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鵬
也許人們聽谷歌“不作惡”的口號久了,真把它當成了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鋒吧。但說白了,谷歌一直做的就是依靠用戶信息來賣廣告的生意。
谷歌最近決定,從3月1日起,旗下所有產品之間搜集的用戶數據將被整合,以利于該公司的廣告投放能夠更加精準有效。此打算一經公布,果然招來無數口水。微軟公司迅速制作了一條新廣告來諷刺谷歌的新政策,并且強調產品應該以人為本(跟諾基亞合作了,口號都共享了?)。歐盟一些組織也給谷歌發去警告,稱該決定會侵犯用戶隱私權。美國一些律師也紛紛指出,谷歌此舉違反了去年達成的一項協定。總之,谷歌的這項決定遭到了競爭對手和致力于保護用戶隱私權的各方人士的紛紛指責。現在谷歌就成了千夫所指。 一向宣稱不作惡的谷歌,難道一下子從謙謙君子變成了猥褻的偷窺狂嗎?其實不然。谷歌從做搜索引擎起步發家,然后一步步發展壯大,已變成了一個提供超過60項以上服務的綜合型互聯網公司。可其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廣告,包括用戶搜索時提供和搜索關鍵詞相關的廣告,以及在給其他網站提供的或根據網頁內容或根據瀏覽者類型的廣告。說白了,谷歌一直做的就是依靠用戶信息來賣廣告的生意。這次隱私政策調整并沒有實質性改變。只是原來各部門各自為戰,盲人摸象一樣獲得用戶部分信息,例如地圖服務獲得位置信息,購物搜索獲得購買興趣等,現在拼湊起來,使得廣告能夠更加精準,進而提高自己的廣告收入。 在商言商,谷歌不是公益組織,努力提高自己的利潤沒有錯。回頭想想谷歌的使命:就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并從中受益。是不是覺得沒那么宏偉了?也許把其中的一些詞稍加修改調整會更加準確:整合人人的信息,使全球廣告主皆可訪問并從中收益。 話說回來,既然有利于提高廣告的精準度,為什么谷歌以前沒有這么干而最近才意識到呢?因為以前沒有像樣的競爭對手來提供質量超過谷歌的廣告,谷歌一家獨大,所以它根本不用發愁提高市場份額,更不必去冒激怒用戶的危險。可是,現在谷歌的競爭對手正在浮出水面,這就是即將上市的社交網站Facebook。Facebook的殺手锏就是掌握了每個用戶的大量信息,并可以基于這些信息提供精準的廣告投放。盡管Facebook的廣告業務量對谷歌還造不成多大影響,但谷歌顯然是未雨綢繆,因為等對手逼近了再做反應恐怕就來不及了。 其實,谷歌早就在想辦法對付Facebook了,Wave、Buzz、Google+等這些社交產品,都是谷歌想方設法誘惑用戶貢獻更多內容并更精準了解用戶的產品。可惜的是,這些業務都不成器。谷歌無奈,只能使出下策――我建不了社交網絡搜集你的信息,那我就把我所有產品搜集的東西拼起來,跟你Facebook掌握的內容比,恐怕也不少了吧。何況谷歌的諸多業務中還有Gmail這個殺手锏,用戶在電子郵箱里存的信息,比社交網絡上無病呻吟地吐槽,想必更有含金量。那么谷歌、Facebook們提供信息使用戶的隱私會受到什么侵害嗎?如果你覺得谷歌在政策更改之前,你的隱私沒有被侵害,那么更改之后就沒有什么變化。因為Gmail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頁面上顯示和郵件內容相關的信息。所以,谷歌的機器們早就在讀你的郵件內容了。其實,就像給你提供一個聊天室,當你和朋友暢談正酣的時候,旁邊有人在默默關注,并時不時地根據你們的對話內容推薦點狗皮膏藥、樓盤汽車、論文證件等廣告。只是這個聊天室是免費的,這點廣告也就忍了。只要這個關注你的人不把你的信息告訴外界,對你的影響就不大。至于引起的軒然大波,顯然微軟這些商業上的競爭對手是在利用這事來進行夸大炒作。那些機構的抗議,更多的是從遵守和用戶的協定角度來考慮:我當時用的時候說了隱私不外泄,你現在外泄到其他產品了,就是對用戶的欺騙。其實說白了,谷歌這次政策改變對個人用戶真的沒有實質的影響和危害。 生活在這個處處互聯的時代,用戶的很多信息都在網上,并且大部分都存放在一些免費的服務那里。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用了人家的服務,就得給人家貢獻點廣告費吧,況且人家真的只是利用你“恨不得別人都知道”的一些信息給你塞點小廣告。只要別像360那樣偷偷上傳用戶的銀行密碼,真的不必大驚小怪。