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劉懷勤,蔡建梅,武秋林
上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前牙反牙合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錯牙合畸形,這種患者除前牙反牙合外還多伴有上前牙區的擁擠和上唇后縮凹陷畸形[1]。對于此類患者,如使用通常的舌簧牙合墊式活動矯正器,由于矯正力量不足,無法有效地拓展間隙,所以難以排齊牙列,解除反牙合,面型的畸形也不能得到矯正。若使用固定矯正器進行矯正,則矯正效應僅局限于牙列和牙合關系,同樣存在面型改善不明顯的問題[2]。針對上述不足,筆者使用菱形分裂簧唇向擴弓器用于此類患者的矯正,通過促進牙槽骨矢狀方向的發育,既矯正了反牙合又開辟了間隙,不僅為固定矯正器排齊牙列創造了條件,還改善了患者的側面型,取得了很好的矯正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齡11~14歲。均屬于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前牙反牙合病例。臨床表現:上前牙區牙槽骨扁平或凹陷;上牙弓有不同程度的牙列擁擠,咬合時上下前牙為反牙合關系,反覆蓋2~4mm,反覆牙合2~5mm,側面型有明顯的上唇后縮,下頜大小,位置和形態則基本正常。
1.2矯正器的設計:雙側上頜第一恒磨牙上設置改良式箭頭卡,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間放置鄰間溝,另外制作一個前牙箭頭卡放置在兩個上中前牙上。在兩側上尖牙腭側各放置一個菱形分裂簧,所用不銹鋼絲的尺寸為1.0mm,其開口朝向尖牙。此外還需彎制一帶U形曲的橫腭桿將兩側后牙合墊聯結在一起加強整個矯正器的穩定性(如圖1),然后用自凝塑料制作基托。
1.3適應證:本矯正器適用于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前牙反牙合的病例,一般反覆蓋不能大于4mm,其后牙的咬合關系基本正常。患者的下頜大小,位置和形態應沒有明顯異常。適用年齡段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但對于沒有嚴重上頜骨發育不足畸形的成年人也可嘗試使用。
1.4矯正器使用方法:試戴時,先將矯正器戴入患者口中并在上牙列穩妥就位。然后根據患者的咬合情況對矯正器的牙合墊進行適當的調磨,其目的是在保證前牙區的反牙合鎖結關系得到解除的前提下使雙側咬合達到平衡,同時避免咬合過高給患者帶來不適。
使用時必須先將基托于兩側尖牙區腭側用切割砂輪分別剖開,這樣整個矯正器就分為3部分;前牙段和兩側后牙段(如圖1)。用“T”形鉗在兩側的菱形分裂簧的尖端分別加力鉗夾,以使菱形分裂簧開口打開各約3mm,再適當調整橫腭桿的U形曲以補償菱形分裂簧加力打開后對該矯正器后牙段產生的變形影響。之后戴入患者口內,使之完全就位,必要時調節前后箭頭卡及鄰間溝以確保良好固位。這樣菱形分裂簧產生的彈性力量逐漸將上牙弓的前段推向唇側。通常情況下每周復診加力一次,加力的大小標準是每次使菱形分裂簧開口擴大2~3mm。由于存在個體差異,臨床應用時尚需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和上前牙的松動度以及療效對加力的幅度予以適當加減。
矯正成功的標準:①前牙反牙合得到矯正,為了減少復發,通常需要一定的過矯正及正覆蓋≥2mm;②拓展的間隙足夠排齊原本擁擠的前牙;③原來由上頜前段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凹陷型側面形得到改善;④雙側后牙有穩定的咬合關系。當療效達到后,需要經過適當的保持期,一般為3~4月。此后就可以使用固定矯正器,利用已經開辟的間隙,將原本擁擠錯亂的前牙排齊。需要注意的矯正過程中,當前牙反牙合解除后,應該及時分次減磨后牙牙合墊以使雙側后牙能夠盡早恢復合接觸。
2結果
使用本矯正器矯治后,所有病例的反牙合都得到矯正,療程為1.5~3個月。除了咬合關系的改正外,由于上前牙區牙槽骨在矯正力的作用下產生一定的生長,患者的側面型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此外牙弓的長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現為雙側上尖牙區出現4~6mm間隙,這就為以后使用固定矯正器排齊牙列完善咬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3典型病例
某女,14歲,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前牙反牙合,前牙區擁擠,雙側乳尖牙滯留,恒尖牙萌出間隙不足,側面型顯示上唇區明顯后縮(如圖2~3)。
4討論
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前牙反牙合合并前牙擁擠的病例具有典型的體征特點:①上頜前牙區牙槽骨扁平凹陷,欠豐滿;②前牙反牙合;③前牙區骨量不足,牙列擁擠,嚴重者尖區凹陷后縮。此類患者的矯正需要達到3個目標:①矯正前牙反牙合;②開辟間隙,排齊牙列;③改善骨面型。達到這些目標的關鍵是促進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的矢狀發育,實現牙弓的唇向發展[3],就需要矯治力量具有相當的幅值,能夠對牙槽骨產生矯形作用[4]。而普通的雙曲舌簧活動矯治器和固定矯治器所產生的矯治力是難以滿足需求的。
菱形分裂簧唇向擴弓器使用菱形分裂簧作為加力元件,產生的力量較大,具有一定的牙槽骨矯形作用。這非常有利于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向生長。本臨床研究表明,該矯正器能夠有效地完成上頜前牙區牙槽骨矢狀發育不足導致的前牙反牙合的矯治并能明顯改善面型。
使用菱形分裂簧唇向擴弓器矯正1個月,前牙反牙合獲得矯治,原本凹陷的上前牙區牙槽骨變得較為豐滿。從側面型可以看出,上唇后縮的體征明顯得到改善(如圖4)。由于上前牙唇向移動的過程中,牙槽骨受到刺激產生了生長,所以尖牙區出現了足夠的萌出間隙(如圖5)。拔除乳尖牙后不久,左右上恒尖牙先后萌出(如圖6)。牙弓的徹底排齊和咬合的完善則需要使用固定矯正器進行。
在前牙區安放的箭頭卡,不僅增強了整個矯治器的固位,而且在加力推移上前牙唇向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盡可能地保證上前牙的整體移動,避免或減輕牙長軸的唇向傾斜。這無疑是有利于矯治效果的改善和療效的保持。必要時,也可在制作時,將基托前牙區部分的自凝塑料向上前牙的唇側延伸,使之包繞上前牙的切端形成帽狀覆蓋,這可進一步增強上前牙唇向移動的整體性。
當上前牙唇向移動、反牙合解除、前牙段出現足夠的間隙后,為了鞏固療效防止復發,通常需要將原來的菱形分裂簧唇向擴弓器作為保持器繼續戴用3~4個月。此后才能使用固定矯正器矯正擁擠,排齊牙列以完善療效。
[參考文獻]
[1]段銀鐘.口腔正畸臨床技術大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38-245.
[2]曾祥龍.現代口腔正畸學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0:147-148.
[3]Baccetti T,Rey D,Angel D,et al.Mandibular cervical headgear vs rapid maxillary expander and facemask for orthopedic treatment of Class III malocclusion [J].Angel Orthod,2007,77(4):619-624.
[4]Kanno Z,Kim Y,Soma K.Early correction of a developing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J].Angel Orthod,2007,77(3):549-556.
[收稿日期]2011-09-01 [修回日期]2011-12-22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