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平


“退耕還林是基礎,引導產業來致富”說起這句順口溜,重慶市涪陵區的農民們無不喜笑顏開。實施退耕還林十年來,該區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47.9322萬畝,每年有效攔截泥沙28萬余立方米,并帶動了筍竹、花椒、蠶桑、水果、木本藥材、干果等“綠色”產業發展,為農戶帶去了可觀的直接經濟收益。
山青水綠富萬家
涪陵,地處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坐落于雄渾的長江與秀美的烏江之濱。2002年,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由試點轉入全面實施,由毀林開荒向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轉變的新篇章在涪陵揭開序幕。經過十年的努力,全區累計完成投資41562.58萬元,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達47.9322萬畝,其中坡耕地造林19.6322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3.3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實現了“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十二字方針政策圖景。
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有力實施,有效地增加了涪陵區的森林資源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十年來,全區19.6322萬畝退耕還林坡耕地造林將土地性質更換成林地,增加了林業用地面積。通過加強撫育管護,種植的松、杉、柏等生態苗木大部分長勢較好,效益初現,地被物逐漸恢復,使全區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得到增強,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在注重生態效益,傾力實施退耕工程的同時,該區還借助退耕強產業,積極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樹種,種植花椒面積達43350畝、筍竹41000畝、蠶桑38700畝,水果18600畝、木本藥材12950畝、干果12550畝,計167150畝,占退耕還林工程坡耕地造林的90.4%。初步形成了藺市鎮、馬武鎮的梨基地,南沱鎮、荔枝街道辦事處、新妙鎮的花椒基地,焦石鎮的板栗、核桃基地,南沱鎮的柑橘基地,以及沿江鄉鎮的竹產業基地,使一大批農民從以耕作土地為主轉移出來,外出從事二、三產業。而退耕還林栽植的筍竹、花椒、梨、桃等也已經成為退耕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部分栽植花椒的農戶收入達到15000元以上。蠶桑已經成為很多鄉鎮農民的支柱產業,2006年涪陵區蠶繭產量近9萬擔,并培植、鞏固、壯大了新盛食品公司、興宏園林公司、正眾蠶業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
“突顯了生態效益,體現了社會效益,提高了經濟效益?!?這三句話,是對涪陵十年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定位與評述。據了解,該區退耕還林前,全區森林覆蓋率只有32.8%,退耕還林后,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2%,凈增近10個百分點,此外,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該區每年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萬余人從事二、三產業,實現年產值2.5億元,真正實現了退耕農戶能致富的目的。更令人們樂見其成的是,除了恣意享受蔥郁青翠的宜居生態美景,日益良好的生態環境外,還讓野豬、狐貍、斑鳩等許多曾經失去家園的野生動物,又重新回到了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生態平衡上來?!耙唤趟?、兩岸青山”的生態夙愿在退耕還林的推波助瀾下變得觸手可及。
貧瘠土地花椒香
“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增收。如何破解?涪陵區小溪村的破解之法是——跳出農業抓農業,以林業帶農業,以退耕導林業,林農結合,產業化經營,讓農村成“綠色車間”,農田成“產業基地”,碗碗土出“金元寶”。
小溪村位于涪陵區荔枝街道烏江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地貌切割較強,巖石廣布,土地破碎零星,耕地稀少,保水保肥力差,土壤貧瘠,以“碗碗土”著稱。在很長的一段時期,當地群眾依靠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向貧瘠的土地要飯吃,生活極為貧困。自2002年退耕還林實施以來,全村干部、群眾不等不靠,科學規劃退耕還林小班48個,共785.8畝,并結合全村地質情況,咨詢專家,科學設計,在退耕還林地上種下生態致富林——花椒500余畝。
