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北京交響樂團2012新音樂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音樂季,一個濃墨重彩的音樂季,一個承載著希望與變遷的音樂季。在這個新音樂季中,樂團將打造和推出一百場音樂會,與世界上數十位著名指揮家、獨奏家合作,為廣大聽眾奉獻出數百首中外名曲。
特殊的春天禮贊
與以往相比,北京交響樂團2012新音樂季整整提前了半年開幕,且在規格提高、規模擴展、參與人數有了極大增長。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以浩大的聲勢和充實的內容吸引聽眾,從而達到真實、轟動而又輝煌的藝術效果。2月8日,新音樂季的首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隆重舉行。
這天晚上,該團音樂總監、指揮家譚利華親自執棒,為首都的聽眾奉獻了一臺高難度的交響音樂會。除了中國作曲家王西麟的《太谷秧歌組曲》、張千一的《云南隨想組曲》外,音樂會上最精彩的曲目當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組曲。
對于北京交響樂團來說,演奏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是他們的強項。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將介紹和普及中國作品當作己任,做了大量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每當面對中國作品時,他們都會以從容的心態坦然處之。當晚音樂會上的兩部中國作品,樂團演奏得相當輕松和隨意。王西麟的《太谷秧歌組曲》是一部充滿晉風情調的音詩,而張千一的《云南隨想組曲》則是一部歌頌紅土高原樸實民風的音畫。譚利華在處理這兩部作品時,強調了民俗方面的親近感,使人們通過音樂,感受到了其中樸實的真情和巧妙的韻味。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真正的高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組曲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當百人以上的樂團密密麻麻地坐滿舞臺時,譚利華信步走上指揮臺,他并沒有立即指揮樂團演奏,而是面對聽眾介紹起了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春之祭》。譚利華簡明扼要的講解,使現場的聽眾產生了一種企盼和期待的心情。
須臾,樂隊中傳出了獨奏大管那段著名的高音旋律,這是《春之祭》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的引子。接下來,隨著譚利華清晰的手勢和有力的控制,樂團頗為自信地演奏起來。人們聽到,無論是“大地回春”中粗野的舞蹈節奏、非對稱的多調性重疊、不規律的“反向”重音,還是“誘拐的游戲”中喧鬧的掠奪段落、錯綜變化的繁復節奏、爆破轟鳴般的音響;無論是“智者的游戲”中圓號莊嚴的多聲部音調,還是“大地之舞”中磅礴的氣勢和尖厲的刺激之聲……樂團的演奏都顯得栩栩如生、緊湊有序。
第二部分“獻祭”同樣如此,只是音樂上更加凸顯了變化的韻味,開始的引子與其后“少女神秘的圓舞曲”,樂團的演奏在音色上產生了細膩的對比,帶有俄羅斯風格的旋律如歌如訴,給人們帶來了寂靜、傷感和陰沉的感受。最后的“獻祭的舞蹈”掀起了全曲的高潮,樂團以近似瘋狂的野蠻節奏和持續不斷的尖銳音響,將祭祀少女舞至筋疲力盡倒地而亡的場面表現得鮮活而又生動。
譚利華當晚表現出了超強的駕馭力,他鎮定自若,從頭至尾背譜指揮,給人以淡定自若之感。斯特拉文斯基這部超現實的艱難巨著,是其原始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作曲家在音樂構想上采用了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夢幻性思維,在表現手法上則以復雜多變的節奏、簡練粗獷的旋律、刺耳的不諧和和聲及多調性的層次布局為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張力和戲劇性效果。因此,世界上優秀的指揮家在指揮這部作品時,都會以極大的宣泄力量,將作品中強烈的“音樂暴力”和“自然野性”表現殆盡。同時,他們也會以適度的控制,將細膩的音色變化和抒情化的旋律處理得異常明朗,借以加強音樂上的鮮明對比。譚利華當晚的演釋很好地體現出了這些特點,他身上豐富的音樂激情及感染力,直接轉化成了樂團演奏的動力,繼而為音樂的完整表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北京交響樂團在演奏中發揮出了渾厚而扎實的特點。管樂各聲部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弦樂各聲部則體現出了整體的優勢特征。在《春之祭》的演奏過程中,樂團始終處在一種縝密和激情的狀態中,音樂的表現夸張而充分,而紕漏則基本未見出現。如果說尚有不足的話,我認為弦樂的編制偏小了,大、中、小提琴若再增加幾個譜臺的人數,其厚重的效果定會更加令人滿足。
