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利


《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2年4月號
● 封面文章以“A Tenor the Top”為題介紹秘魯男高音歌唱家胡安·迭戈·弗洛雷斯(Juan Diego Flórez, 1973- )。弗洛雷斯繼承了父親的歌唱天賦以及對秘魯和拉丁美洲音樂的熱愛,先后在秘魯國立音樂院和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1994年遇見秘魯男高音歌唱家埃內斯托·帕拉西奧(Ernesto Palacio, 1946- ),經這位高人指點后歌唱技藝迅速提高,1996年在意大利臨危受命替補出演羅西尼的《沙布朗的馬蒂爾德》中的男主角大獲成功,從此揚名世界。現在他在世界各大歌劇院演唱,并已錄有多張唱片,被譽為美聲男高音帕瓦羅蒂的接班人。
● 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15日之夜,在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有八位音樂家進行了史上最為英勇的演奏,他們坦然在奏樂中迎接死亡。一位登上救生艇的生還者親眼目睹船首沉沒那一刻,樂隊領隊小提琴手華萊士·哈特利毫無畏懼地高呼:“先生們,永別了!”,這一幕讓人永遠難忘。1912年5月18日,哈特利的家鄉英國科爾恩為華萊士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從利物浦碼頭到科爾恩伯特利教堂的路上,無數人向護送靈柩的隊伍致哀,這個七萬人口的小鎮中,有四萬多人走上街頭默默迎接英雄歸來。葬禮上,五個管樂隊、科爾恩管弦樂團以及伯特利合唱團奏唱哀樂,十名童子軍號手以一曲《最后的職責》為英雄作最后的送行,哀慟的安息號聲回蕩在山谷中久久不息。1912年5月24日,倫敦阿爾伯特音樂廳為募集泰坦尼克號遇難救濟金舉行規模宏大的音樂會,來自倫敦七個樂團的五百多位演奏家在亨利·伍德、愛德華·埃爾加、托馬斯·比徹姆等大師的指揮下演奏,伍德特地為泰坦尼克號樂隊最后時刻演奏的《更近我主》(Nearer My God To Thee)配器,該曲迅即傳遍世界。1969年,英國作曲家加文·布賴亞斯創作了《泰坦尼克號之沒》。本期的紀念文章刊載了華萊士·哈特利等泰坦尼克號樂隊成員的照片以及阿爾伯特音樂廳當年紀念音樂會的節目單。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2年4月號
● 埃里克·惠特克(Eric Whitacre,1970- )是當今美國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真實感人,流傳甚廣。惠特克是二十一世紀作曲家利用先進傳媒工具進行創作的范例。他將自己的一首歌曲和無聲指揮節拍的視頻發到網上,數十個國家的音樂愛好者們在家里看著指揮的手勢演唱歌中某個聲部并錄制成視頻后發還于他,他再將所有的視頻和聲音進行技術合成,成為一首由虛擬合唱團演唱的視頻音樂。當合成的合唱曲在YouTube上展示后,其無可比擬的美妙效果立即引起轟動。在教堂合唱團、大學合唱團逐漸不甚興旺的今天,他的創造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惠特克生于里諾附近的一個小鎮,十八歲就讀內華達大學,年輕時想成為流行歌手,會彈奏合成器但不識譜。在大學內無目標地游蕩了數年后,他參加了學校的一個合唱團,目的是想找漂亮女孩。參加排練的第一天,莫扎特的《安魂曲》讓他感受到了脫胎換骨般的體驗,置身于這樣神奇的音樂之中,認識到自己是屬于某個比自己更偉大事物的一部分。二十一歲那年,從未學過作曲的他為合唱團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朋友幫他配上和聲。第二年他又寫了《暴雨》(Cloudburst)。憑這幾首作品,他到朱利亞音樂學校就讀碩士課程。老師約翰·科里利亞諾因材施教,在總譜紙上直接教他下筆前該如何設計作品結構,并使嚴格的和聲課程變得容易理解。2006年出版的他的CD《暴雨》引起關注,2011年,他的新專輯《光與金》(Light and Gold)榮獲格萊美最佳合唱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