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禎


在一班有上百人的大型交響樂團中,低音提琴雖然十分高大,卻最少有機會能夠出人頭地、獨立演奏一段旋律,一般來說,低音提琴都是在樂曲中起伴奏、烘托作用的。既然它在交響曲中的地位這樣,那么,由它來擔任獨奏角色的協奏曲當然更是少而又少了。不過,最近,我倒找到一位似乎專門寫以低音提琴為主要樂器的作品的作曲家。他就是意大利的喬瓦尼·波坦西尼(Giovanni Bottesini)。
波坦西尼1821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他的早期音樂教育是從他父親那里接受的,他父親是位單簧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五歲開始跟他的一位叔叔學習小提琴,后來還在教堂唱詩班唱歌,十一歲就在劇院演奏定音鼓。
1832年,波坦西尼十一歲時,他的父親給他找到一個機會去米蘭音樂學院學習。因為波坦西尼的家庭經濟條件不佳,如果沒有獎學金他是念不起音樂學院的,那一年,音樂學院只有兩個獎學金名額:一個是學低音提琴,一個是學大管。波坦西尼選了低音提琴,因為他會小提琴,所以低音提琴對他來說會容易一點。他只花了幾個星期準備考試,那時他的低音提琴技巧還是無法過關的,但是,波坦西尼卻設法打動了考官們。他說:“先生們,我知道我拉錯了幾個音,但是我保證,只要學會手指應該放在什么部位以后,將來肯定不會再出錯誤了!”
最終,波坦西尼通過了面試,得到了學習低音提琴的獎學金。這就是他作為世界一流低音提琴演奏家生涯的開始,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源于巧合。
在音樂學院里他只學了四年就畢業了,那時他只有十五歲。因為畢業時的一次演出,他還得了一個三百法郎的獨奏獎。他就用這筆錢,再向親戚借了六百法朗,買了泰斯托爾(Testore)低音提琴,最后,就是用這把琴成了有著“低音提琴的帕格尼尼”之稱的名家!
這把泰斯托爾低音提琴是1716年意大利制琴家卡爾洛·安東尼奧·泰斯托爾(Carlo Antonio Testore)制造的。在波坦西尼得到這把琴之前,有好幾位低音提琴家擁有過它,但是都沒有引起注意,這把低音提琴躺在米蘭劇院差一點成了廢品。1838年,波坦西尼用九百法郎把這把琴買來了。據說,這把低音提琴的音色非常特殊,奏出的聲音令人難忘。
離開米蘭后,波坦西尼去美國住了一段時間,還在古巴的哈瓦那劇院擔任低音提琴首席。也是在哈瓦那,他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此外,波坦西尼還在墨西哥成立了一個音樂學院。
1849年,波坦西尼第一次訪問英國,舉辦了幾場很成功的音樂會,他的低音提琴演奏在英國廣受歡迎。除此之外,他還擔任指揮。從1855到1857年,他在巴黎擔任指揮。1856年,他在巴黎上演了他的第二部歌劇。
波坦西尼在指揮歌劇時,常常帶著他的低音提琴,在幕間休息的時候,他就上臺去演奏。他把歌劇詠嘆調改編成幻想曲,這些作品深受觀眾的歡迎,直至現在,優秀的低音提琴手還在演奏這些曲子。
從1861年到1862年,波坦西尼在意大利的帕萊爾莫(Palermo)擔任指揮。1863年,他在巴塞羅那任指揮。在此期間,他還在歐洲的主要城市巡回演出,比如圣彼得堡和都柏林,所到之處均受熱烈歡迎。歐洲的幾個皇室成員都是他的忠實聽眾,包括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拿破侖三世和維多利亞女王。波坦西尼還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成立了一個室內樂學會。1871年,波坦西尼在英國指揮了整個意大利歌劇季,演出的劇目中包括他自己的一部新歌劇。同年12月24日,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讓波坦西尼在開羅的意大利劇院指揮他的歌劇《阿依達》的首演。
波坦西尼一共寫了十三部歌劇、十一部弦樂四重奏、一部弦樂五重奏和很多為低音提琴寫的作品,其中包括兩部低音提琴協奏曲。他還寫了一些用兩把低音提琴演奏的作品。
1888年,由于威爾第的提議,波坦西尼擔任了帕爾馬音樂學院(Parma Conservatory )的院長,但是第二年的7月7日,波坦西尼就在帕爾馬逝世,享年六十八歲。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為低音提琴而寫的作品,至今還在被低音提琴家們演奏。
