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滬初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1月的第三次國情咨文中說,以創新技術引領美國制造業回歸全球領先地位,這被視為美國調整經濟結構,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號。
012年冬季達沃斯論壇在瑞士東部小鎮達沃斯召開,那幾天達沃斯的天氣就如同現今的世界經濟一樣,陰霾、寒冷。世界經濟猶如被施加了魔咒,很多國家還沒有從2008年那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復蘇,2011年的歐債危機就再一次雪上加霜,誰也說不清最后一張多米諾骨牌到底會在哪里倒下。 較長時間以來,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過于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斷爆發的金融危機證明了短期利益驅動的經濟具有很大的發展風險。上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經濟大蕭條以及2001年破裂的美國互聯網泡沫都是只關注短期收益導致的惡性后果。 在短期利益驅動下,資源大量投入、過度配置,發展不具可持續性,泡沫終會破裂;而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經濟雖關注長期受益,但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發展可持續性較低。這時,創新型經濟被公認為是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創新型經濟關注長期收益,以知識和人才作為依托,同時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因而,在世界經濟經歷陣痛之后,各國紛紛著手建立長期發展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創新的可持續成為很重要的議題。 雖然美國暫時還沒有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復蘇,但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國家之一。所以,我們以美國為例,看看在金融危機之后,它如何調整來打造可持續的創新力。歸納來說,美國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 第一個措施,美國政府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并加強政府投入,將經濟從短期利益驅動向長期可持續創新能力的建設轉變。在金融危機前,美國將信息技術、金融/地產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產業。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美國建立了多元化產業發展結構,除了信息技術和金融外,同時將清潔能源、醫療衛生、教育服務業等打造為核心支柱產業。 第二個措施,著力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并特別重視初創型企業的成長,提供一流的發展環境。2011年奧巴馬政府聯合英特爾、IBM、惠普、谷歌等公司共同推動Startup America(啟動美國)計劃,具體措施包括:成立政府基金、減免資本收益稅使初創企業更容易獲得融資;通過美國小企業管理局與能源部、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共同合作的創業導師項目,為初創企業發展提供指導;降低創業門檻,延長年輕創業者的學生貸款還貸期限,政府通過電子方式讓小企業更易獲得項目資源、服務資源和政府采購等政府資源,并為企業提供各種行政便利;鼓勵科研項目市場化,改善專利審批流程,將專利申請后的等待時間降低到12個月;通過加強政府與市場的溝通以及提供商業合作的機會。 第三個措施,設定更高研發支出目標。美國計劃將GDP的3%用于研發,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蘇俄太空競賽頂峰時的水平;在《復蘇法案》中設立183億美元用于研發;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等三大重點科研機構的研發預算增加一倍;使研究和實驗稅收抵免政策常態化,預計這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增加至少1000億美元研發投入。 第四個措施,加大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打贏“21世紀人才之戰”。美國目前面臨“在美獲得高學歷外籍人口比例升高,但許多學生難以拿到美國工作簽證而離開”的限制性政策人才流失。因此,美國正在著手建設新的移民體系,鼓勵高技術人才學成后繼續留在美國,包括:通過創造商業化平臺來繼續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進行科技創新和創業;優化移民政策來吸引人才留在美國,特別對創業型的企業家,同樣給予工作簽證、居留審批上的認可;取消對高學歷移民的配額限制,同時提高親屬移民的國家配額。 從美國打造可持續創新的措施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項舉國通力協作的大工程。對于已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項國策的中國來說,中小企業融資難生存難、商務成本偏高、高端競爭性人才缺乏等問題依然制約著中國的創新動力,特別是在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方面還存在許多束縛因素。基于此,美國的經驗也許有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