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強
“關鍵事件”具有典型性和主觀性的特征。所謂典型性,是說“關鍵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反思的價值。而主觀性指的是教師的主觀判斷,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興趣偏好來判斷哪些事件具有意義、對教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教師自己創造了“關鍵事件”。因此,筆者非常注重通過“抓住體育課中的關鍵事件”來進行課后的反思與提升。
一、課后及時“勾事”
所謂“勾事”,就是通過回憶的方式,勾勒“關鍵”事件發生的過程與結果。
1. 確立“關鍵事件”,自主“勾事”
體育課上,會發生很多事件,上課教師必須在課后盡快確定好要選擇的內容,接著回憶具體的發生過程與結果,逐一勾勒出來。關鍵事件的勾描要清晰、準確,以便重現所發生的“教育真相”,從而為實現從過去“實踐現場”到現在“勾事敘述——現場研究”的轉變奠基。
2. 借助“他人”,勾勒“關鍵事件”
有時候,上課教師很難把體育課中發生的詳詳細細地描述出來,如果條件允許,不妨借助他人的力量進行“勾事”。首先,可以借助錄音、錄像的方式,課后通過一次次的傾聽錄音、觀看錄像來還原“關鍵事件”,便于后續反思。其次,可以請同事幫忙,讓他(她)記錄自己課中“關鍵事件”發生的過程,當然要提前提醒同事不要摻雜自己的感想,只是純粹地記錄事件,然后再補充自己在課堂中觀察到的細節,讓“關鍵事件”更真實。
二、深入剖析“構理”
在“勾事”的基礎上,上課教師要深入分析,以便真正發現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思考解決的策略,讓自己今后的教育行為更符合學生的立場,使他們更健康、快樂、有效地成長。
1. 透析“前因后果”
一是思索發生了什么,既要思考“關鍵事件”發生的過程和背景,也要分析自己的現場感受與學生的現場感應。
二是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通過剖析師生的具體細節,來探尋“關鍵事件”發生的前因有哪些(即導致該事件發生的直接和間接原因是什么)、教師和學生各自的關鍵點是什么、理性地看待與剖析這個“前因”如何“生成”現在這個結果。此時,最好不要急于剖析如何“去做”的問題,否則容易遮蔽透過這個“結果”探究出存在的各種“前因”。
三是思慮發生后處理的過程。充分挖掘了“關鍵事件”的“前因”之后,就要針對師生在處理這個“關鍵事件”的具體作為進行透析,如發生后的結果如何、自己控制和把握的能力如何。然后,剖析合理處理的層面以及存在的具體問題。
2. 預設“改進方向”
對“關鍵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明確的把握之后,就要思考處理的最佳辦法,如事后該如何“補救”才能順應新情況、新變化和新規律。讓自己在真實的現象里認識與把握學生的內在需求、行為表現和成長經驗的聯結點,以便“構理”出“關鍵事件”發生的規律及改進的現實意義,真正彰顯課后反思的價值。
三、回歸課堂“溝通”
對“關鍵事件”進行了“勾事”與“構理”之后,還需要讓已把握的新走向通過實踐來進行“溝”順與“通”暢,這就需要根據實踐的導向再次回歸課堂檢驗。事實上,不容易再次重現曾經發生的那個“關鍵事件”,但教師可以通過已經進行的課后反思,在新的體育課堂中更好地導控新的“關鍵事件”。如,筆者曾經在雨后濕滑的塑膠場地進行彎道跑的教學,由于發生了兩例學生摔倒的“關鍵事件”,不僅進行了瞬時的反思與現場的調整,課間十分鐘還在腦海中勾勒了發生的過程與新的思考。接著的第二節課就在已經干透了的籃球場(平面塑膠)的三分線上進行彎道跑,這樣就有了“擺脫強烈的離心力”的新的思考,結果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彎道跑的技術,合理地突破了重難點。圍繞著這兩個“關鍵事件”,筆者曾經寫過兩篇反思文章并正式發表。
時常抓住體育課中可觀察的“關鍵事件”進行課后反思,才會在以后的課堂中敏銳感應“關鍵事件”及進行現場的合理調整,才能抵達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的境界——“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參考文獻:
[1]楊玉東.教研要抓住教學中的關鍵事件[J].人民教育,2009:(1).
[2]諶鳳山.抓住敘事的局限于重構[J].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