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對于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改革來說,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