市場很快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并迅速地打開了銷售市場,甚至十幾年來都是“小打小鬧”的小茶廠也紛紛加入“重振百年政和工夫”的行列,投入大量資金建廠房、基地,生產紅茶。目前,生產政和工夫的企業從2005年前的少數幾家迅速擴展到24家,在全國20多個省市80多個城市開設的政和工夫茶莊、專賣店、專柜店130多家,同時,政和工夫又開始銷往歐美。
主攻生態老基地用科技換新裝
距政和城關40公里的錦屏村是政和工夫紅茶的發源地,曾經是有“三萬打銀工,三千買賣客”的繁榮之地,這“三千買賣客”就是從事茶葉加工、貿易的客商,清朝和民國時期,錦屏村有20多家茶加工企業,這里生態良好、森林茂密、溪澗縱橫,茶樹都是種植在溪邊、山邊、林邊、巖石邊,自古至今,茶農不給茶葉打農藥,因而茶葉的含金量極高。因此,今年各地茶青價格普遍下跌,而錦屏村的茶青價格卻節節攀升,每公斤買到70元,上場自然村的徐友順家采了70多公斤茶葉賣了4900元。
競爭靠品質,生態越好,茶葉價值越高,越搶手。
上半年,政和縣共投入850萬元,在6800多畝標準化生態茶園里設蟲害測報站,種樹種草,建水池,安物理滅蟲器。政和全縣11萬畝茶園中有相當部分是老茶園、老基地。從2001年開始,該縣就以科技為手段,大范圍實施生態工程,通過“公司+基地”、“公司+農戶”、農戶聯保、茶價補貼等多種方式,大面積推廣茶葉標準化示范基地、標準化茶園建設,至今,全縣無公害茶園占全縣茶園總面積45%,其中建立瑞士IMO有機茶園生產示范基地2500多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園2萬畝,有3萬余畝茶園通無公害認證或綠色認證。
縣里還嚴把檢測關,升級改造茶葉檢測中心,使之能檢測絕大多數農殘項目和出口歐盟、日本等國茶葉必檢項目。同時,政和縣積極與有關方面合作,目前,科技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茶葉現代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建設”落戶政和,福建農林大學在政和建立茶葉研究基地,更多的科技手段運用于茶葉的種植、管理和生產中。
打造品牌提升價值走自已的路
前不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辛帝女士來到政和,了解政和的茶文化,并購買數千元政和工夫紅茶送朋友品嘗。今年,先后有6批來自日本、加拿大、斯里蘭卡等國的茶葉專家、客商到政和考察。
其實,百年前政和工夫在歐洲就已赫赫有名。今年5月,一張印制于1926年的英文版政和工夫打假聲明被發現。從打假聲明中可看出,當年政和工夫備受推崇,以至于有不法商人加以仿冒。 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困擾,有一段時期,政和工夫的產量在起起落落中徘徊,政和工夫的名氣也大不如前。
現在,重振政和工夫百年輝煌又逢良機。
“政和工夫有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后,身價倍增,一公斤茶葉賣到數千元也不算貴。”政和茗香軒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際浩說。可是就在幾年前,劉際浩還有過無奈:因為沒有品牌,原先他公司的產品都是用白板箱包裝,沒有廠名、商標,甚至連產地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品牌,就沒有市場的發言權,企業只能做人家的原料加工生產基地。從2006年開始,他自己做包裝,打品牌,注冊商標,政和功夫不僅有了自己的銷售市場,價格也不斷提高。
像茗香軒這樣,為了開啟市場這把鎖,全縣茶業企業紛紛注冊商標和設計、開發自主品牌的小包裝紅茶產品。縣里也出臺文件,鼓勵茶葉企業爭創品牌,成績顯著者政府給予重獎。近4年,政和茶產業共注冊商標40件,1件評上省著名商標,獲得省級以上“茶王”和金獎品牌的政和工夫紅茶就有多個,工夫紅茶又走上了價值回歸之路。
政和縣還積極宣傳政和工夫品牌,擴大和提高政和工夫的知名度,通過茶文化節、茶王賽、茶藝賽,參加茶博覽會,以及挖掘新娘茶、高山配茶、茶燈戲等當地茶俗文化,為茶葉經濟活動熱身。同時,縣政府和各茶企業還投入上千萬元,進行廣告宣傳,“政和工夫”出現在各種報刊、網站和高速公路邊的大型廣告牌上——政和工夫又甩開大步邁向全國、挺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