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科
2010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式形成。這一法律體系的形成,將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法律保障。該文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發展歷程,解析了其形成的重要意義及寶貴經驗,并根據自己的觀點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制建設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完成。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共230多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統一、符合現階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以憲法為核心和統帥,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等層次,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部門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發展歷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中央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大環境下,總結建國以來民主法制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開始起步并不斷推進,大致經歷了重新起步、全面展開、形成框架、初步形成和基本形成并形成等五個階段。
重新起步階段。時間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新憲法頒布,特點是法制建設重新提上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立法機構重新建立或者恢復,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制定了一批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急需的法律法規;制定的現行憲法,為法律體系建設提供了憲法基礎;初步確立了符合國情的立法體制。這些顯著成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重要開端。
全面展開階段。時間是從黨的十二大召開到黨的十四大前。特點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適應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體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立法機構不斷健全。這些重要進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框架形成階段。時間是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談話、黨的十四大召開到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后。特點是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對憲法作了第二次修改;加快立法步伐,抓緊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同時也注意制定好其他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指導思想、立法制度和工作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經過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階段。時間是從黨的十五大召開到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后。特點是,緊緊圍繞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實現立法工作總目標,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對憲法作了第三次重要修改;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行總體研究,提出落實立法工作總目標的任務和措施;制定立法法,使立法制度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經過努力,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基本形成并形成階段。時間是從黨的十六大召開到2010年底。特點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以提高立法質量為重點,繼續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對憲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緊制定在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中力量突破重點難點立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邁出新步伐;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清理,使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和諧統一。經過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重要意義及寶貴經驗
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框架的形成,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法治經驗和法治需要的結晶,是一個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法律體系。同時,它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在全球背景下研究和借鑒當代國際社會相關法治經驗和教訓的結晶。它的形成,標志著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成果。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保障人民民主、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需要。只有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障。首先,實現了有法可依,使依法治國方略具備了充分的前提條件,為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其次,全面規定了依法治國的法律制度,全面規定了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以及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切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根本原則,全面規定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行政法律制度,從而能夠有效監督和保證政府依法行使權力。同時,全面規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司法制度,保證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司法公正夯實了基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寶貴經驗。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起來的政黨,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探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艱辛努力和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幾代共產黨人的心血和智慧。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正確的領導,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針。
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中國國情有兩個基本點,其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其二是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兩點決定了中國的法律體系在內容和性質上,在作用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在立法工作中,我們注意研究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從中吸取那些對我們有益有用的東西,但絕不照抄照搬,不用西方某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來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在立法過程中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實行公開立法,以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努力實現立法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不斷提高立法質量。這就要求我們的立法不但要準確反映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在規律和法律自身體系的規律,還要真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堅持社會主義法制統一。要始終堅持以憲法為依據、為統帥、
下轉第113頁
上接第009頁
為核心,在立法活動中堅持全面貫徹憲法的基本原則,堅決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在立法環節上,一切立法都必須依照法定權限,遵循法定程序。在法律規范和內容上,任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任何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要遵循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從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出發的根本準則,而決不能從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出發,從而從制度上維護和確保國家法制的統一。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要加強新法的制定和現行法律的修改完善。我國正處在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面臨著艱巨的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而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民眾利益訴求越來越復雜化和具體化,這對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要抓緊研究制定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法律,尤其要圍繞“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節能減排、碳排放交易、新能源新行業等加強跟蹤研究,開展深入的立法探索。同時,抓緊修改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加強對各種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使法律體系內部始終保持和諧協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這不但是以人為本、立法體現民意的需要,也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廣泛了解社情民意,積極探索公眾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形式,充分發揮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的作用,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提高立法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沒有遵守執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紙空文。只有在有效實施中,法律才能對經濟社會生活起到規范和引領作用,彰顯其作用和價值。確保法律在實施中彰顯其作用,一是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三是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我們應當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讓全體社會成員生活在公平公正有序和諧的法治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