三維全息動漫使音樂“活”起來
2012 北京交響樂團新音樂季中,有這樣一套音樂會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三維全息動漫情景交響音樂會《樂器也瘋狂》。這套音樂會是利用現代三維全息技術,為現場的交響樂演奏提供立體化、動漫化的形象,使之產生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效果的一次嘗試。設計者在總體的音樂布局下,使用高科技手段,在觀眾面前展開了一幅新鮮而又生動的動漫畫面與形象。為了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導演還將整場音樂會設計為情節化和故事化的場面,以《露露和豬豬》教學法中的角色為主線,構成了一個四幕的交響音樂兒童劇。四幕的標題分別是:一、歡樂之城。二、音樂奇跡、喚醒。三、邪惡的女巫。四、積蓄力量,走向勝利。
《樂器也瘋狂》音樂會于2月10、11日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連演兩場,現場觀眾的反響積極而熱烈。尤其是孩子們和帶著孩子的家長,都被這一新穎的、充滿樂趣的形式所吸引,劇場內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專注的神態,他們在動漫效果的影響下,對音樂充滿了興趣。
音樂會設計者還將音樂與戲劇結合起來。在第一幕“歡樂之城”中,由樂團演奏家裝扮的角色紛紛登場,他們既扮演情節中的人物,又手持樂器進行獨奏、二重奏、四重奏,一時間,弦樂四重奏、木管四重奏及銅管合奏等形式,都由這些裝扮成各類奇特人物的演奏家們表現了出來,使觀眾既了解了管弦樂團中的樂器特性及組合形式,又在歡快而隨意的氣氛中受到了劇情的感染。
整場音樂會中,三維全息動漫技術與音樂結合得最好的,是第二幕“音樂奇跡、喚醒”中《藍色狂想曲》的段落。舞臺上,紗幕后邊是交響樂團,它的側前方是鋼琴獨奏家,而那個豬豬則變成了一位小指揮家,它從觀眾席中與大家互動著走上舞臺,時隱時現地穿梭在臺上與臺下,一會兒,它的動漫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憨厚可愛的姿態引人發笑。隨著《藍色狂想曲》音樂的進行,小豬豬與各種樂器的影像在屏幕中不斷跳躍飛舞,其效果既幽默又有趣,非常吸引人。這種美國迪斯尼動畫片中的表現手法,被設計者精心地借鑒和發展了。
《樂器也瘋狂》音樂會在選曲中動了不少腦筋。音樂總監譚利華與動漫設計者一起,為觀眾選擇了數十首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世界名曲,從巴赫的組曲和創意曲、格里格的“晨曲”、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選段、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普羅科菲耶夫的《基日中尉》選段,到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第二樂章、《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選段,還有結束曲——貝多芬的《歡樂頌》,可以說是豐富多樣,絢爛多彩。這些音樂名作通過與三維全息動漫手法的結合,達到了立體而形象的深化目的,音樂就此“活”了起來。
牽手蒂博戴展示新風范
2月19日,北京交響樂團新音樂季的第三套音樂會在中山音樂堂舉行。這場音樂會有許多亮點,最突出的莫過于樂團與世界頂級鋼琴家讓-伊夫·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的合作。蒂博戴在北京交響樂團的協奏下,為現場聽眾演奏了格什溫的《我找到了節奏》和李斯特的《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對于熟悉鋼琴藝術的聽眾來說,蒂博戴的名字是并不陌生的。這位擁有法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鋼琴家,是當今世界上最耀眼的音樂明星之一。當晚的音樂會上,蒂博戴向人們展示了他超強的演奏技巧和極佳的音樂表現力。
《我找到了節奏》是格什溫的音樂劇《瘋狂的女孩》中的一首歌曲,有著強烈而富有個性的爵士風格,自首演后,幾乎成了爵士歌曲的范本。后來,有兩位作曲家將它改編為鋼琴與樂隊的作品,蒂博戴當晚演奏的是威廉·舍恩費爾德改編的版本。他將這首樂曲演奏得活靈活現,激情四射、充滿動感的爵士韻味在他的手下如同鮮活的“精靈”,無論是歌唱的樂句還是跳躍的段落,都顯得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李斯特的《A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不常被人演奏的作品,然而它卻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內涵的協奏曲,聽起來比李斯特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更加成熟而富有特色。蒂博戴當晚的演奏似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他的雙手像鋼鉗一般有力,雙手的雙音八度彈得如同單音般輕松流暢。他演奏的音樂恰似咆哮的火山,激流直下,一瀉千里,有著震天動地的磅礴氣勢。
