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盛


近幾年來,政和白茶佳訊頻傳:政和白茶正式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是福建省繼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之后被認定的茶葉地理標志產品;政和縣又被評定為“中國白茶之鄉”; “政和白茶”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地理標志產品——政和白茶》國家標準正式實施。
政和茶葉生產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其淵源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宋代生產的銀針茶被文人譽為“北苑靈芽天下精”, 政和東平一帶曾是“建安北苑貢茶”的主產地之一。明朝時期,白茶產量已具相當規模,清朝進入鼎盛時期。光緒十五年,政和用大白茶試制產銀針成功,并于次年打入海外市場。1920年,東平一帶生產的白牡丹開始遠銷香港。
白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屬輕微發酵茶,制法上既不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因此能保持茶葉的毫香畢現。政和白茶在品質特征上獨具一格:成茶披滿白毫,湯色清純,毫香撲鼻,尤以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馳名。因為采用獨特的全萎凋輕微發酵茶工藝,政和白茶不僅具有解暑、退熱、降火、生津止渴等功效,還能降血壓、解毒、止瀉、殺菌、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等,因而白茶在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群越來越多。2004年10月,95歲的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揮毫寫下“政和白牡丹茶色、香、味獨珍”的題詞。
多年來,政和縣政府正從兩方面著手,努力做好做強茶葉產業。首先是著手解決茶葉農藥殘留問題,讓更多優質安全的白茶打入國內國際市場。由于茶葉進口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每年都在增設和改設農藥殘留檢測種類,對農殘指標要求十分嚴格,解決好農藥殘留問題已成為茶葉生產和出口中的一項迫切任務。從2001年開始,該縣就以科技為手段,大范圍實施生態工程,通過“公司+基地”、“公司+農戶”、農戶聯保、茶價補貼等多種方式,大面積推廣茶葉標準化示范基地、標準化茶園建設,至今,全縣無公害茶園占全縣茶園總面積56%,達到5萬余畝,其中建立瑞士IMO有機茶園生產示范基地近1.2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園2萬畝,有3萬余畝茶園通過無公害認證或綠色認證。白茶龍頭企業白牡丹公司建設了4080畝歐盟有機茶、歐洲低農殘標準茶園基地(通過歐盟有機茶認證的茶園基地1080畝、歐洲低農殘標準茶園基地3000畝);政和瑞茗茶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的辦法與茶農協作茶園,不僅向協作茶農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低毒農藥、賒墊統一采購的化肥費用,并以高出市場10%至15%的價格收購他們的茶青。
政和縣還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創立知名品牌,統一商標,以提高競爭能力。目前,全縣大小茶葉加工企業共有120多家,部分企業先后注冊了白牡丹城、閩峰、洞宮、正禾、政茗等16個白茶專用商標。“白牡丹”公司繼“閩北知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之后,“白牡丹城”商標去年在香港注冊成功。 “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國(福建)茶博會上摘取金獎; “正禾”牌白茶在中國(上海)茶博會上奪冠……
如今,“白牡丹”公司的思路則是改喝茶為“吃”茶。參照日本抹茶的做法,將白茶研磨成粉狀,添至蛋糕、面包中,加工成茶糕,既不影響營養成分,又能保持風味。公司負責人黃禮灼說,公司去年和福建農林大學合作,開發的白茶飲料口感就相當不錯,即將推向市場,還將考慮水果味、蔬菜味白茶飲料的后續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