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生



當我們在同時是鋼琴家和作曲家的歷史長卷中搜索時,很難找到一個比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更加五彩斑斕的人物了。斯克里亞賓出生于圣誕節,死于復活節,他的一生圍繞著各種爭議。他堅信藝術可以解放靈魂,而上帝的體驗則可以通過人類不同的感官刺激來獲得。
斯克里亞賓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奧秘》(Mysterium)。這是他終生的夢想,他希望通過一次狂歡的演出,來集中表現人類所有的感官體驗。這部作品計劃持續整整七天,在印度喜馬拉雅山上演出。然而,讓人傷心的是,就在斯克里亞賓創作關于死亡的段落時,死神奪走了他的生命。他死于嘴唇的一個膿包感染。
除了他那些具有革新性的想法之外,單就一個人來說,斯克里亞賓依然是非常怪異的。他喜歡站在椅子上描述自己的夢境,就好像在空中漂浮一樣。他曾嘗試在日內瓦湖的水面上行走,當那次行動失敗后,他便退而求其次,向一艘小船里的漁夫說教。斯克里亞賓的朋友們描述他走路的樣子就像在“飛翔”:他會單腳蹦跳、快步走或者奔跑。他甚至和他的妻子一起進行了“飛行試驗”,企圖在空中移動身體。這當然沒什么錯,但對有些人來說,他看上去極其怪異。“也許他失去了理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在一場音樂會后這樣說道。
然而,斯克里亞賓并非總是這么沒有頭腦的。他的人生以一種相當正常的方式開始,或至少看上去是相當正常的。他出身于一個貴族之家,是拉赫瑪尼諾夫的同時代人,和后者一起跟隨著名的嚴師茲韋列夫(Nicolai Zverev)學習,兩人后來成為了終生的摯友。后來他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師從謝爾蓋·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就讀期間,在練習李斯特的《唐璜主題幻想曲》(Don Juan Fantasy)和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幻想曲》(Islamey)時,他嚴重拉傷了自己的手。這個結果導致他為左手單獨創作了兩部作品:《前奏曲》以及《夜曲》(Op.9),后者成為了斯克里亞賓最為內省的作品之一。從此,斯克里亞賓更加嚴格地訓練他那只沒有受傷的手,而且從這一刻開始,他大部分鋼琴作品的左手技巧都是讓人不可思議的艱難。
雖然接受的是相當傳統的俄羅斯教育,但斯克里亞賓的音樂完全說出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任何“俄羅斯風格”或者民族主義的痕跡。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瑪祖卡、早期前奏曲和練習曲,甚至他唯一一部鋼琴協奏曲,被認為受到了肖邦的影響,這種比較并不公平。也許他的確運用了肖邦獨創的一些曲式,但他的作品是徹頭徹尾的“斯克里亞賓”,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現它們已經帶有了一些他晚期作品所特有的那種深沉的低音。
可能讓有些人覺得困惑的是,斯克里亞賓和他的音樂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迅速轉型:從十九世紀早期優雅的浪漫主義,到神秘的惡魔崇拜的先鋒主義。他的十首鋼琴奏鳴曲是一個很合適的研究對象:第一首奏鳴曲創作于二十一歲,而第十首則在他去世的前兩年完成。它們就好像一條貫穿他所有作品的線索,最準確地解釋了這種轉型的原因。
斯克里亞賓的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他從作品53號左右開始的晚期作品上,人們發現編號越往后,他的音樂越艱難復雜。不過,對鋼琴家來說,情況卻是截然相反的。我們總是覺得斯克里亞賓的早期和中期作品從音樂性的角度來說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作品有一種晦澀的暗示,介于虛幻的印象派和浪漫主義的情感爆發之間。他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和幻想曲》(Op.19)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創作靈感來自三個不同的海洋:波羅的海、黑海和地中海。斯克里亞賓自己這樣寫道:“第一樂章表現了南部海邊夜晚的寧靜、愛撫的月光等,第二樂章的急板則代表了一望無際的海洋猛烈的攪動。”
我們很難再找到一部作品能夠如此生動形象地表達一個簡單的自然事件完整的情感經歷了:音響、和聲以及織體將感官控制到了極致。聽著這樣的音樂,你可能會聞到海洋的氣味,嘗到咸咸的海水,甚至感覺到清新的海風。斯克里亞賓是如此巧妙操縱的大師:他似乎擁有一種異乎常人的天賦,來運用通常負責刺激一種感官(在這里是聽覺)的媒介(在這里是音樂),來刺激和觸發其他四種感官的反應。他在《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1910年)中加入了一個“色彩鍵盤”——它像鋼琴一樣演奏,并將彩色燈光投射到整個音樂廳。他在音樂中全身心地思考和感覺,同時他可以將音樂作為一種媒介,在你我心中喚起任何與之相伴的經歷與情感。
依然很怪異嗎?也許吧,但這種效果被描述了無數次。比如一個倫敦樂評人就這樣寫道:“就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看,在斯克里亞賓的音樂會中,我有兩次看到了耀眼閃爍的五彩光芒……它和感官的‘興奮以及歡樂的‘淚水完全不同……這次體驗使我確信,斯克里亞賓的音樂以一種神秘的方式,調動了人類的感官體驗。”還有一些人則形容了演出中看到的燈波、紫色海洋上的金色小船、安全門閂等等。
