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當年,松下幸之助以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將松下朝著250年老店的目標前行,而今技術革新的重要性需要被重新審視,不僅在傳統的電視業務,更在于未來的環保業務。
一則讓中國家電企業彈冠相慶的消息不脛而走,即日系家電巨頭經營狀況集體淪陷。這起源于松下、夏普、索尼預計的2011年財報。在過去的一年里,三大巨頭普遍出現巨額虧損,三家企業虧損合計約170億美元,其中尤以松下為甚,虧損額達7800億日元(約合100億美元)。
還是虧大了
對于截至12月31日的第三財季,松下公布凈虧損為1976億日元,而此前分析師的平均預期為30億日元。
早在日本大地震爆發后不久,鑒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幾大日本家電巨頭預言2011年經營將出現困難。松下電器2011年第一季度凈虧損303.5億日元,銷售額同比下降10.7%,而2010年同期還是凈賺436.8億日元。
截至2011年,松下大部分工廠已經設址泰國。而泰國爆發近7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使松下不得不于去年10月份停止了當地三家生產家用電器及其他產品的工廠的生產。松下稱,這場災害將分別使本財年的銷售和利潤減少1300億日元和600億日元。事實上,除去因泰國洪災損失的1300億日元,松下的損失依然達6500億日元,大大高于去年10月預測的4200億日元。
此外,韓國企業的競爭也是導致日系電子企業虧損超預期的“罪魁禍首”。在海外市場,日系家電巨頭越來越難與成本較低的韓國三星、LG以及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同行競爭。在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永看來,十幾年前,日本家電企業領跑世界,但隨著技術擴散,在優質低價的攻勢下,日系企業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在當今世界的創新浪潮中,創新力仍顯不足是夏普、索尼和松下等家電巨頭的通病。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日本家電企業在技術方面進步不大,尤其是業務份額較大的電視業務。
將松下與夏普、索尼等公司一并列為日系企業討論,確有簡單化傾向。索尼的全部業務集中在電視、游戲、數碼和影視等領域,日立、東芝開始向電力等基礎設施等領域轉型,而松下電器的在傳統白色家電領域,特別是電視業務正在受到韓國和中國的消費電子企業的激烈競爭。
業務“瘦身”
松下是全球第四大電視機生產商,由于日元升值導致國內生產成本提高,該公司正增加出口并增加進口零部件。由于競爭加劇,該公司將其電視機銷售額年度目標從此前的1900萬臺下調至1800萬臺。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在去年10月曾預測,2011年全球液晶電視機出貨量可能增長8%至2.06億臺。根據該公司的數據,在截至12月31日這個季度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13%。該公司還預測2012年的全球出貨量將增長10%,這意味著全球家電消費市場仍將繼續增長,而松下需要做的將是改變電視機業務的發展戰略,而不是放棄一個貌似走入衰退的行業。
2011月10月,松下宣布一項計劃以改組其電視機和芯片業務。該公司將停止兩個日本電視機面板生產廠的運作,將面板廠轉移到中國,直接面對新興國家,以期減少生產與銷售成本。在電視相關業務方面,松下將加強平板電腦和醫用顯示器液晶屏幕的銷售,并加強利潤率較高的大型液晶電視的銷售,避免產品的同質化競爭。
松下在近期的聲明中表示,這些措施再加上成本削減、增加進口來自亞洲生產商的零部件以及洪水災害后的復蘇,可能將使自4月1日開始的新財年增加約2500億日元利潤。
松下不僅需要改變電視業務的戰略,還需要謀劃更遠的未來,而業務重點的轉型便成為當下之急。轉型一詞在十年前的松下就已經被重視。歷經數年的三洋并購案也在過去的一年里得以進展。
松下正在“瘦身”謀求轉型。
謀劃“綠公司”
松下在2008年收購了日本最大的充電電池生產商三洋的控制股權,并在去年將其成為旗下全資控股公司,從而加速在電池業務的擴張。松下已經加速了松下電器、松下電工與三洋電機“三社合一”的進程,“瘦身”并向節能方案提供商轉型。從2012年4 月起,松下將會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業務”,并計劃“分期分批地”將三洋在日本的零售店轉變為松下的零售店。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轉型成為一家環保創新企業。我們將專注于實施改革,從而可以實現V型復蘇。”2012財年,松下計劃將電視以外的產品銷售比率提高到5成以上,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環保業務。
松下總裁大坪文雄對2012財年信心滿滿。他預計2012財年松下有望實現V形恢復。對于“赤字大戶”的電視部門,松下將把重點放在高附加值產品上。同時,他希望將松下改造成太陽能面板及車載電池等環保創新型產品的領先廠商。松下計劃在日本加強太陽能面板的銷售,在海外增加節能家用電器和可充電汽車電池的銷售。
早在去年11月,大坪文雄表示,松下將支出450億日元在馬來西亞建立一個生產太陽能電池和模組的工廠。
不過,東京Resona銀行基金經理伊達戶田卻看到了其中的危機,松下一直在試圖減輕同行業帶來的競爭壓力,但一些舉措,例如收購三洋,卻未能產生任何結果。
松下收購三洋到底是冬天還是春天的爭論自收購之日起就沒有停止,不過今年4 月,合并瘦身的轉型將真正拉開帷幕。松下電器將三洋電機和松下電工變為全資子公司。與此同時,松下戰略轉型的軌跡清晰凸顯:這家電子制造商將整合所有業務領域,劃分為3 個集團:消費、元件和設備、解決方案,現有的16 個部門將合并為9 個,包括家電、能源和醫療保健。
此次重組旨在通過銷售太陽能電池板和LED 照明設備等節能產品,面向家庭、零售店和建筑等市場,拓展松下公司的能源業務,把能源作為主要領域來發展。三洋電機中期計劃顯示,作為松下六大重點事業之一的新能源產業,三洋力爭太陽能電池在2015年進入全球前三位,二次電池居全球第一位,混合動力要在2020年擁有40%的全球市場占有率。
松下本部預計2018 年集團的整體業績將超10 兆日元。而其中的增長貢獻值超過50%將來自電視業務以外的新興業務,新能源將在公司業務中占據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另據消息人士透露,瑞薩電子、富士通、松下三家企業將會分拆系統芯片設計研發部門,合并將產生日本的芯片冠軍企業,并將獲得日本政府的財力支持。
當年,松下幸之助以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帶著松下電器朝250年老店的目標前行,而今世事變遷,技術革新的重要性需要被重新審視,不僅在傳統的電視業務,更在于未來的環保業務。轉型于環保業務的公司亦不在少數,除了像過往一樣拼經營理念創新,松下要想占領先機,恐怕還需要在松下幸之助的精神遺產外,尋找技術研發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