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菲



“我是一個虔誠的傾聽者,而不是釋道者,唯如此,一切才真實。”——王之炅
生于上海的王之炅,自小師從俞麗拿教授,1998年在第八屆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少年組中一舉奪魁,并深受梅紐因本人賞識,與大師合作演出協奏曲。2000年獲得第八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三名,是當時中國選手參加該項重大國際比賽所獲得的最好成績。2007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后,她赴德國留學,師從柏林愛樂前首席高利亞·巴列夏(Kolja Blacher)。權威的《留聲機》雜志曾以整版篇幅報道她,將之贊譽為“亞洲琴壇不可多得的一顆閃亮新星”。
但是,和一般年輕音樂家不同的是,音樂并沒有占據她生活的全部:她興趣廣泛,愛運動、愛畫畫,也愛閱讀;她穩重、踏實,執著于自己的藝術;她始終堅持自我,不人云亦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思想,有才情,有深度,有韌性,有技術”。
三月的一個下午,在王之炅回上海準備“情迷探戈——小提琴舞曲”音樂會之際,我們對這位小提琴“才女”進行了采訪。
差點不念音樂學院
王之炅從小的文化課成績就很好,即使在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之后,仍然有過不繼續念音樂學院的想法。“雖然我喜歡拉琴,但我不希望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太小的范圍里,所以曾經考慮過去大學念外語或者藝術史,我的父母也都很支持我。”徹底決定踏上職業小提琴演奏家的道路,是在十七歲那年,聽了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的獨奏音樂會之后。
當時那場演出非常轟動,一票難求。“我記得她拉了《茨岡舞曲》《恰空舞曲》等,照現在有些看法來說,她拉的風格并不太純正,而且鄭京和也不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家類型。但她的音樂語言的個性非常強,她的詮釋很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是這方面打動了我,那一刻,我突然決定,我要成為一個像她那樣的小提琴家。”
考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專業之后,王之炅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大學里有一段時間我刻意減少音樂會的數量,因為我覺得自己需要時間接觸和了解其他的知識。”她學西洋畫,喜歡米勒和畢加索的作品。“也許我還不能從很專業的角度來理解它們,但它們給我帶來的藝術上的沖擊力是相通的。”她還特別愛閱讀,從錢鐘書的《圍城》、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到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甚至是村上春樹的《1Q84》,她都能娓娓道來。她最喜歡的休閑方式,不是逛街,不是娛樂,而是去咖啡館看書。
閱讀幫助了王之炅更好地面對人生中的不少問題。去德國留學是她第一次背井離鄉,遠離父母,因為語言不通,每天在日常生活上都要花費很多時間,以至于拉小提琴的時間都被縮短了,這讓她感到有些束手無策。“那段日子,我開始質疑所有的事情:我到這兒是來干什么的?對我來說拉小提琴真的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雖然我明白自己的演奏水平在日益進步,但有時仍然會有強烈的思想斗爭。”
于是她讀了一些中國以及亞洲哲學家的書,特別是老子和莊子,并從中獲益匪淺。“小時候,我們總是以為只要你對一件事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你終究會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在我來德國之初,我突然發現有些事情無論你怎么努力,它的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讓我相當沮喪。還好這些哲學家們給了我啟示,讓我明白了這并不是你的錯,很可能只是因為時機不對。所以現在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就會停下來休息一下——當然,我還是在工作,只是相對地不那么看重結果了。”
小提琴舞曲音樂會
4月20日,王之炅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行一場“情迷探戈”的小提琴舞曲音樂會,演出的曲目包括了格里格、勃拉姆斯、巴托克、法雅和皮亞佐拉的作品,集合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舞曲。“因為格里格里的《霍爾堡組曲》是仿古形式的,相當于巴赫作品的時代,所以這次的演出可以說是一次從巴洛克作品到現代作品的穿越。”對于演出的曲目,王之炅可是花了不少心思,“我沒有選擇把維瓦爾第和皮亞佐拉的《四季》放在一起,因為那樣做的人太多了,其實是一種很偷懶的方式,我希望有點新意,有點自己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音樂會的形式非常“復古”:一支十幾個人的弦樂團,由王之炅本人兼任獨奏與指揮。“我覺得這樣的演出形式比單純的獨奏音樂會更吸引觀眾,而且純弦樂的聲音在一起相當有魅力。”這不是她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形式了,去年她在德國學了一些指揮的課程,已經積累了不少此類的演出經驗。相對于大型交響樂團,王之炅更喜歡與室內樂團合作。“和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演奏員主要跟著指揮的指示,我一個人需要抗衡的力量很大;而室內樂團則顯得小型而親密,大家的力量很平均,音樂更講究整體之間的配合。我覺得這樣的演出形式很復古,我很喜歡。”
這次演出的室內樂團,是王之炅最新組建的一個弦樂團,名字叫作“Essential Strings”。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她偶然在書架上看到的一本書。“柏拉圖的《理想國》,常用英文名是Republic,但那本書卻用了比較少見的Essential Ideas。”Essential在英文中有著“本質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意思,于是她靈光一現,就用這個名字了。弦樂團的成員來自她的朋友和學生,大家都很年輕,對音樂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不在乎收入,彼此間又相處得很融洽。這場小提琴舞曲的音樂會將成為“Essential Strings”的首次公開演出。
在采訪的最后,王之炅表示,也許是因為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現在很多的年輕音樂家有著大眾化的趨勢,大家似乎都拉得差不多,不像聽幾十年前的唱片時,每位演奏家的音色都相當有個性,海菲茲就是海菲茲,米爾斯坦就是米爾斯坦。“所以我對自己的目標是:要成為我自己,讓人一聽到我拉的音樂就知道,這個是王之炅,而不是別人。”很顯然,引領著王之炅走進小提琴專業演奏道路的音樂“個性化”,還將持續影響著她今后的演奏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