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愛在黑膠
陽光灑進屋內,給微涼的天氣帶來些許暖意。隨著唱針靠上唱片的邊緣,唱盤轉動,優美的音樂便蕩漾開來。緩緩轉動的黑膠唱片反射出一叢叢光束,有一種能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的神秘力量。
正在放送的唱片是一張名為“給母親的愛”的專輯,灰白底的封套上整齊地綴滿了象征愛的紅心,深情而別致;唱片中收了肖斯塔科維奇的電影配樂《牛虻》中的《浪漫曲》、馬斯內的《沉思》、舒伯特的《圣母頌》等小品。每次看到這張唱片,總會想起多年前在展覽中心舉辦的那次國際音像制品展銷會。那天,我跟朋友正在大目錄板前抄唱片目錄,忽然風風火火走進來一對戀人,頭上還滲有點點汗珠,他們是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剛下火車,聽說上海在舉辦音像制品展銷會,特意趕來的,晚上還要趕回去。姑娘要抄目錄,她的男友便彎下腰,讓她把紙墊在他的背上來抄寫。那天,除了“給母親的愛”,我還購到了《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頂峰》、貝多芬的《月光》《華爾斯坦》《告別》等黑膠唱片,也從那對戀人默契溫馨的動作中感悟到了愛的力量。那是世間最動人的音樂。
前些年,在大劇院聽了一場郎朗與艾森巴赫指揮的巴黎管弦樂團合作的音樂會,曲目是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郎朗彈完這部作品后,在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又加演了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愛之死》。記得那天,艾森巴赫特意站到演員進出場的門口、第一小提琴聲部的后面,像一個普通聽眾那樣專注地聆賞郎朗的演奏,令人感動。說實話,《愛之死》我之前聽得并不多,只覺得郎朗將它演釋得激情澎湃,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回家后便急不可耐地到我的那一大堆CD中尋找是否有這首樂曲的唱片。找了老半天卻一無所獲,實在是失望極了。
后來,看到一張DG版莫斯特指揮的瓦格納專輯唱片中,有這首樂曲,便如獲至寶地買下了。前一陣,新的密紋唱機終于搬回家中,我又取出了一大摞塵封已久的黑膠唱片,一張一張地翻看,意外地發現也是DG版的黑膠中,有一張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瓦格納專輯,其中就有《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第一幕的前奏曲與《愛之死》,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急忙把這張唱片放進電唱機中,在庫貝利克營造的富于波希米亞抒情氣質的音響中,品味著瓦格納的愛情哲學,也品味著庫貝利克相較于莫斯特,一個細致莊重,一個冷靜松弛,對于愛的不同詮釋。
曾經不太喜歡柴科夫斯基的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總覺得這首樂曲的色彩有點灰暗和恐怖,雖然讀過但丁的《神曲》,對樂曲取材于《神曲》的故事原型頗有興趣,但長久以來很少聽它。前一陣在讀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圣馬力諾共和國簡史》,書中講到,圣馬力諾立國之后,不斷受到強鄰里米尼的強權侵擾和覬覦,便對這個發生《神曲》中驚天動地愛情故事的地方更感興趣了,有了去好好聽一聽《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的愿望。正好在我的黑膠唱片中,看見了那張我早已忘記的柴科夫斯基《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與《C大調弦樂小夜曲》專輯,而且是斯托科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PHILIPS出品,名副其實的名家名版。于是,立即取出聆賞。
只聽打擊樂沉悶嚴峻的咆哮后,樂隊奏出了狂風暴雨般的旋律,仿佛陰森恐怖的地獄入口出現在我們面前。貴族小姐弗蘭切斯卡愛上了英俊的保羅,但父母偏要她嫁給暴君馬拉鐵斯特,她誓不相從。馬拉鐵斯特妒火中燒,要殺死保羅,弗蘭切斯卡挺身捍衛愛人,卻被暴君刺中胸膛,靈魂落入了地獄。音樂的第三部分重現了第一部分地獄的可怕景象,但愛的力量是偉大的,能夠穿透黑暗的深淵,放射出人道的光芒。就像樂曲的中間部分,抒情溫柔的旋律,仿佛是弗蘭切斯卡傾訴著以往的美好時光和她對保羅真摯熾熱的愛情,不禁讓人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許多東西,只有經過歲月的歷練和沉淀,才會修正或提升認識,豁然開朗。比如,關于愛,關于幸福,關于藝術,關于人生。