波坦西尼有著“低音提琴的帕格尼尼”之稱。在波坦西尼的演奏會上,聽眾常常對他的演奏技巧如醉如狂。有的聽眾說:“他的低音提琴怎么會發出笛子般的聲音來的?”還有的聽眾說:“怎么好像有無數只夜鶯藏在他的低音提琴里唱歌?”一位叫德帕尼斯(Depanis)的評論家在描寫波坦西尼的演奏時說:“在他的弓下,低音提琴在呻吟、在嘆息、在細語、在歌唱、在顫抖、在怒吼 —— 這把琴本身就成了一個樂隊,具有無法抗拒的力量和最甜美的表達力。”另一位評論家巴里利(Bruno Barilli)曾這樣描寫在波坦西尼音樂會上聽眾們的反應:“完全無法描述!上流社會聽眾們聽了他的演奏簡直欣喜若狂。劇院里從頭到尾都一片混亂,聽眾爆發出鼓掌聲和喝彩聲,要求他再來一首。穿著華麗的貴婦們在貴族專有的包廂里也大聲喝彩,為了裝作矜持的儀態,還用扇子遮著臉偷偷地笑。而波坦西尼則倚在他那巨大的木音響盒(指低音提琴)旁,向聽眾鞠躬,就像征服了敵人的英雄。”
除了演奏上的成就以外,波坦西尼還改進了低音提琴的弓法,這就是現在還在廣泛采用的所謂“法國式”。以前,法國式握弓法只用于小提琴和中提琴,低音提琴用的是“德國式”,和“法國式”相反。現在,這兩種方式都被普遍采用,這正是波坦西尼提倡的結果。
巴里利在評論波坦西尼時曾這樣說:“他是威爾第時代的藝術天才之一,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大師。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能通過樂器錯綜復雜的機械裝置,表現出一種精神的東西。在這位偉大藝術家的藝術生涯達到巔峰的時期,他能用低音提琴生動形象地再現帕格尼尼的精神。”
波坦西尼音樂的唱片很多,至少有幾十種,但大多是和其他作曲家的合集。最近三四年,拿索斯公司出了好幾張波坦西尼的專輯,都是為低音提琴寫的作品,十分精彩。我買過四張,再加上cpo和koch schwann公司的另兩張唱片,我一共有六張波坦西尼的作品。
我的這六張唱片內容分別如下:
第一張:奧地利koch schwann公司1988年的出品的四首低音提琴協奏曲和重奏曲,由古特勒(Wolfgang Güttler)和斯托爾(Klaus Stoll)兩位低音提琴家演奏,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協奏,巴梅特(Matthias Bamert)指揮:
1)A大調低音提琴和小提琴大協奏曲
2)雙低音提琴大協奏曲
3)第二號低音提琴和中提琴大二重奏
4)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協奏曲:根據貝里尼歌
劇《清教徒》(I Puritani)的主題改編
第二張: 德國cpo公司2000年出品的三首協奏曲,由弗托克(Boguslaw Furtok)和斯塔豪(Johannes St?hle)低音提琴獨奏,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協奏,特茲拉夫(Stephan Tetzlaff)與艾德爾曼(Ulrich Edelmann)指揮:
1)升F小調低音提琴協奏曲
2)B小調低音提琴協奏曲
3)雙低音提琴協奏曲
第三張:拿索斯公司2008年出品的四首低音提琴作品。由托馬斯·馬丁(Thomas Martin)低音提琴獨奏,加西亞(José0Luis Garcia)小提琴獨奏,愛瑪·約翰遜(Emma Johnson)單簧管獨奏,英國室內樂團協奏,安德魯·立頓(Andrew Litton)指揮:
1)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大協奏曲
2)為弦樂隊而寫的緩慢的行板
3)單簧管和低音提琴二重奏
4)升F小調大協奏曲
這張唱片中的《單簧管和低音提琴二重奏》很有意思,聽起來好像是歌劇中的一組男中音和男低音二重唱。
第四張:拿索斯公司2008年出品的,由托馬斯·馬丁和佩切拉齊(Franco Petracchi)演奏低音提琴,倫敦交響樂團協奏,佩切拉齊和吉布森(Matthew Gibson)指揮:
1)前奏曲 選自歌劇《艾羅與林達》(Eroe Leandro)
2)C小調低音提琴協奏曲
3)交響音樂
4)雙低音提琴協奏曲
5)D大調哀歌
6)序曲 選自歌劇《阿里巴巴》(Ali Baba)
7)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協奏曲:根據貝里尼
歌劇《清教徒》(I Puritani)的主題改編
第五張:拿索斯公司2010年出品,包括四首作品,低音提琴家是托馬斯·馬丁和科布(Timothy Cobb),鋼琴家是歐德法澤(Christopher Oldfather):
1)羅西尼主題幻想曲
2)熱烈的愛
3)第二號大二重奏
4)雙低音提琴和鋼琴協奏曲
這張唱片中的四首作品,都是波坦西尼的早期作品。
第六張:拿索斯公司1992年出品,包括八首以低音提琴和鋼琴演奏的作品。第一首是根據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的曲調改編的幻想曲,其余都是波坦西尼自己創作的。其中第四首是一首歌曲,由低音提琴為女高音伴奏,一低一高,效果奇妙。
我想,任何人只要喜歡意大利音樂,特別是意大利歌劇,就會喜歡波坦西尼的低音提琴作品,因為他的音樂大多旋律優美動人,就像意大利歌劇詠嘆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