斯克里亞賓還在他的音樂中引入了性的概念。他自己表示這種具有創造性的表演不可避免地與性行為聯系在一起——“我明確無誤地知道,就我自身而言,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沖動擁有性刺激的所有跡象……”——甚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比如《升D小調練習曲》(Op.8 No.12,作于1894年),后來成為了霍洛維茨的一部標志性作品,人們可以找到許多暗示的色情元素。此后,斯克里亞賓創作了《渴望》(Disir)、《跳舞的愛撫》(Caresse dansé),尤其是交響詩《狂喜之詩》(Poème de lextase),更為深入地表現了性的主題。斯克里亞賓使用一首事先寫好的詩歌為《狂喜之詩》伴讀,這就給聽眾留下了很有限的想象空間,而他為這部交響作品而寫的樂譜記號則提供了一次很調皮的解讀:盡可能的無精打采(molto languido),充滿了香味(très parfumé),以及越來越狂喜地激發起性欲(avec une volupté de plus en plus extatique)。
在斯克里亞賓去世后不久,蘇維埃政權大大鼓勵音樂創作,同時對音樂創作相關的事情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為了讓斯克里亞賓和蘇維埃政權的社會主義宣傳相符合,人們別無選擇,只能對斯克里亞賓的音樂進行模糊和諷刺。在完全忽略那些明顯的性以及神秘內容的情況下,斯克里亞賓被塑造成了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吉祥物。“一個關于藝術和革命意義的勝利結合,”《蘇維埃音樂》(Soviet Music)雜志這樣總結道。當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在1961年首次進入太空時,《狂喜之詩》在全蘇廣播電臺作為伴奏音樂來播放,這是相當不合適的。
大約從作品58號開始,斯克里亞賓的音樂開始遠離了音調的王國,充滿了不尋常的和弦群,這預示了他著名的“神秘和弦”(Mystic Chord)開始變得更為頻繁。《第六奏鳴曲》(Op.62)是第一部沒有調號的作品,音樂更加五彩斑斕,噩夢般的可怕以及神秘,而樂譜的記號也更像一種黑魔法的咒語了。斯克里亞賓開始追求的靈魂類型也變得越來越不友好了。他的《第九鋼琴奏鳴曲》(Op.68)有個別稱“黑彌撒”(Black Mass)——當《第七奏鳴曲》驅趕了惡魔之后,《第九奏鳴曲》從頭到尾都是關于將它們重新召回人間地獄。這部作品是在俄羅斯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構思而成的,充滿了預示1917年十月革命的政治騷亂。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恐懼反映在人們混亂的精神狀態中——《第九奏鳴曲》中的宗教儀式表現了包括惡魔崇拜、性虐待狂、戀尸癖、同類相食在內的所有反常行為。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斯克里亞賓積極參與了這些赤裸裸的儀式,即使他堅稱自己在演奏這首奏鳴曲時是在“練習魔法”,然而他的一些朋友卻真的這樣做了:畫家尼古萊·斯伯林(Nikolai Sperling)喝人血,吃人肉,據稱是為了達到某種神秘的體驗。
讓我們暫且將斯克里亞賓天才的怪癖擱置在一旁,而只是快速地看一下他偉大的擁護者,比如鋼琴家索夫羅尼斯基(Vladimir Sofronitsky)、霍洛維茨、約翰·奧格登(John Ogdon)以及里赫特,是如何表現他的音樂里仿佛帶著病毒,以致于它們對聽眾的感染不會少于演奏家,而且傳播得相當快。如果你自認還不算一個對斯克里亞賓麻木不仁的人,趕緊拿一張唱片聽聽吧,相信你很快就會被征服。沒有他的音樂,生命的顏色都不盡相同。
推薦唱片
《鋼琴奏鳴曲》
約翰·奧格登(鋼琴)
EMI 365 3322
聆聽這張唱片,是了解斯克里亞賓的創作風格發展的絕佳方式,尤其是這些作品出自他最佳詮釋者的手下。
《狂喜之詩》
基洛夫交響樂團/杰吉耶夫指揮
Philips 468 0352
斯克里亞賓的代表作之一,在杰吉耶夫充滿男性荷爾蒙的演釋中達到了新的頂點。
《普羅米修斯;第三交響曲》
俄羅斯聯邦國家學院交響樂團(Russian Federation State Academic SO)/斯維特拉諾夫(Evgeny Svetlanov)指揮
Warner 5101145042
這兩部管弦樂作品是用截然不同的元素作成的——“神秘和弦”是《普羅米修斯》的重點。
《鋼琴作品》
葉甫蓋尼·薩德賓(鋼琴)
BIS SACD-1568
這張獨奏的唱片由薩德賓演奏,2008年1月被樂評家海洛克(Julian Haylock)描述為“魔法般的誘惑”。
音樂風格
早期風格
從肖邦的“沙龍”音樂風格開始,斯克里亞賓的改革對準了完美無瑕的音樂。他似乎并不僅僅看到了這位波蘭鋼琴家音樂的潛力,而且完全掌握了它的語言,將它變成他自己的素材發展。
“神秘和弦”
也叫“普羅米修斯和弦”。該和弦的音符是:C,升F,降B,E,A和D。這是一個復雜的六音和弦或音階,是斯克里亞賓晚期作品的和聲及旋律基礎。
早期序列主義
“神秘和弦”可以被分解成六個音來創作和聲、和弦以及旋律,以一種“序列主義”的方式——這是一個直到1947年才被提出的音樂術語。早在勛伯格發明十二音技巧之前,斯克里亞賓就已經在他的《狂喜之詩》(1910年)以及其他作品中那樣做了。只是與勛伯格最大的不同是,他并沒有堅持不懈地使用這種技巧。要是斯克里亞賓活得長一些,那么也許引發一系列新運動的十二音技巧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他的筆下構想出來,而不是勛伯格。
色彩聯覺
這是一種與神經系統有關的能力:對一種感官的刺激導致了自動的、不由自主的另一種感官體驗——聽到聲音的人們同時也看到了色彩。斯克里亞賓也有這樣的能力嗎?這一直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