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軍,陳燕松,黃曼萍,梁偉海,楊柳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局限性色素脫失性疾病,世界患病率是0.5~1%[1],臨床以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皮膚變白為特征。皮損在面部、頭部、雙手者高于皮損在軀干不外露處[2],50%的患者于18歲前患病[3],使患者身心受創。筆者通過閱讀歷代與白癜風相關書籍,并查閱近二十年與白癜風的相關文獻,發現臨床上中醫治療白癜風多從肝腎不足、肝郁氣滯、氣血瘀滯辨證分型,分別用滋養肝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法論治。然而,臨床千變萬化,部分患者從營衛不和辨證,通過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法治愈。本文就營衛不和型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及治療綜述如下。
1營衛不和型白癜風的歷史沿革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對白癜風的認識歷史悠久,自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便有“白駁”、“斑白”之說。歷代醫家對此病各有闡述,對其病因病機各有認識,其治法各有千秋。隋代巢元方首現提出氣血不和致白癜風,他于《諸病源侯論》言:“白癜者,面皮頸項身體皮肉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風邪搏于皮膚氣血不和所生也。”清代吳謙《醫宗金鑒》亦有此觀點,“此證自面及勁,肉色忽然變白,狀類斑點,并不癢痛,由風邪相搏于皮膚,致令氣血失和。”兩位醫家所述氣血不和亦有營衛不和之意,因為《醫宗金鑒》有言:“營即血中之精粹也,衛即氣中悍者也,以其立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其流行只用而言,則曰營衛。”也即說氣血為體,營衛為用,因而調和氣血需調和營衛。
2營衛不和型白癜風的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
筆者從搜集的臨床病例中總結發現,此型白癜風患者平素體虛,多汗,惡風,易感,有典型的太陽中風表證(下文病例中有體現)。內經有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得病與否,與所受病邪及個人體質密不可分,正如《黃帝內經·論勇》云:“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黃帝內經·皮部論》言:“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絡脈盛,色變”,盡管此段話或許非直接針對白癜風所寫,但其論述與白癜風發病機理相符,外邪克于皮膚,則腠理開,打破“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正常運行,導致營衛不合,此時邪入絡脈,絡脈盛則膚色變。
3調和營衛之冠—桂枝湯
經查閱大量文獻,筆者發現現臨床上桂枝湯已廣泛運用于治療各種皮膚病,如皮膚瘙癢癥、蕁麻疹、白癜風等,都取意桂枝湯調和營衛之功。桂枝湯原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桂枝湯組成雖簡單,但越是簡單的事物越有深意,其組方配伍極其嚴密,桂枝甘草辛甘發陽,芍藥甘草酸甘發陰。 《黃帝內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醫圣張仲景在方中詮釋著他對《內經》藥味理論的認識與體會,脾為后天之本,人得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方中“甘草大棗生姜”調和中州脾胃,符合《內經》重視脾胃的理論。一言以蔽之:此方立法,從脾胃以達營衛,周行一身,融表里,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筆者認為在治療體虛營衛不和白癜風患者時恰當運用此方,會收奇效。
4桂枝湯“和法”的見解
現今對桂枝湯治法的理解有二:方劑書把桂枝湯歸于解表劑中,屬汗法[4];另一種觀點認為桂枝湯有調和營衛之功,應屬和法。如王占彬認為,就其學習與臨床體會感到此方對“和法”的體現并不亞于“汗法”[5]。筆者認為在治療虛人外感時桂枝湯主要發揮其解肌發汗之功,而對于進一步演化為其他疾病時,桂枝湯便主要發揮其 “調和營衛”之“和法”作用。《重訂廣濕熱論》云:“凡屬表里雙解、溫涼并用、苦辛分消、補瀉兼施、平其復遺、調其氣血等方,皆謂之和解法。”《醫學心悟》云:“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度變化無窮焉。”由此可見,和法之義的廣,不能狹義局限于小柴胡之和解[5]。