“既然不能種出管吃飽的東西,那就要種出管吃好的東西來,種出管錢的東西來”,這是當年小溪村所有干部群體的共同愿望。按照這個思路,村支兩委主動找街道辦事處領導、林業站,并邀請區林業局的專家到小溪村現場規劃設計,最終科學提出了種植花椒生態林。花椒樹喜鈣耐旱,小溪村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雨量較少,非常適宜花椒生長,且花椒樹根系發達,能深入石縫之中,不但能抵御干旱,還能起到較好的固土保水作用。滿山遍布的巖石也能對花椒生長具有特殊的作用,巖石通過對陽光的反射和漫射作用,造成日夜溫差大、空氣濕度低,這種特定的氣候環境剛好有利于各類種子和果實(特別是干果和莢果類)的有機物的轉換和貯存,因此,小溪的花椒長勢較好,又香又麻,深受市場歡迎。
幾年來,通過當地百姓的精心管理、管護,小溪村退耕還林地的花椒樹已經滿山成林,規?;幕ń贩N植已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2年,該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現在年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僅花椒產業一項戶均增收上萬元。目前,全村正以原有的退耕還林花椒林為基地,以點帶面,在全村新發展花椒林1000畝,幅射帶動了百靈村、金竺村、荷香村、平安村、方坪村、東豐村其他五個村共 5000畝的花椒種植規模,把荔枝街道辦事處打造成了重慶市有名的“花椒之街”。此外,通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該村還進一步加快花椒產業化、規?;ㄔO,成立了小溪花椒協會,注冊了“小溪花椒”品牌,實現了小溪花椒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領全村老百姓走上了富裕道路,擺脫了年年望天吃飯的落后貧窮面貌。
綠滿山鄉又一村
昔日寸草不生,今日綠樹成蔭——這不是奇跡,這是退耕還林重點工程為涪陵江岸的北山坪南坡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音”。
2010年4月7日,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考察了涪陵區長江兩岸造林江北片區工作。當看到一片浩瀚無垠的“林海碧浪”連綿起伏、郁郁蔥蔥的景象時,賈治邦局長盛贊涪陵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建設及退耕還林生態林建設很有“示范性”……
涪陵區北山坪南坡一直以來都是農民種植蔬菜的重要之地。該地段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2003年,區政府為了改變江北街道辦事處北山坪南坡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貌,將其納入到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造林綠化。
經規劃,北山坪南坡坡耕地還林共有2537.3畝,涉及四個村(居委),其中點易居委退耕面積1566.6畝,是項目的主體,坡陡山高,土地貧瘠,造林綠化難度大,一開始,退耕農戶由于意識不到位,抵觸情緒大,不愿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涪陵區政府對此情況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決定對點易居委5個組1537人全部實行農轉非,享受城鎮低保標準生活費的政策,將他們的土地流轉給江北街道辦事處統一植樹綠化,辦事處對流轉土地實行業主承包造林并享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組建專業施工隊實施。政府的決議和積極的辦事態度感動了當地百姓,極大地帶動了百姓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積極性,一時間,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勢不可擋之勢在涪陵北山坪南坡一帶開展起來。
記者了解到,盡管北山坪綠化開展多年來,年年都面臨著嚴重的干旱,但當地群眾仍不氣餒、不松懈,抓住每一個栽樹季節全面進行補植補造,頂烈日全力以赴抗旱保苗,不惜人力、物力、財力,采用“以多取勝”的辦法,終于取得豐碩成果?,F在的北山坪南坡退耕還林地塊上枝繁葉茂,一片蔥綠,撫育管理到位,每畝林木株數保持在退耕還林規定密度的2倍以上。
可喜的是,北山坪南坡實施退耕綠化后生態效益明顯,不但提高了江北的檔次,還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綠化區域山清水秀,改變了以前每遇較大降雨,洪水滿坡、泥土滿溝的山洪土瀉現象;轉移了綠化區內大量的勞動力務工經商,增加該區域群眾收入500萬元;茂密植被維護了生態平衡,新增了多種有益動物,空氣清新益人,成為當地度假、旅游的好去處;日趨繁盛的生態環境紅火了旅游產業。隨著一批高規格生態園的落戶,必將為江北旅游業的興起以及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