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錦英
德國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約一半用于農業生產。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德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也非常高。德國政府重點采取了三大措施來實現農業現代化。
重視農業合作社建設
作為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來又經多次修改完善。農業合作社在德國農業生產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組織很大,如德國畜牧協會等,其會員遍及全國,95%的畜牧養殖戶都是其會員。主要原因是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1970年代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
發展生態農業
既要發展生產,又要保護環境,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德國農業的出發點。其意圖是在確保農業基本自給的前提下,應用生態化、環保化的耕作和畜牧方法,避免由于外源物質污染或經營措施不當而造成對農田內外群落的破壞,注意對天然生物品種資源,特別是生態方面有價值群落的保護,保護風景名勝和自然景觀。為了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德國還成立了生態農業促進聯合會。其成員的共同行為準則是,每個生態種植單位應把自己看作是其所處生態環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保護好自己生存環境里的生態平衡,要用農家肥來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來防治作物的病蟲害,自己飼養家畜,自己種植飲料作物或牧草,注意輪作,一塊地里不應連續種植某一種作物等。總之,不能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為此,德國政府按每年450馬克/公頃的標準給予財政補貼。
實施農業支持政策
德國高度發達的農業是政府長期支持的結果,農業政策就是對農業實施高度的扶持和保護,力圖在維持現有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的條件下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農民可以從歐盟、聯邦和州得到津貼,政府也通過津貼對農業的發展進行干預。據有關研究表明,2002年,德國農民收入的40%左右通過出售農產品從市場上獲得,60%左右的收入來自各級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