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韻婷



一位年僅三十五歲,卻擁有大膽想象力與冒險精神的藝術家,古典音樂世界的改革創新倡導者,《每日電信報》筆下“清新脫俗,不凡靈感”的詮釋者。
耶路撒冷,作為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圣地,已然成為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歷史的延續性與生命的創造力在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滲透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滋養著在其中生活著的子民。1977年的夏天,一對熱愛藝術的以色列夫婦喜迎家中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取名戴維·科雷薩默(David Greilsammer)。其實在科雷薩默尚未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就早早為他制定了成為一名鋼琴家的目標,早早購置了一臺雅馬哈鋼琴放于家中,因為夫婦倆堅信,文化的培養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富有藝術氣息的家庭環境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感謝這對夫婦,正因為他們,當代音樂界才擁有了戴維·科雷薩默:一位年僅三十五歲,卻擁有大膽想象力與冒險精神的藝術家,古典音樂世界的改革創新倡導者,《每日電信報》筆下“清新脫俗,不凡靈感”的詮釋者。
科雷薩默六歲開始在耶路撒冷著名的拉賓音樂學院學習。成長的歲月里,鋼琴幾乎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一邊學習,一邊已經能以未成年人的身份進行表演。當時,只是覺得彈奏鋼琴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但真正意識到鋼琴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以色列服兵役期間。”在以色列,每個十八到二十九歲的男性都有義務服兵役,雖然對于將有一段時間遠離鋼琴這件事科雷薩默早有心理準備,但真當身處其中時,他回憶說自己完全被對鋼琴的想念而嚇壞了,幾近抓狂。“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人們常說的‘失去方知珍惜的感覺。這段服兵役時期的煎熬讓我突然之間找到了自我,并開始重新思考對人生的規劃。”
于是,一結束兵役,科雷薩默立即坐上前往紐約的飛機,奔向朱利亞音樂學校,師從耶荷娃·卡普林斯基(Yoheved Kaplinsky)教授,用六年時間進修了鋼琴及指揮專業。之后,拜美國鋼琴家、因獨特音樂教育方法而身名遠播的理查德·古德(Richard Goode)為師,繼續深造。“理查德·古德真正打開了我的眼界。”一講到恩師,科雷薩默就難掩內心的激動,“他的上課方法與我接觸過的任何一位老師都不一樣。他的課一般會持續三至四個小時,期間除了練琴,我們還會討論各自所看的書籍、繪畫、節目……這正是我所夢想的學習方式。”
從這一刻起,這個男孩身上的不安分因子與不走尋常路的欲望被慢慢激發。
科雷薩默認為,古典音樂在本質上有一些問題,它關注的還是過去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演奏大部分已經去世了的作曲家的作品,對他們的曲譜畢恭畢敬,希望從創作于四百年前的音樂中尋找自己的靈感和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古典音樂家。”他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開始。一種藝術一旦太過于關注過去,它就很難再活在當下。于是,流淌在血液中對歷史的敬意以及對新生命的創造欲慢慢在體內積聚著能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一群與他有著同樣渴望與信念的年輕藝術家,共同創立了名為“Suedama Ensemble”的合奏團,在音樂界產生了不小的轟動。“Suedama”這個詞是莫扎特名字“Amadeus”倒敘的拼寫,從樂團名上就能看出科雷薩默對打破成規的堅定決心。“對于古典音樂圈內的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我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科雷薩默說,“我想要用我自己的方式做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嘗試。因此我決定與一支同樣全新的樂團合作。我們錄了兩張莫扎特協奏曲專輯,收錄的都是錄音的熱門選曲。它們幾乎被所有的大師都演釋過,但我們希望拋開這些既有的束縛,把它們作為初次被演奏的作品進行詮釋。”正是由于他堅持自己內心對作品的理解,這張莫扎特協奏曲的唱片廣受贊譽。科雷薩默承認自己是個“有些癡迷于掙脫過去束縛的人”。