封套的風景
黑膠唱片不僅在音色、音質上具有CD無法取代的優勢,而且其豐富多彩的封套設計、宛如藝術品一樣的外包裝,常讓人愛不釋手,可以細細地欣賞和品味。這是CD所不曾擁有的。就好像時下的電子書與紙質書,電子書近年來發展很快,大有不久的將來取代紙質閱讀的傾向。電子書最大的特點是儲存容量大,攜帶方便;然而,紙質書的優勢至少目前電子書還無法替代,比如,許多人還是喜歡一卷在手、心擁天下的那種感覺,喜歡紙質書散發出的特有的書香,紙質書的封面裝幀設計與黑膠的封套、外包裝相似,可以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和把玩,電子書就做不到這一點。
在我收藏的黑膠唱片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張PHILIPS版阿卡多演奏、科林·戴維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奏的的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及六首幽默曲的封套設計。封套的整體色調以白、藍兩種冷色調為主,右邊占整個畫面三分之二左右的正方形,遠處群峰聳立,幽藍的天空、白色的霧靄映襯著藍色的湖泊,氤氳出神秘安靜的氣氛,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了西貝柳斯的祖國芬蘭作為千湖之國的地理特征,藍色又暗示了西貝柳斯本人及其音樂獨有的憂郁氣質。據說西貝柳斯本人患有嚴重的憂郁癥,他的音樂,無論是小提琴協奏曲、七部交響曲,還是《卡雷利亞組曲》《萊敏凱寧四傳奇》,包括他最著名的交響詩《芬蘭頌》,都散發出憂郁冷峻的氣息,會讓你情不自禁地想起王安石的兩句詩: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令人揪心,又令人沉醉。畫面的主體,則是平躺在湖面上的一把金黃色的小提琴,這是整張封套上的神來之筆,既巧妙地點出了唱片中的音樂體裁——小提琴協奏曲,又以金黃的暖色調適當調和了畫面的主體冷色調,于清寒中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迪圖瓦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演奏的拉威爾芭蕾組曲《達芙尼與克羅埃》(London版)的黑膠封套,也為我所鐘愛。《達芙尼與克羅埃》取材于神話故事:牧羊少年達芙尼對美少女克羅埃一見鐘情,克羅埃卻躲進蘆叢中拒不相見。少年急中生智,用蘆管制成簫,吹出哀怨的曲調表達自己的愛慕。克羅埃為之心動,終于現身,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并投入了達芙尼愛的懷抱。這張唱片封套上,達芙尼與克羅埃深情地對視,在他們的身下,是兩只溫順的羊兒與銜著葡萄的鴿子。構圖充滿了如夢如幻的童話色彩。
看到這張唱片,我還會想起在大劇院聽過的一場音樂會。那是某年的深秋,艾森巴赫率領他的親兵巴黎管弦樂團來訪,整場音樂會,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拉威爾的《達芙尼與克羅埃》第二組曲。艾森巴赫也沒讓人失望。在他時而清晰舒展、時而剛健有力的指揮下,巴黎管弦樂團將拉威爾的這部田園愛情牧歌演釋得風情萬種、搖曳生輝。巴黎管弦樂團的木管聲部享譽全球,于是,樂曲第一段“黎明”中長笛與單簧管清澈流利的竊竊私語,第二段“啞劇”中長笛象征潘神向西冷克絲求愛的一長段富于東方情韻的華彩,纏綿悠揚,美不勝收。巴黎管弦樂團的弦樂同樣了得,細膩柔和、透明華麗的弦樂在演奏寬廣明麗的日出主題時,是那樣的楚楚動人,但見晨露欲滴,鳥兒鳴囀,旭日東升,令人心潮澎湃。也許,只有浸透了雷諾阿、莫奈、高更氣息的法國人,才能原汁原味、透徹骨髓地再現拉威爾的韻味。
RCA版的《高爾威圣誕名曲集》封套,也很討人喜歡。以白色的封底為基礎,中間的圓構圖內,高爾威大叔一襲黑色禮服,披著紅色的圍巾,在圣誕樹的簇擁和漫天飛雪中,用他的那支18K金長笛,吹起了《平安夜》等一首首圣誕名曲。我們仿佛聽見了那美妙動聽、婉轉溫馨的笛音,看見了高爾威圣誕老人般親切慧黠的笑容。這張唱片專輯中,還附有《平安夜》、《綠袖子》、《我們祝愿你圣誕快樂》等歌曲的歌詞。當年,我心血來潮,不揣淺陋,試著翻譯了《平安夜》的第一段:
平安夜,神圣夜,
萬籟俱靜一線明,
照耀溫柔的圣母,
凝視圣子,
安睡在天庭。
……
一張黑膠唱片,往往就是一幅美麗動人的藝術品,帶給了我們多少美好的藝術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