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松 武宜凌



2012年12月7日,正值仲冬時節,豫西大地寒氣襲人。然而,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召開的全省科技和產業扶貧現場觀摩培訓會卻是春意盎然。來自全省多個市、縣扶貧辦的上百名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學習洛寧縣堅持財政扶貧撬動、龍頭企業帶動、規模發展推動、科技引領促動,大力培育特色扶貧產業,提高發展能力,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的產業化扶貧新模式。“2011年,洛寧縣生產總值1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97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24億元;全縣十年穩定脫貧8.59萬人。”從這些看似枯燥卻令人振奮的數字里,代表們感受到了產業化扶貧新模式給洛寧農民致富帶來的無限契機;從代表們驚嘆不已的唏噓聲中,記者切實感悟到了這種產業扶貧新模式,似春風一拂吹綠了千山原野,又似南燕雙歸讓洛寧農民萬戶如春。
引領農民改變觀念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位于洛河中上游,境內山、塬、川地貌皆備,大體為“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同時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受地理位置制約,洛寧盡管土地面積廣闊,然而域內大部分都是山地,傳統農作物的種植連人們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為繼,經濟發展更是如水中望月霧里看花般虛幻飄渺。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雖然洛寧農民的耕地十年九旱不打糧食,但經過考察,這里獨特的氣候卻極適合煙葉、蘋果、沙蘭楊等耐旱作物生長。同時,域內90%的山塬區又形成了天然的飼草場地,為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可靠保障。
為了鼓勵農民改變觀念,大力發展養殖和種植業,自2002年以來,洛寧縣委、縣政府通過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先是對規模化栽植生態林,發展核桃、金珠果、蘋果等林果產業的,每畝分別給予180元、300元不等的政策資金扶持;同時又對農民規模種植煙葉的,在基礎設施、煙用物資等方面給予扶持外,還先后投入了1.52億元扶持煙葉生產;接著他們還投放了各級財政資金2200萬元,用于改善連片貧困區基礎設施條件,扶持鼓勵農民搞畜牧養殖業。
通過這些得力舉措,農民發展養殖和種植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截至目前,該縣共發展優質林果等高效經濟林、生態林41萬畝,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常年種植煙葉面積達到了10萬畝,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黃金產業”;數萬畝的沙蘭楊種植,使該縣一舉成為全國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縣、全國聞名的“沙蘭楊之鄉”;林下養雞、架上喂兔、草場放羊、棚內育牛,如火如荼的養殖業遍地生花;“上戈”牌蘋果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是河南省名牌農產品。
大力扶持培育龍頭企業
養殖業爭相上馬了,但如何才能讓養殖戶得到實惠,如何才能保障可持續發展,洛寧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新模式。
“東漢禽業公司”是洛寧縣的招商引資企業,成立于2005年7月,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省扶貧重點企業和洛陽市小巨人企業。公司擁有日屠宰5萬只肉鴨自動化生產線、3000噸容量冷庫、年產12萬噸飼料廠、年產500萬枚種蛋和日出鴨苗1.6萬羽孵化場等現代化設施。
為了鼓勵農民發展養殖業,東漢公司按照政府要求,于2005年成立之初,便把肉鴨大棚建在貧困村,優先扶持貧困養殖戶,并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導+公司+專業合作社+五戶聯保養殖戶+銀行+擔保公司+政府貼息+養殖保險”的九+模式和公司“統一投資、統一建棚、統一管理、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回收、統一屠宰”的八統一管理運作辦法,不僅解決了群眾創業投資瓶頸問題,又降低了群眾的市場風險,確保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滾動發展。
方里標準化肉鴨養殖小區是東漢公司全額投資的,按照“鴨—沼—林”生態理念建設的標準化基地之一,由生活功能區、肉鴨養殖區兩部分組成,占地150畝,總投資450.58萬元。于2010年3月動工興建,2011年4月建成投產。養殖模式為:小區建設標準化鴨棚,由鴨農租用生產,租金按成品鴨每只0.5元從養殖利潤中扣除。如此一來,便從根本上保障了養殖戶利益。目前,單方里小區就建成標準化鴨棚20棟,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每批可養鴨10—12萬只,年出欄肉鴨80萬只以上,實現產值2400余萬元,可帶動周邊7個貧困村140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年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150萬元。現在該小區入駐鴨農18戶,已出欄168批次、107萬只,鴨農獲利164.5萬元。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發展肉鴨養殖基地37個,養殖戶1236戶,其中貧困戶566戶,占總戶數45.8%;年出欄肉鴨600萬只,年均帶動養殖戶增收4-6萬元。2011年,公司完成銷售收入1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如今,該公司計劃再籌備實施投資10.25億元,籌建集鴨苗孵化、肉鴨屠宰、飼料加工、熟食、羽絨加工等為一體的東漢產業園二期項目。屆時可實現年銷售35億元,帶動2萬多戶群眾增收致富。
一切為農民著想
有著“沙蘭楊之鄉”美譽的河南省洛寧縣,近年來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種植面積達到30多萬畝。為了確保種植戶利益,政府采取了齊抓共管、齊頭并進的辦法,急為農戶所急,想為農民所想。“一切為了農民”這句質樸的話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驗證。
“洛陽市富寧木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它的前身為深圳市天隆畫框有限公司。受洛寧縣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引導,以及有感于洛寧豐富的木材資源,公司于2009年12月整體從深圳搬遷到洛寧,并確立了以洛寧為中心,面向全球的發展戰略。