2004年,他于紐約林肯中心舉辦了個人第一場獨奏音樂會,受到《紐約時報》的大力贊揚,并由此受到世界的矚目,開始受邀于世界各大藝術節、音樂節及樂團進行演出。2005年,科雷薩默與美國古典音樂廠牌Vanguard Classics簽訂了生平第一張錄音合約,作為鋼琴兼指揮錄制了向莫扎特早期鋼琴協奏曲致敬的一首作品。這張唱片受到了樂評人及聽眾的廣泛好評,并為他帶來了法國音樂廠牌Naive的獨家合約邀請。在Naive旗下,科雷薩默共錄制了三張專輯,分別獲得不同的獎項:鋼琴獨奏專輯《fantaisie_fantasme》,詮釋了巴洛克與當代音樂兩個不同世界的相遇,被《星期日泰晤士報》選為“2007年最佳專輯”;與Suedama合奏團合作,作為鋼琴家與指揮錄制的《莫扎特第二十二與二十四號協奏曲》專輯幾乎贏得了一致的稱贊和肯定;《巴黎普萊耶音樂廳現場音樂會錄音》專輯,與法國國家廣播電臺新愛樂管弦樂團(Nouvel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合作,演釋了亞歷山大·湯斯曼(Alexandre Tansman)、娜緹婭·布朗熱(Nadia Boulanger)以及喬治·格什溫的作品。其中湯斯曼與布朗熱的作品都是世界首次錄音。
科雷薩默抱有強烈的信念,認為古典音樂世界需要向新觀眾敞開。每年,他都會向一些年輕的作曲家委約作品,并盡可能地在他的音樂會曲目中加入近當代作品。每年,他都會發起融合了舞蹈、戲劇和音樂等多種元素的原創項目,同時還有特別為孩子準備的音樂教育活動。
在古典音樂界的活躍表現,使得科雷薩默在2009年受到日內瓦室內管弦樂團的邀請,擔任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在他的帶領下,樂團不僅拓展了曲目演釋類型、嘗試新作品的世界首演,還在新的場地舉辦創新式項目。樂團除了與更多的世界級藝術家合作之外,還推出了許多針對年輕觀眾的互動曲目。2011年6月,科雷薩默攜日內瓦室內管弦樂團在伊斯坦布爾國際音樂節上的演出被媒體評價為是一次“升華的演出”。
作為一名被廣泛認可的莫扎特作品獨特詮釋者及專家,科雷薩默把他事業中的很大一塊重心都獻給了莫扎特。除了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演奏并指揮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之外,他還于2008年的巴黎一日馬拉松上,演奏了莫扎特的所有鋼琴奏鳴曲。他對于巴洛克與當代音樂的詮釋同樣受人矚目,生來大膽的個性令他在音樂會上時常會即興創作出獨特的作品。最著名的要屬《門》了,2010年首演于紐約林肯中心,被《紐約時報》盛贊為“精致至極”。同年年底,他在倫敦威格莫爾音樂廳舉辦的獨奏會獲得空前贊譽。當談到那場激動人心的音樂會時,他表示在選擇演出曲目時,更傾向于能帶給聽眾更多東西。“這場音樂會不是我最瘋狂的音樂會,至少所有演奏的曲目是耳熟能詳的,對我來說也是相對保守的。但音樂會的概念非常冒險及大膽,因為我找到了原本相距甚遠的兩個世界在某一刻的聯結點。”
科雷薩默說他平時最愛做的事,就是從看似毫無關系、相距甚遠的事物身上找出聯結點,使其相互碰撞,產生新的火花。這樣的思考與做法滲透到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種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可以使自己安靜下來,”他說,“到那時為止,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總會在某一個時間回到真正屬于我的地方。”
2011年,科雷薩默正式簽約索尼唱片,合作的第一張鋼琴獨奏專輯《對話巴洛克》(Baroque Conversations)即將于2012年春天發行。專輯的構思源于為什么兩個不同的音樂世界無法彼此對話,他希望找到一扇門,打開它就能找到他從小就一直追尋的夢想。不管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還是當代音樂,都是它們那個時代下的產物,音樂造就了穿越時空對話的可能性。專輯中的曲目被分成四個章節,從順序上交替安排著兩個不同時期的作品。用心傾聽,音樂的對話,即將穿越時空,在交匯時產生的微光,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