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今天的Twitter和Facebook都可被稱為“生活流媒體”,這類媒體意義深遠,潛力不可限量。
在20世紀最后幾年產生的“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有一些明顯的不同。比如,新媒體可以讓人們根據自身的需求在任何時間、地點和設備上獲取內容,并圍繞這些內容彼此互動,參與創造和形成社區。另外一個重要特征是,新媒體在內容創造、出版、分發和消費上造就了“民主化”與“去中心化”。 或許對于新媒體的如上特性人們已耳熟能詳,然而新媒體從最早的論壇、博客發展到后來的SNS和微博,在形式上也不斷推陳出新。可能很少有人意識到,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后半葉,人類在媒體形式上創造了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它的意義深遠,潛力不可限量。 2006年9月,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開發出一種叫做News Feed的東西,這是一種能主動把用戶主頁上的變動向所有好友廣播的內置功能。學生們再也不用把時間花在檢查朋友主頁的更新上了。現在他們只需登錄Facebook,然后就會看到News Feed:一個類似18世紀社交界新聞公報的頁面,上面列出所有好友的最新動態,全天不停更新。用扎克伯格的話來說,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發生的點滴事件匯聚而成的涓涓細流”。 Facebook的用戶在扎克伯格剛開發這個功能時,并不認為自己需要經常、實時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當自身處于這種無處不在的信息中時,他們覺得十分有趣甚至流連忘返。這是什么原因呢?社會科學家給這種不間斷的網絡聯系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環境知覺”(Ambient Awareness)。每條小的更新本身是微不足道甚至十分平庸的。但若假以時日,當它們匯集起來,這些小片段就漸漸結合成一幅細致得驚人的、描繪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畫卷。 這種媒體形式的神奇之處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1991年,耶魯教授大衛?蓋勒特(David Gelernter)就預見說,未來的計算,將圍繞“生活流”(lifestream)來組織。蓋勒特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文檔系統就已然千瘡百孔臃腫不堪。人們的桌面遍布圖標,以至于當你打開電腦,有時甚至會出現一個彈窗,詢問你是否可以清理不常使用的圖標。 在這種復雜的局面之上,90年代中期之后,很快又出現了更加復雜的萬維網。萬維網經由超鏈接連為一體,但除了Google,沒人喜歡它的組織方式。 蓋勒特設想有一種嶄新的用以整理我們數字化映射世界的方式。生活流是組織數字化內容的一種方法,這些內容可以是照片、郵件、網絡鏈接、文件、音樂,把它們按時間順序來呈現。本質上,一條時間軸(timeline)既伸展到過去,又延展到未來(比如約會日程等)。 所以,今天的Twitter和Facebook都可被稱為“生活流媒體”。在Facebook,你給朋友的留言、你按“贊”的網址鏈接、你投過票的民調、你和誰變成新朋友等動態信息,都會“自動發布”到個人涂鴉墻上,你的朋友也都能看到你最近干了什么。 Twitter的信息流也是如此。在這條信息長流之中,匯集了好玩的點子、稀奇的思緒、紛雜的內容和用戶的觀點。 蓋勒特認為,生活流是一種更加直觀有用的組織我們數字化生活的方法,不僅過去和未來都可以在我們的屏幕上呈現,更是因為屏幕的中心是“現在”——而“現在”是互聯網真正在乎的東西。 蓋勒特預測說,最終,建立在生活流基礎上的商業模式會統治互聯網。世界上所有數據將會被展現為“世界流”(worldstream),某些是公共的,但大部分是專有的,只對被批準的用戶開放。網絡瀏覽器將被生活流瀏覽器所替代。用戶將會習慣追蹤和操控以流的形式出現的數字化內容,而不再是從文件系統中讀取文件。生活流會變成他們生活故事展開的一種鏡像。 生活流將是可視化的。當我聚焦于自己的東西時,我會獲得世界流的一個子流。當我在生活流當中搜索某人時,所有同這個人不相關的又允許我看到的信息都會消失,我對世界流做了一個減法。因為個人向世界流中添加內容的速度遠低于世界流的流動速度,這意味著滔滔洪水化為涓涓細流,內容成為可管理的。 這樣的方式操作簡單,與身體本能若合符節,使人們更加理解互聯網;互聯網也因此支持了自身最重要的功用,那就是:及時展現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