經過一、二期的建設,目前該公司已經完成投資6000多萬元,設計的200萬套高檔畫框以及300萬米畫框木線的生產線已經全面投產,預計年產值達到一億元人民幣。同時,公司計劃簽約20—30名具有一定水準的畫家,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油畫藝術創作,然后再配合自己生產的畫框進行裝裱,為市場提供一種完整的、原創的、能夠適合市場引導市場的藝術裝飾品,走出一條不同于大芬油畫村的油畫市場之路。
據介紹,公司三期還計劃投資3000萬元建設一個年產500萬米的裝飾線材生產線。屆時,年木材消耗量將達到6萬立方米以上。對將產生近1萬立方米的邊角余料問題,公司計劃再投資2000萬元建設一套裝飾板材生產線。也就是說,楊樹從進廠開始,到最后的產品出廠,完成了一個藝術化的高附增加值的循環過程。當工程全部建成投產以后,預計將完成產值8億元以上,為當地貧困群眾可創造3000多個就業崗位,利稅將達到1億元。
和富寧公司有著相同經歷的“洛陽天寧木制品有限公司”,也是洛寧縣政府的招商引資企業。該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專業生產各種木制工藝品、相框、禮品盒等,產品全部銷往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原材料就是沙蘭楊。
該公司成立至今,累計生產相框1300萬個,實現產值3億元。在公司的帶動下,洛寧當地的沙蘭楊由原來每立方600—700元升值到加工后的每立方7000元,每立方升值近10倍。同時,公司安置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500余名,其中70%來自貧困家庭,30%是殘疾人,有效地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和殘疾人就業難問題。
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一期工程投資2500萬元,建成廠房8棟,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資2800萬元,建設綜合辦公樓、職工宿舍樓各一棟、標準化廠房4棟等。目前公司辦公樓已建成投用,宿舍樓及標準化廠房已開工建設。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一億元以上,利稅達到2000萬元,年可用木材2萬立方,增加林農收入1500萬元,安置當地800余人就業,每年可增加當地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
引進培育勞動密集型企業
為了壯大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洛寧縣采取了流轉土地連片種植的辦法。他們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健全了縣、鄉、村三級流轉體系,并鼓勵社會資本、各類企業到農村承接、承租土地。
隨著政策機制的不斷完善,扶貧資金的合理投入,優質煙葉、綠色食品蘋果、優質畜產品和沙蘭楊等優勢主導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催生了一批水果萬畝鄉、千畝村、百畝園。2011年全縣新流轉土地面積7.6萬畝,其中外來客商和企業承包經營規模種植的,占新發展水果面積的70%以上;同時該縣還規劃建設了5萬畝的“百里萬畝優質煙葉產業帶”,培育了全省一流、全國先進的“小界鄉現代煙草農業示范鄉”。
目前,該縣已發展萬畝以上煙葉種植鄉3個、千畝以上片區26個,50畝以上種植大戶占種煙總戶數的60%。單2011年就完成煙葉收購1086.2萬公斤,增加煙農收入2.33億元,實現稅收5125.6萬元,種植煙葉戶均增收2.7萬元,8400戶煙農通過種煙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規模發展、集約經營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效益,而且還解放出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面對這些剩余勞動力的去向問題,洛寧縣政府更是面面俱到考慮得無微不至。
中擴贈品玩具(洛寧)有限公司位于洛寧縣產業聚集區玩具產業園,由香港中擴實業集團獨資興建,主要為國際知名快餐企業生產贈品玩具,產品全部出口歐美等地。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占地336畝。2007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同年11月開始生產。截至2011年底,公司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產,累計完成投資3000萬美元,實現產值3.56億元,營業收入3.02億元,出口創匯4760萬美元,增加務工人員收入一億元以上,累計為當地創造工資性收入3億元。公司現有員工7000余人,其中洛寧籍員工5300余人,占全部員工的75%。
其實,中擴公司只是洛寧縣為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個縮影。自農民土地大規模流轉伊始,剩余勞動力的安排問題就被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他們規劃建設了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產業園,并利用政策資金扶持等辦法,引進培育了香港中擴玩具、廣東韋得電子等一大批制造企業入住,吸納了一萬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就業,探索了一條“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促進貧困群眾就業致富”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在中擴玩具廠上班的城郊鄉榆莊村村民張三妞激動地告訴記者,她們村在廠里打工的有20多人,每人每月都有1500元左右的工資。以前四處跑著找工作,現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晚上還能回家照看孩子,這都是政府引來的企業為農民帶來的好處。
洛陽市扶貧辦主任孫曉偉告訴記者,2010年至今,洛陽市扶貧辦扶持洛寧縣產業扶貧資金共計1032萬元。其中,扶持科技扶貧項目9個,共360萬元;扶持龍頭企業8個,下達資金352萬;扶持小額到戶資金320萬元,用于貧困戶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以及小型農產品加工等項目。
洛寧縣縣長張獻宇向記者介紹說:“2013年縣財政還要加大對扶貧企業的扶持力度,讓更多的貧困村民有事可做,有錢可賺。”
“春風一拂千山綠,南燕雙歸萬戶春。”洛陽市扶貧辦和洛寧縣政府的一個點子,竟然讓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錢花,就連往日找遍大街小巷也找不到活干的殘疾人生活也有了保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難怪在富寧公司上班的殘疾人蘇杏麗笑容可掬地說,以前只能在家做飯,沒有半點經濟收入,如今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自己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樣,做時髦發型,穿流行服裝,這一切都是政府給我們帶來的福啊。
當地農民們詼諧地說,以前靠天來吃飯,如今在家能賺錢。假若不愿把心操,工廠就在村旁邊。不管老天澇和旱,不怕刮風陰雨連。打工看家兩不誤,幸福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