中醫奠基于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上,正如儒家崇尚中庸,強調以和為貴,社會之和,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而中醫注重整體觀,人自身的和,人與社會的和,人與自然的和。中醫八法中便有“和”法。藥物入于人體,調動人體自身的強大抗敵機能,在保存自己的同時,驅逐病邪,使人體達到自我和調的狀態。對于營衛不和型白癜風患者,運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的功能,使患者體內營衛協調暢流,增強防御驅邪之力,陰陽和病必愈,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正所謂“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5臨床病例
蘇戰豹等[6]治療1例19歲男性患者,左頸及額部上發際白斑,病史10年,在當地醫院確診為白癜風,平素體虛多汗,易感冒,投以桂枝湯加川芎、白蒺藜、露蜂房,外用生姜涂擦患部,服方半年,白斑基本消退,隨訪并未復發。竇海忠[7]治療1例9歲患兒,男,患白癜風1年。癥見面部、軀干、四肢見指甲、錢幣大小的白斑多處,平時體虛多汗易感冒,舌淡潤,苔薄白,脈細軟。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桂枝,白芍,烏梢蛇,制首烏,刺蒺藜,生姜,大棗,炙甘草),外用自擬白癜風液(補骨脂、紅花、菟絲子、白芷、細辛、丹參),治療半年后色素基本恢復,至今未再復診。繆奇祥[8]治療1例女性患者,68歲,患白癜風5年。癥見: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塊,無瘙癢感,食少神疲,怕風,心悸,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投以桂枝湯合四物湯加減(桂枝,白芍,大棗,川芎,生地,當歸,制首烏,夜交藤,炒白術,防風,黃芪,地膚子,生姜,甘草),治療3個月后,白斑基本消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上3例患者均“體虛多汗易感”為特征,可辨為氣血虛弱,營衛不和,因而用桂枝湯加減,調和營衛均治愈。由此可見,在正確辨證下的桂枝湯加減配合外治方法治療白癜風,確實可行。柯琴稱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經過后世不斷的發展,桂枝湯的應用范圍正在擴大,遠不止解肌發汗。正如陳修園《長沙方歌括》首卷言“無論傷寒雜病,陽經,陰經,凡營衛不和者,得桂枝湯而如神。”
6小結
現代人生活環境的污染,工作壓力的增大,運動的減少,以致體質減退,而致白癜風的辨證分型也漸復雜,即便易診,也難治。作為醫務工作者,在面對白癜風患者時,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筆者認為,當患者出現有體虛營衛不和表現時,不妨考慮運用桂枝湯加減進行治療,同時醫生應以人為本,了解患者心理,向其解釋病情與治療過程,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堅定患者治病的信心,使其持續治療,以期達到更佳效果。總之,以“和”法用桂枝湯治療營衛不和型白癜風既豐富了桂枝湯的運用,又為白癜風的治療開拓了臨床思路,希望對廣大臨床醫生有所幫助,也希望對白癜風患者有所受益。
[參考文獻]
[1]Kawakami T,Hashimoto T.Disease severity indexe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in vitiligo[J]. Dermatol Res Pract,2011,2011:342,750.
[2]汪郭亮,郭麗英,楊穎,等.門診白癜風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 空軍總醫院學報,2010,26(2):122.
[3]Huggins RH,Schwartz RA,Janniger CK.Vitiligo[J].Acta Dermatov enerol Alp Panonica Adriat,2005,14(4):137-142,144-145.
[4]童增華.桂枝湯應屬發汗劑[J].四川中醫,1986,5(6):55-56.
[5]王占彬.桂枝湯“和法”探析[J].廣西中醫藥,1993,16(6):38-39.
[6]蘇戰豹,王玉璽. 經方桂枝湯類方治療皮膚病的概況[J].中醫藥信息,2009,26(6):65-66.
[7]竇海忠.皮膚病性病經方治療舉隅[J].四川中醫,2009,28(2):106.
[8]繆奇祥.桂枝湯為主治療慢性頑固性皮膚病的體會[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5,12(5):37-38.
[收稿日期]2011-10-01 [修回日期]2012-02-20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