北京交響樂團在譚利華的指揮下,奏出了純正而又渾厚的聲音。與蒂博戴合作,樂團竟然挑不出任何配合上的瑕疵,這是一種成熟功力的體現。應該說,他們的演奏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風范。
音樂會下半場的曲目是西貝柳斯的《E小調第一交響曲》,這是一部充滿激昂氣息和浪漫情調的交響曲。譚利華的指揮可謂精確而細膩,他胸有成竹,背譜指揮,音樂處理得氣勢宏大且有條不紊,各樂章間的對比亦做得鮮明突出,其中第四樂章中的賦格段落揮得緊湊有序、激烈緊張,整部作品一氣呵成,顯得十分完整和富有生機。
列賓滿場生輝賈德令人欽佩
2月25日,北京交響樂團新音樂季的第四場音樂會照例在中山音樂堂舉行,這是一場與國外一流演奏家、指揮家合作的音樂會。擔任當晚音樂會指揮的是來自英國的指揮家詹姆斯·賈德(James Judd)。這是一位風格全面,才華突出的指揮家,近年來一直積極活躍在國際交響樂和歌劇演出的舞臺上。他目前是指揮大師阿巴多在歐共體青年交響樂團的助理。
音樂會的開場曲目是貝多芬的《萊昂諾拉第三序曲》。賈德指揮北京交響樂團很快進入了狀態,盡管有些地方的處理略顯匆忙,但音樂的整體氣質與風格都很對路,整部作品演奏得十分順暢,為整場音樂會開了個好頭。
接下來登場的是國際“大腕”瓦吉姆·列賓(Vadim Repin),他與樂團合作演奏了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列賓拉琴很有氣勢,音量宏大,音色亮麗。他的演奏不拘一格,從頭至尾充滿個性,且具有名家所特有的堅定感和自信心。西貝柳斯的協奏曲有著浪漫般的即興風格,列賓的演奏將這一特性表現得尤為充分。我很喜歡他演奏的第二樂章,其寬泛的、粗線條的詩意非常與眾不同。第三樂章中,列賓遇到了一點兒麻煩,先是激動之下險些吃了一個“螺螄”,幸得他經驗豐富立即接了下去,“挽救”之快令聽眾幾乎沒有察覺。后面他又不幸跑了弦,演奏中自然出現了幾個不準的音。好在他非常鎮定,利用樂隊演奏間奏段落時及時調弦,接下來的演奏仍然保持著高昂的氣勢,其狀態絲毫不落下風。
北京交響樂團的協奏為列賓添了不少彩,在賈德的控制下,樂團與獨奏家之間做到了有機的配合,較之以往國內樂團演奏的協奏曲,“北交”當晚與列賓的合作真正做到了相合、相融、相競。
下半場演奏的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是整場音樂會中的最佳亮點。賈德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超強的控制,他將勃拉姆斯音樂的深奧之處以符合邏輯的手法表現出來,整部交響曲揮得不急不躁,處處體現著厚積薄發的功力。從第一樂章開始,他就以鎮定的情緒和清晰的手勢引導著樂團,將奏鳴曲式中每個主題的呈示、變化和發展都做得條理清晰,而音樂的層次感則在這種清晰的條理中得到了自然的體現。到了第四樂章,賈德將音樂處理得非常浪漫、莊重和神圣,隨著那個圣歌般的主題的展開,音樂層層遞進,最后達到了全曲的高潮。此刻,勃拉姆斯的偉大精神境界在此得到了深刻而又充分的展現。
北京交響樂團在演奏“勃一”時,表現出的技術水平與藝術水平令我驚訝,若用幾個簡單的詞來形容,那就是:鎮定、純正、成熟、輝煌。別的我不敢說,就當晚演奏的“勃一”來說,絕對是一流樂團的水準。
迎來春色換新顏
北京交響樂團今天的現狀,是該團堅持了二十余年的藝術實踐換來的。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音樂總監譚利華就立下雄心壯志,要以扎實的實際行動來完成振興交響樂藝術的大業。在接下來的歲月中,他率領樂團一步一個腳印,通過長期不斷的藝術實踐,逐步積累和提高了樂團的演奏經驗和水平。如今,北京交響樂團的影響已伸向國外,每年一次的歐洲巡演擴大了它的知名度,而國際名牌的EMI唱片公司則每年為這個樂團錄制兩張唱片,截止到今年,唱片錄制的總數將達到八張,這將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業績。
“迎來春色換新顏”,新春伊始,譚利華在該團2012新音樂季開幕式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北京的音樂春天即將開始。”這是一句頗有分量的話,它道出了北京交響樂團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首都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開路先鋒。這也是一句頗為感人的話,它表示出人們期待已久的音樂藝術大繁榮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