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成

10月25日至28日,我和幾位年輕的同事駐在福建南安市康美鎮蘭田村,訪問農戶,學習農事,了解農村。
九件實事
一年不來如隔三秋。蘭田村村民人均收入漲了4000多元,達到了1.7萬元,全村生產總值5億多了。路寬了,燈亮了,水清了,村委會辦公樓也裝修得明亮了。村委會主任告訴我們,一年來給村民辦了九件實事。我們一行人只有我是二進村,所以有感覺。其他同志都是第一次,只能看材料記數據聽農民念叨。不論如何比較,農民臉上的表情告訴我們,一年來沒少得實惠。
高票當選的女副主任
村“兩委”給我們介紹情況后,我請坐在第二排的女同志發言。她的臉立刻緊張得紅了,說“沒說的,你上次來說過了。”把我嚇了一跳,仔細一看面熟,去年在她家訪問過。去年還是家庭婦女,在家帶孩子,小的懷里抱著,大的地上亂跑。她去年給我們講過,她家的150斤紅薯就是通過世紀之村平臺賣掉的。今年8月,她通過參加支委海選,以74票當選黨委委員,后又成為村民委員會副主任了。據說,該村的6位委員是77名黨員海選的,大家都是高票當選,潘春來書記得票75張。女副主任后來告訴我們,她原來曾在村上當干部,為了生孩子就辭職回家了。現在孩子大一點了,加上村里的發展環境很好,就想再次參與進來。自愿報名競選黨委委員,高票當選了。村里人心很齊,對村領導班子充滿信任、感謝和期待。
永遠在思考的信息書記
村黨委書記潘春來,他端著iPad在農田里的一張照片在網上流傳很廣,被媒體昵稱為信息書記。他的動人故事在我去年的進村筆記中曾描述過。只不過今年比去年榮譽更多了,知名度更大了。當然年齡也更大了。我曾經近距離接觸過華西村的吳仁寶書記,直覺告訴我,吳老書記已在他的村子里建立了系統的思想體系,已從單純的發展觀上升到哲學層面,已從一個執行官上升到思想者,同時還在擔任思想的踐行者和傳播者。潘書記與吳書記有一比,都是村書記,都在思考,都在謀劃。不同的是潘書記仍在探索階段。只要不限制時間,潘書記的演講會無限持續,規劃一個比一個新,目標一個比一個宏偉,信念一次比一次執著。潘書記老伴去年因病走了,他沒有張揚也沒有把悲傷帶到工作中和朋友間。但在以他日常生活起居為題聊天時,他卻總在嘮叨和夫人一起走過的艱辛而幸福的時光。一個知性的大老爺們!
世紀之村的草根信息員
蘭田村是在世紀之村信息平臺的助推下發展的,正因為為農民辦了實事,為農業信息化作了貢獻,農業部授予該平臺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村的稱號。據說目前已輻射帶動3萬多個村建立了信息致富平臺。村頭開雜貨店的老許今年已經69歲,他是世紀之村的信息員。我們去參觀學習,老爺子興奮不已。打開電腦,扛起無線鍵盤,熟練地輸入各種密碼和帳號,進入了農家店欄目。網店里有龍眼、芒果、兔子等。龍眼芒果已賣出不少了,月流水3000至5000元左右,如果兔子成交會有大筆進賬。當時有一女孩來找老許給手機充值50元,剛操作完,電腦顯示老許得到4毛錢的服務費,小女孩手機中當然還是50元1分不少,4毛錢是電話運營商返回老許的。據說電信運營商也會返費給世紀之村平臺。方便了農民,老許掙了錢,平臺得了利,這種可持續的模式多好啊。
村里的三個期盼
家家都有難事,那些個自己無能為力的困難,蘭田村自然也有。一個是希望把原有的山塘水庫的提水設施整修好。蘭田村有近2000畝耕地,目前大部分靠天。如果把山塘修好,所有耕地均可實現旱澇保收。另一個是規劃發展一個農業產業。全村人多地少,家家戶戶各自耕種,糧油菜瓜樣樣有,沒有現代農業的影子。第三個是建設一個村頭市場,幫助農民把田里的東西擺上去賣出去。之后我將這三盼向縣市兩級領導反映了,他們認同三件事的必要性,答應幫助。我尋思,等有錢或有權了我自己辦,不用求他們,哈哈哈。
雖然在村里,時間也不夠啊!年輕同事如饑似渴,問不完的問題,拍不完的照片,所到之處啥都記錄,看到啥都詢問。圍著潘春來書記問東問西,打破砂鍋問到底。去了稻田,挖了白薯,見到芝麻,下了水塘。晚上,看婦女們在廣場練集體舞,孩子們在小學練習南音,老鄉們在山坡上新建的亭子里觀夜景喝功夫茶。住在村里,吃在村里,溜溜達達也只能在村里。沒有應酬,沒有招待,沒有前呼后擁。
一片寧靜的村莊和幾顆寧靜的心。
(作者: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